一個人隱藏起來很容易,而隱藏起來聞名于世就很難了。史上有那么一些“任性”的人,他們出于精神信仰隱居茅屋山野,或著書立說,或?qū)飘敻瑁蛸p菊鋤禾……以超凡脫俗的姿態(tài)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身在“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臺”的我們,是否也曾經(jīng)夢想過和他們一樣“任性”尋找探求心靈上棲居的“世外桃源”。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缜嗯6サ睦献犹幨抡軐W對世人影響至深,一篇五千余言的《道德經(jīng)》奧妙無窮。終歸就說明一個道理:人要往低處走,無為、不爭、寡欲,善為下。無為不是不為;不爭不是無爭;寡欲不是無欲;善為下,不是不上。人往低處走,比往高處走還難,就像水往高處流比往低處流難一樣。讓我們?nèi)ヒ缘疵?、善待善惡;寬厚仁慈、柔弱不爭;以德報怨、虛靜謙柔的態(tài)度,去修行上善若水的氣質(zhì)。
【莊子】逍遙游,是莊子一生踐行的夢,并把這個飄逸的夢想成真。古人的達觀往往認為人生是一場夢,這夢境便是莊子的蝴蝶夢、李白的天姥之夢。“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碑斠粋€人能處于夢中而又在夢中占夢,可謂大夢。我們讓自己的夢想任性地飛一會,有何不可呢?
【司馬徽】相比諸葛亮、龐統(tǒng)這些“偽隱士”,司馬徽先生一生不彰自身才華的原因也許能夠“水鏡”的名號上看出一二。據(jù)史載:有一次,有人養(yǎng)的蠶該結(jié)繭了,無處上蔟,就來向司馬徽家借簇箔。他就把自家用的蔟箔借出。有人對他說:“凡借給他人東西時,都是別人急需而自己閑置的情況;而如今他和我都迫切需要簇箔,為何給予別人呢?”他答:“有別人不曾求自己,求人我如果不給他他將會感到很羞愧。哪里有因為財物而讓人羞愧的道理呢?”由此可見,他對身外之物和人性的看法豁達通透!
【竹林七賢】研讀“竹林七賢”的文章和事跡,至今無人難以望其項背。那是時代的杰作。魏晉風度是一個精神解放、人格獨立、文化自覺的時代,如果能夠穿越,人人都會首選“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任自然嘯傲山林,憑氣度浪漫寬懷。但,風骨難追,那種“與道逍遙”的隱逸高蹈已隨風而去。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是極賦理想,又具詩意,花鮮芳菲、雅馥幽蘭、鳥蟲紛鳴、魚鴨戲水、憑風勁舞、逍遙欲仙之地。從古至今讓人向往,成為一種情結(jié),特別是厭倦了煩躁、繁雜塵俗的心靈遁世歸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悠然灑脫,是“我心素已閑,垂釣將已矣”的淡定坦然。其間滋味,只有親身才能品嘗。
【劉禹錫】“何陋之有”?在劉禹錫身上“隨便”是一種態(tài)度。一個人的時候不講究吃穿,隨意至極,力求最簡??涩F(xiàn)在的人們在世俗面前又虛榮倍加,總想拿出所謂最好的一面展示自己的“品味”,追求物質(zhì)和精神的奢靡。郁郁前行的路上,途經(jīng)怎樣的綻放才不會讓隨便喪失逍遙自由的本質(zhì)?隨心隨緣隨性的簡單、簡約是一種態(tài)度端正的能量。
【張三豐】據(jù)說活在公元1333—1458?之間的張三豐行蹤不定,來去無影無蹤,留給世人永遠津津樂道謎一樣的傳奇。 人生在世,如何活著,一生追求什么,這是人類探討了幾千年的話題。關(guān)于“人生”的大題目。張三豐的解答是生活隨意,無拘無束,只求逍遙自在。“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來飄去不自由?!薄盁o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游??匣厥?,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