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hinesehdxxxxvr,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高潮+国产,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首頁  >  圖片報道
別樣八閩 奇趣年俗

作者:歲月靜好 · 2015-02-11 來源:凱風網(wǎng)福建頻道

 01 春節(jié)游藝在八閩鄉(xiāng)村熱鬧上演

泉州:摸“米龜”祈福   

摸龜殼,賺錢穩(wěn)當當;摸龜腳,錢銀用不干;摸龜尾,年頭富年尾?!边@是一首春節(jié)期間閩臺人民在摸“米龜”的“祈?!泵袼谆顒又袕V為流傳的祝福。閩南泉州和臺灣的社會生活,有很多共同的地方,臺灣最重要的節(jié)日、各節(jié)日的歡度形式,也與閩南泉州相近。“乞龜祈?!笔情}臺兩地流傳久遠的傳統(tǒng)民俗。  

歷史上閩臺兩地的民俗都把龜視為吉祥靈物之一,寓意著平安、富貴。泉州鄉(xiāng)村古老的民俗,每年有“卜龜”一說,祈愿鄉(xiāng)民以“卜杯”(擲笅)多少為賽,一陰一陽為信笅,柱香為期,得信笅最多卜得頭龜,為神恩眷顧,次年酬愿當加倍祭賽。在臺灣尤其在澎湖,“乞龜祈?!笔亲罹咛厣拇汗?jié)民俗活動之一,每年春節(jié)期間,澎湖群島居民就推出“乞龜壽”的寺廟活動,為自己和家人乞求平安。澎湖全縣各寺廟供乞的大小龜多達千只,包括米龜、金龜、面線龜、米包龜、發(fā)糕龜、活龜、金錢龜?shù)?。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閩南此俗己廢,2007年由臺灣澎湖回傳泉州,每年續(xù)辦,米龜越做越大。  

泉州中心市區(qū)筍江橋南橋頭旁的霞洲媽祖宮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是閩南地區(qū)最大的媽祖宮(天后宮)之一,每年的“泉澎祈龜民俗文化活動”都在這里舉行。相傳在為大米龜揭牌點眼之后,點過眼的米龜,睜開熟睡的雙眼,為摸龜者祈福。元宵期間,很多信眾會早早地來到米龜身旁從頭到尾摸遍米龜各個部位,祈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yè)興旺。  

連城姑田:“游大龍”壯觀   

在福建連城,身為客家人的姑田民眾十分崇尚“龍”這一圖騰。每逢正月十五,連城姑田人興高采烈游龍,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姑田游大龍習俗起于明萬歷年間,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2002年,姑田大龍多達236節(jié)1200余米,世界紀錄無人能破。  

大龍的制作相當復雜,連城姑田盛產(chǎn)毛竹和宣紙,當?shù)厝司偷厝〔模弥耋鷹l扎成龍筋龍骨,用宣紙糊裱龍身,再用顏料畫上龍鱗和各種文字、圖案,詩詞、書畫應有盡有,盡顯民間藝術(shù)文采。每年元宵期間,大龍出游時,神銃引路,配以鑼鼓、十番樂隊。所經(jīng)之處,家家燃松明、點燈燭,鞭炮齊鳴。白天大龍似乘云駕霧,夜晚龍燈點起,綽約絢麗,如翔海底。游龍之日,人山人海,尉為壯觀。  

連城羅坊:“走古事”狂歡   

福建連城羅坊走古事也是客家一項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相傳,昔日羅坊常鬧旱、澇兩災,明朝時期,當?shù)亓_氏十四祖、曾任陜西寧州知府的才徵公卸任返梓時,把流傳在北地的走古事移授鄉(xiāng)梓,以祈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自此相傳至今。  

“走古事”,出七棚(棚,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挑選體壯膽大的十歲男童兩名,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一名扮領(lǐng)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護官的武將。天官直立在一條鐵桿上,腰身用鐵圈固定,武將坐立在轎臺上,成兩個層次。轎臺由木柱鑲成方形框架,四周飾上精美的畫屏,兩根轎桿,每棚約四百余斤,須用二十人抬。  

每年春節(jié)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要上山鍛煉腳力。到正月十二日開始齋戒三天。十三日晚凈浴,換新內(nèi)衣。十四日上午十點許,穿上紅衫,打紅綁腿,穿紅帶新草鞋,抬著“古事”,以天官領(lǐng)路,跟隨“古事”六棚,后有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備鼓樂隊,一路鳴銃,來到羅坊的屋背山坪。在數(shù)以萬計的鄉(xiāng)民和游客的圍觀中,一個個精神振奮,在呼喊著“嗬!嗬!”聲中開始競賽,戳力奔走。  

“走古事”,著重于“走”。他們把菩薩轎、彩旗、寶傘置于中間,“古事”列隊抬在外圍,奔走在約400米的橢圓形的跑道上,每跑兩圈,休息十分鐘,養(yǎng)精蓄銳。鳴一響銃為號,又開始下次競走,如此重復四次。第五次改跑為游,走“剪刀叉”,第一圈順走,第二圈逆行,此次不限圈數(shù),直走到抬夫精疲力盡,讓領(lǐng)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脫節(jié),方可鳴數(shù)銃走出屋背山坪,進入村中街道,第一次“走古事”才告結(jié)束。  

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上午,此次“走古事”上午仍依十四日走法,到正午一時許,“古事”列隊從“云龍橋”下河床,鼓樂隊先互潑水透濕,然后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而走,競爭激烈。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過前棚,則視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而為,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再爬起,情緒異常高昂,為走“古事”之高潮,抵終點河邊方允遏止,一年一度的“走古事”到此告終。  

漳州長泰:“賽大豬”祈豐年    

古時,人們就有用“三牲”(生豬、生羊等)祭祖祭神的禮俗。后來,福建漳州長泰縣的部分村社把祭品供奉一頭生豬改為供奉多頭生豬,江都、山重等村對供奉的生豬進行秤重比賽,選出最重的三頭生豬,給予表彰。由此,排大豬發(fā)展為賽大豬,使得民間廟會活動更加熱鬧,成為一項獨具長泰特色的民俗活動。  

近些年來,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八,山重村薛氏沿舊俗舉行“祈豐年、慶豐收”賽大豬活動,祭天祭祖先?;顒釉谏街匮κ霞覐R舉行,每年參祭的大豬,由各村民組提供,每組供一頭。當日下午,村民敲鑼打鼓把祭拜的大豬(去內(nèi)臟)安放在木架上,由8個人抬著,送進家廟里。各參祭的大豬嘴含紅桔,頭插金花,腿系紅繩。當晚,家廟燈火通明,鼓樂齊鳴,男女老少歡聚一堂,觀看大豬,給參祭的大豬秤重,最重的前三名獲獎,得獎的大豬披紅緞,供奉者得獎勵。  

2011年,山重“賽大豬祈豐年”民俗活動被正式列入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為全省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中的一朵奇葩。據(jù)了解,薛氏宗族內(nèi)有一本專門記事的小本子,記錄了1994年至今每年奪得前三名的豬王,近年來最大豬王的紀錄是2011年度冠軍豬,凈重713斤。  

漳州龍海:“拋張飛”受熱捧   

福建漳州龍海市程溪鎮(zhèn)下葉村每年二月初九都會舉辦一場聲勢浩大的廟會,引來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前來觀看。禮鼓隊、大鼓涼傘、舞龍舞獅、廣場舞、腰鼓、薌劇清唱等表演把山村鬧得喜氣洋洋,但最搶人眼球的莫過于每年廟會都要上演的重頭戲——“犁張飛”、“拋張飛”活動。這是漳州地區(qū)僅有的張飛廟里上演的一幕。  

在震耳的鼓樂聲和鞭炮聲中,高約七尺、黑臉膛的張飛神像被一群年輕小伙從漳州唯一的張飛廟——石獅庵里抬出來,并在全村巡游踩街。巡游時,村里的奶奶姥姥們組成掃列隊走在前列,身圍黑裙、頭插金簪花、手持系有紅絲帶的新竹,并做打掃狀,意為為張飛掃路,也寓意“掃除邪惡,驅(qū)兇化吉”。途經(jīng)的村民家家戶戶都要備上“三牲五果”及美酒祭拜這位三國猛將。張飛神像巡游踩街后,被眾人齊聲高喊拋向屋頂,一次比一次拋得高,寓意“步步高”。

據(jù)了解,祭拜張飛的習俗緣于漢朝末年,當時駐守在南陽的大將軍張飛體恤民情,開倉濟民,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深受當?shù)孛癖姁鄞?。張飛死后,當?shù)孛癖姙樗芷鹆私鹕?,建起廟宇進行敬奉。后來,葉氏祖先從河南遷居到漳州,就把這個習俗從河南帶到了漳州程溪下葉。  

 01 舌尖美味在八閩餐桌守候歡騰

春節(jié)是中國人的一個符號,也是一場舌尖上的狂歡。當嚴寒撞破臘月的大門,年的味道就如發(fā)酵的燒酒越演越烈。無論是大江南北,還是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都在精心準備著過年,而美食總是過年里最紅火的風景。經(jīng)過漫長的守望,福建的年味終于在喝臘八粥的芳香中越走越近,四溢的香氣呼喚著離巢的候鳥,太平燕、長壽面、紅糟雞…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美食,不僅是福建人過年時餐桌上的歡騰,更是福建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福州:吃年夜飯的順序有講究   

福建省會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老福州人的眼里,過年的高潮就體現(xiàn)在年夜飯上。福州人很重視年糕,福州年糕有四種,紅糖粿,白糖粿,菜頭粿(蘿卜糕)和肉丸。祭祖時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盤里擺上供桌。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團圓飯桌上的一道飯后甜品,即使不吃,飯桌上也少不了它。  

網(wǎng)絡(luò)圖片   

此外,紅糟雞、福州魚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團圓飯桌上的美味食品。太平燕是以肉燕加鴨蛋烹調(diào),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有平安之意。  

福州魚丸   

打燕皮   

無“燕”不成席 福州的肉燕有象征龍鳳呈祥之意   

老福州吃年夜飯的順序是有講究的,菜肴中第一筷要吃俗稱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湯”,因為豆腐方言為“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產(chǎn)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夾魚,表示年年有余。  

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頓飯必須吃長壽面,寓意“長年平安”。長壽面的由來非常有趣。相傳這一習俗始于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的人信奉“人臉人中長,壽命長”的說法,而臉即面,“臉長即面長”,于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一過年習俗演化成為生日吃面條的習慣。  

又細又長的長壽面   

福州人生日必吃的長壽面   

長壽面的吃法是有講究的,祈福長輩洪福齊天的吃法是:壽星子女孫子女先每人盛上一碗長壽面,壽星面前擺好一個大空碗,上面搭一根蔥。首先由壽星伴侶或長子為壽星添湯汁。然后子女孫子女,依長幼之序依次把自己碗中的長壽面挑一根最長的放入壽星碗中,搭在壽星長壽碗的蔥上。然后壽星最先品嘗長壽面,大家歡呼后依次品嘗各自的長壽面。   

龍巖:客家人如何進食有講究   

龍巖位于福建西南山區(qū),簡稱閩西,是客家聚居地之一。在客家山鄉(xiāng),在普通農(nóng)家,過年不但成為增進鄰里和親戚之間感情,凝聚宗族力量的平臺,也是祈禱風調(diào)雨順、思念先祖、光前裕后、教育子女的重要時節(jié)。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在客家鄉(xiāng)村,年俗是一份豐富而禮節(jié)繁雜的客家文化遺產(chǎn)。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之前,必須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準過  

年,這是客家不成文的規(guī)矩。在龍巖連城,這天要將下鍋的生米稍煮令軟撈起準備初一、初二食的“歲飯”,盛社飯甑里稍蒸后抬起,用凳墊著放在廳堂中供奉祖宗。飯甑外壁貼紅紙花,飯上放有桂圓、紅棗、花生(外殼染紅)、紅蛋等,并插上“搖錢樹”(家庭主婦用紅紙剪成一串串錢幣掛在烏柏樹枝上叫“搖錢樹”)和紅筷子。飯甑后邊設(shè)香案,除點燭燒香之外,還擺有雞、魚、肉、芹菜、大蒜、糕餅等葷素供品,以祈招財進寶、四季平安。    

龍巖連城客家人老祖屋拜祖神   

年三十晚上,全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酒、紅蛋、面條、是少不了的,連不喝酒的小孩也要小咪一口,叫“吃年飯”;廳堂及各個房間都點火開燈,長夜不熄,叫“點歲火”。連城城關(guān)過年還有不吃鴨、不食米粉一說,因“鴨”與“押”諧音,米粉像繩索,又是白的,認為食鴨與米粉,來年會有刑災;家家不掃地、不倒垃圾,否則認為將財掃走、倒掉,來年會失財。   

“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大年三十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紅燒豬蹄,這紅燒豬蹄很具特色,不僅肉爛,更是香濃可口,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當?shù)氐闹参锔o,因此形成的香味獨特?!伴L命菜”其實就是整只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鍋中烹煮,待后再將整個大羅卜和整棵的芥菜加進,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進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fā)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作有食緣。  

腕子筒   

長命菜   

從擺供品習俗開始,方方面面的客家年俗像一條條長長的霧中細線,連系著客家兒女的心,也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傳承客家文化的載體,客家人虔誠地尊重著自己的文化,讓物質(zhì)意義上的過年不那么快地遠去,讓精神上的過年永久地帶領(lǐng)著客家人信心百倍地前行。  

寧德:畬家人椿糍粑有講究   

福建是畬族人口聚居的省份,寧德是福建最大的畬族聚居地。畬族自稱“山哈”,“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吃糍粑是寧德畬族人民過春節(jié)的特色之一。畬村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拌糍甜粘粘。”就是說做糍粑,表達了村民盼望春日時(糍)來運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還有合家團圓之意。  

椿糍粑是畬族的一種習俗,閩東畬族的許多節(jié)日都要打糍粑。一般在過年前一個月,畬族人就準備用糯米椿糍粑。先把糯米蒸熟,然后置入臼內(nèi)舂成團,搓成月餅大小的餅子,蘸紅糖和芝麻粉趁熱吃,香甜細軟,老少皆宜。  

打糍粑   

搓糍粑   

嘗糍粑   

漳州:團圓“圍爐”有講究   

閩南人對年夜飯歷來十分重視。他們將除夕夜的團圓飯稱作“圍爐”,這是因為過去桌子底下還放盆燃著木炭的小烘爐,或圍吃火鍋,可以取暖。這天,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即使在交通不便的過去,即使遠走南洋,他們也會爭取趕回家鄉(xiāng)“圍爐”。對于家中尚有外出未歸者,家人仍會為其擺好碗筷,并將其喜愛的菜肴盛于碗中,以代表家人團圓。而家中女眷們則在飯后抓緊洗涮鍋碗瓢盤和衣物,因為初一后是忌諱洗滌的,那會“一貧如洗”的。  

在閩南人的年夜飯中,有幾樣菜肴是絕對不能少的:一是長年菜,即菠菜或芥菜,意寓“平安長壽”。而且不可以切根,不能切斷,要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棵。二是血蚶,這也是閩南很有特色的風俗,寓意來年發(fā)財,金銀滿室。三是年糕,與“年高”諧音,寓有年年高升,生活水平年年提高。  

鮮綠的長年菜 

新鮮美味的血蚶   

又香又甜的年糕   

同時,年夜飯中還要吃肉丸(圓)、魚丸(圓)加上家人歡聚,合稱“三元”,即合家團圓。有的地方則是排骨湯加肉丸,寓意“骨肉團圓”。海蠣煎則有“兜金兜銀”之意;蘿卜也不可少,因其閩南語為“菜頭”,則有“(好)彩頭”(吉兆)之意;豆腐諧音“富”,即豐裕富足;雞,則是大吉大利;魚,則為即年年有余;春餅(薄餅)又稱春卷,是年年有剩。又因其作料多樣,以面皮包卷而成,寓意合家團聚;還要吃甘蔗,寓“節(jié)節(jié)甜,年年好”之意。  

另外,閩南人在圍爐時用的蔬菜,一般不能切,洗凈后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吞進肚里,以祝父母長壽平安。還有,年夜飯中的每盤菜肴不要都吃光,要剩點下來,閩南語中的“?!迸c“春”諧音,有“迎春”的意思。  

 01 民間絕藝在八閩大地煥發(fā)光彩

一、莆田:指尖佳藝,剪紙迎春   

剪下有天地,紙上蘊乾坤。中國的剪紙藝術(shù)源遠流長,具有民族化、個性化、風格化的特征。剪紙的產(chǎn)生和流傳與中國農(nóng)村的節(jié)日風俗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逢年過節(jié)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玻璃窗上、墻上、門上、燈籠上,節(jié)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剪紙雖然制作簡便,造型單純,但能夠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內(nèi)涵,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  

風格細致造型生動的“?!弊郑ňW(wǎng)絡(luò)圖片)   

羊年窗花剪紙(網(wǎng)絡(luò)圖片)   

福建風土人情多樣,春節(jié)期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剪紙愛好者們基于各自的地域環(huán)境、文化背景和使用需求,用靈巧的雙手刻剪佳作,任思緒和情感隨剪刀在紙上遨游,創(chuàng)作出既散發(fā)濃郁鄉(xiāng)土氣息,又有藝術(shù)意境的剪紙作品。窗花、門鑒、燈花、禮儀花,琳瑯滿目,點綴在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籠上,令滿室皆春。尤其是莆田、仙游一帶以華麗纖巧的禮品花入畫,別致生動,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洋溢著祥瑞元氣,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  

莆田的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征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當是人情人意之所在。禮品花的造型別有意趣。一只雞爪上的剪紙稱之為“鳳爪花”,本無美感的東西頓時成了一枝阿娜若舞的鳳足凰趾,上面再飾以“戲牡丹”等圖案,美觀雅致。  

一只雞爪上的剪紙(網(wǎng)絡(luò)圖片)   

豬腳花栩栩如生(網(wǎng)絡(luò)圖片)   

豬肚本不好看,剪紙作者把它剪成一只肥碩溜油的小豬崽的意象,使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禮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妙的是其中的文字“一團彩色”而不是“一團和氣”,因為那滿園之中,已洋溢著可視的祥云瑞氣。   

形如小豬崽的豬肚剪紙(網(wǎng)絡(luò)圖片)   

二、漳州:木板年畫,驅(qū)兇祈祥   

中國年畫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shù),早在漢代,在門上畫門畫已形成風俗,含有“御兇”的意思,特別是在舊時農(nóng)歷新年,據(jù)說貼上一對門神,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時,也有裝飾門板的作用。貼年畫鎮(zhèn)宅驅(qū)邪是春節(jié)期間福建流行很廣的習俗。  

漳州瀕??可?,對外溝通活躍,海洋文化心態(tài)開放,民風民俗在保持閩南本色的同時又與外部文明相聯(lián)系,顯得豐富多彩,搖曳生姿。漳州木板年畫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有各種門神、辟邪的獅頭、娛樂用的“葫蘆迷”和以風俗、小說、戲劇為題材的連環(huán)圖等,風格古拙樸實,剛?cè)岵?,富有鄉(xiāng)土韻味,尤其在特制黑紙印制的功德紙年畫,風格別致,為我國木版年畫絕無僅有的佳制。  

 

漳州木版年畫的制作,先在木質(zhì)平板上鐫刻畫稿,分色版和黑線版,而后以“饾版”工藝套印于紙上。雕版分陰版和陽版兩種,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紅”的版為陰版,這種陰版的刻法和用法為全國所獨有。顏料多以礦物質(zhì)顏料結(jié)合漳州盛產(chǎn)的植物性染料為主。紙張采用閩西的玉扣紙、福書紙等。漳州年畫印制上獨具特色,門畫多以紅紙彩印,鮮艷紅火,色質(zhì)厚重斑駁,猶如織錦刺繡,別具一格,在民間年畫中為一支獨立體系。  

門神畫:代表作《神荼郁壘》  

《神荼郁壘》(清代雕版),門神紅面戎裝,神情肅穆,身姿威武,刻畫精致,線條圓勁,渾厚有力,表情生動,服飾古樸,造型大方豐滿,為漳州此類年畫中精品。  

“神荼郁壘”(讀如伸舒郁律)早在漢代已出現(xiàn),是傳說中最早的門神。據(jù)《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lǐng)眾鬼之出入者,執(zhí)以飼虎。于是黃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板于門戶上,畫神荼郁壘,以御兇鬼。此門桃板之制也,蓋其起自黃帝,故今世畫神像于板上,猶于其下書‘左神荼’‘右郁壘’。以除日置之門戶也。” 

祈福畫:代表作《簪花晉爵》 

《簪花晉爵》(清代雕版)

畫中人物為朝官打扮,雍容華貴。服飾為龍紋錦袍,相向而立,一手捧笏板,一手托錦盤,盤中置有牡丹和酒爵。盤中的牡丹花,意為拈得花魁且大富大貴,酒爵寓意爵位。此對文門神形象較為飽滿,刻繪細膩,色彩絢麗,斑斕奪目,造成花團錦簇的效果,有力地烘托了吉祥喜慶的主題,為漳州木版年畫中的精品。

招財畫:代表作《招財王》 

此幅年畫表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的“回回八方進寶”主題。題材取材于西晉石祟斗富故事。財神坐獅子,手持蕉葉(“蕉”諧音“招”),手握銅錢,錢上寫“招財王”三字,座前放一個聚寶盆,盆中涌出金元寶、金錢、如意等各種財寶。財神身邊“番人”形象凸鼻凹眼,頭戴西洋禮帽,頗為獨特。此幅年畫與中原“回回進寶”題材相似,意在祈禱財源茂盛,富裕吉利。多貼在廂房門。  

  

《招財王》(清代雕版)   

辟邪畫:代表作《獅頭銜劍》 

獅頭銜劍是閩西南及臺灣地區(qū)民宅常見的用于辟邪制煞的符物。圖中獅頭紅眉圓目,五彩鬣毛飛動于頸后,雙目圓瞪,赤口鋸牙,口銜七星劍,額間印有八卦,十分威猛。此幅年畫為漳州木版年畫代表作,多貼于照墻、門楣、門樓及船頭上,希冀防沖、辟邪、守門衛(wèi)財,這種年畫充分反映了閩臺崇敬神威的民間習俗。  

  

《獅頭銜劍》(清代雕版)   

節(jié)令畫:代表作《丹鳳朝陽》 

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肚萁?jīng)》鸞“首翼赤曰丹鳳”?!渡胶=?jīng)》載:“丹鳳生于南極之丹穴。丹穴即丹山,故稱丹鳳?!钡P朝陽是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詩經(jīng)·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古人把丹鳳比喻賢才,朝陽比喻“明時”,借“丹鳳朝陽”又比作“賢才逢明時?!贝朔戤嫴束P足踏海波,面朝太陽,振翅欲飛象征吉運降臨、福慶先兆之意。姿態(tài)生動優(yōu)美,色彩鮮艷明快。此類畫常用制作花燈之用。  

  

《丹鳳朝陽》(清代雕版)   

生活畫:代表作《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是我國年畫中的常見題材,閩南民間以農(nóng)歷正月廿五日為“填倉節(jié)”,當晚有奉老鼠為“谷神”,不許點燈,好讓老鼠娶親的習俗。此幅畫中老鼠抬花轎,敲鑼打鼓,紅燈高照,熱熱鬧鬧,前導以蟾蜍為坐騎,更添幾分神秘氣氛,但右上方的新郎——貓,卻一口把敲鑼的老鼠吃掉。這年畫表現(xiàn)了老百姓畏鼠恨鼠的心理,所以在畫中表現(xiàn)了老鼠偷吃雞、偷吃魚場面,但在鑼上書寫“金”字;紅燈上書寫“狀元及第”,又表現(xiàn)了民眾祈福的愿望,所以嫁鼠包含有把老鼠逐出家門的意思,嫁鼠于貓更包含了杜絕鼠患的愿望。此幅為漳州年畫代表作。  

 

《老鼠嫁女》(清代雕版)   

漳州木版年畫利用人民大眾民間生活中的風俗、信仰、傳說等有關(guān)的美好愿望,以一種寓意、象征、諧音、文字等吉祥如意的符號和圖形作為表征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按照民眾生活需要、思想要求、民俗民風的發(fā)展“與時俱進”,是中國幾千年民族民間文化的結(jié)晶。  

三、泉州:南音婉轉(zhuǎn),情韻深沉   

福建是全國戲劇大省,春節(jié)期間,各地弦管齊鳴,歌舞升平。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被稱為福建五大戲種,它們與音樂、曲藝、雜技、演唱、舞蹈等一起,在春節(jié)的戲臺上各領(lǐng)風騷、爭奇斗艷。更有閩南木偶戲、泉州南音、莆田十番、福州評話、伬唱、閩南拍胸舞、閩北舞蹈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濃墨重彩的地方戲舞臺把福建的春節(jié)裝點得喜氣洋洋。富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泉州南音,具有曲調(diào)優(yōu)美、情韻深沉、雅俗共賞、易學易唱的特點,因而在閩南和海外擁有眾多的知音。  

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是保存我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號稱“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音廣泛流傳于閩南語系地區(qū),深為閩南僑鄉(xiāng)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并遠播到東南亞等地,成為海外僑胞和港澳臺胞世代珍視、競相傳唱的鄉(xiāng)音,是福建春節(jié)戲臺上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shù)形式。  

古老又鮮活的泉州南音   

南音這一古老優(yōu)美的大樂種,薈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后來又吸收了元曲、弋陽腔和昆腔的特長,并與閩南的民間音樂融匯一體而逐漸成為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的美妙樂種。尤其長于抒發(fā)戀人思親、游子懷鄉(xiāng)的真摯情懷。那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聲音,猶如南國夏夜的玉蘭花香,一陣陣沁入人們?nèi)绨V如醉的心田。  

泉州南音,最動人的鄉(xiāng)音   

南音古樂歷史悠久,因此在閩南流傳著不少關(guān)于南曲的民間故事和掌故。如《御前清典》的傳說,敘述清康熙年間,五位南音妙手應命晉京,演奏幽雅曼麗的南曲于御苑,康熙聞之大悅,賜封“御前清客、五少芳賢”,并賜贈曲柄黃涼傘和金絲宮燈。志趣高潔的南音藝人不愿做官、辭謝爵祿返歸故里。從此南曲譽滿四方,人們欣賞之余,仿佛從中能夠品嘗出一種冰清玉潔的情操,心靈也受到一番陶冶。  

泉州文廟南音表演   

千百年來,泉州南音以一種平凡從容的姿態(tài)傳承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泉州南音陪伴這座古老的城市,走過了一段又一段的潮起潮落。春節(jié)臨近,當幽婉的南音流淌在泉州古城的大街小巷,不知又勾起了多少游子對故土的思念……

 01 結(jié)語

年就這樣來了。紅火的燈籠掛在街頭巷尾,各種各樣的年貨涌動川流不息的人群,大街小巷洋溢著祝福的話語。喜慶、吉祥、平安、團圓、興隆、長壽、富貴……這些都是年的意蘊,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所有的美好祝愿,它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年俗的背后是人們世代延續(xù)的傳統(tǒng),福建人將家庭親情、天倫之樂、期盼祝福統(tǒng)統(tǒng)融于獨特的過年習俗中。福建的“年俗年味”,不僅是舉家團圓的歡樂,更是八閩文化的盛筵。  

更多精彩,請點擊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責任編輯: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