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電影《天工蘇作》熱播,讓江蘇非遺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不斷擴大。近日,由巨量引擎、字節(jié)跳動公益、今日頭條文史頻道、光明網等發(fā)起的“煥新非遺”江蘇站采風行動再次走進蘇州。錦上添花的蘇繡、“中國風”的蘇扇、指尖上的絕活核雕……在“非遺守藝人”數(shù)十年的堅守、探索、創(chuàng)新中,這些歲月沉淀下的“蘇作”穿越時空,煥彩現(xiàn)代生活。
針針不息,看蘇繡融入日?!捌呤儭?/span>
走進蘇州光福鎮(zhèn)工藝文化城,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市級)傳承人府向紅的“向紅繡府”讓人眼前一亮。
蘇繡歷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名列湘繡、蜀繡、粵繡等“中國四大名繡”之首。在府向紅的手中,“老手藝”有了與時俱進的“新應用”:桌面上、展示柜里帶有蘇繡元素的鼠標墊、手機套、筆記本、衣服、拎包、戒指、耳釘,無一不是巧妙地將古老手藝鐫繡在日常生活場景之中。
府向紅,1967年生于蘇州吳縣光福鎮(zhèn)窯上村,在她成長的年代,村里90%的女性都是繡娘。改革開放后,府向紅也曾和很多同伴一樣放下針線去工廠,卻最終被熱愛“綁”回繃架前,26歲組建自己的繡娘團隊,承接大量來自日韓、歐美的訂單,49歲成立“向紅繡府”。躬耕刺繡事業(yè)40余載,她參與北京APEC會議“新中裝”繡制,繡制的作品《敦煌》《鳳凰來儀》分別亮相巴黎時裝周、北京國際時裝“明·禮”高級定制華服發(fā)布會,復制的清代乾隆皇帝龍袍亮相北京國際時裝周……在女兒的參與下,她的蘇繡有了更年輕、多維和生活化的展示。
“非遺”來自生活,但眼下她正漸漸遠離人們的日常。“再美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使用,它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痹诟蚣t看來,“繡”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活。只有讓非遺的使用場景與現(xiàn)代生活產生更多的連接,非遺才能“活”起來。
她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古老“非遺”開始轉變思路。上周,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蘇州市文物局)等多家單位就開展了2022蘇州文化遺產日“非一般的集市”活動,把具有蘇州特色的各種“非遺”技能與產品集中在一起展示,點亮夜經濟的同時,也賦予非遺一張更為時尚的面孔。
非遺如何走進生活?府向紅特別提醒,巧思之余須建立真正的用戶思維。“比如服裝類的非遺手工藝品,你要考慮顧客買回家貼身穿是不是舒服;都是刺繡,掛在墻上和用手觸摸,欣賞的維度也是不一樣的。從選材到工藝,美觀之余,使用功能和使用的持久性也是非遺手工藝品能不能更好地走向市場、走進生活的關鍵因素。”
直播引流,鬼斧神工的技藝不是傳說
在離府向紅不遠的舟山村,76歲的非遺項目(光福核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已在直播間里深耕多年了。走進位于吳中區(qū)的“中國核雕第一村”舟山村,上百家的店招清一色地與核雕有關。宋水官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家,門口擺放的一件核雕作品引起了大家關注。
核雕是一門傳統(tǒng)技藝,以質地堅實的橄欖核或桃核作為原料,藝人們根據(jù)果核的天然形狀、麻紋、質地,隨形就賦,精心布局,進行創(chuàng)作?!暗朵h游走處,入核如有神”。宋水官給自己的這件作品取名為《乘風破浪核舟記》,一枚橄欖核上融合了鏤雕、浮雕、立雕、微雕等多種雕刻工藝,刻畫了23個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而最奇妙的是,核雕船上的八扇微型窗戶還能打開。
如果不傳承,這樣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藝以后恐怕只能是傳說!所幸,“宋水官們”趕上了好時代。2008年,蘇州(光福)核雕被錄入第二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2、3,上鏈接!”看到手機里,年輕的徒弟在抖音直播間賣力地“吆喝”核雕手工藝品,屏幕下方網友滾動刷屏:“想要!想要!想要……”76歲的宋水官思緒萬千。
1946年,宋水官出生在舟山村。數(shù)十年來,他見證了核雕在歲月中的進階:樣式從最初的20多個變成10000多個,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他也親身體驗了核雕銷售渠道的變遷,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點對點銷售,到如今的線上線下兩開花。
宋水官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核雕銷售只能靠兩條腿“跑”。那時候,全國各地跑碼頭推銷是他生活的常態(tài)?!皼]錢,只能買火車站票,一路站到北京。白天推銷,晚上沒錢只能住浴室?!?
如今,一方小小的屏幕就將手藝人與四面八方的消費者緊密相連。“過去學核雕是為了生活,現(xiàn)在不一樣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蘇州核雕再一次受到人們的喜愛,既可以欣賞,實用性也大大增強。大約四年前,我開始嘗試網上直播銷售。對于非遺手工藝品來說,最好的保護就是買賣?!痹诓粩嗟孛鳌W習下,目前宋水官的抖音核雕基地發(fā)展勢頭很好,“300家企業(yè)一年銷售額最好的時候能有三四個億!”宋水官樂呵呵地說,現(xiàn)在甚至有大學生跑來跟他學藝,這讓他對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核雕技藝傳承下去有了更多信心。
文化審美,“扇”出沁芳中國風
每到夏天,蘇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蘇扇的身影。而在絹宮扇、折扇、檀香扇這“蘇州三把扇”中,檀香扇尤為特別。
“日日花香扇底生”的檀香扇自然就是具有嗅覺符號的中國元素。用檀香木制扇源于明末清初,由折扇演變而來,為我國首創(chuàng)。
“以前一把小的檀香扇是很名貴的,相當于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但那時蘇州人嫁女兒,總要給她陪嫁一把扇子。一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女兒;再一個是坐轎子搖扇子,幸??鞓芬惠呑?!”在蘇州如意檀香扇廠,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制扇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琴笑著說。
一截木頭究竟如何變成一把扇子?陳琴介紹,蘇州檀香扇的制作工藝分為開料、鋸片、拉花、燙花、雕花、畫花、組裝等,多達14道。其中尤以拉花、燙花、雕花、畫花“四花”見長。她指著一把具有現(xiàn)代書風技藝的扇子——秋風紈扇說,從設計、構思到最后成型,即使有好多師傅一起配合做,這把扇子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
陳琴專業(yè)從事蘇扇設計、檀香扇燙畫技藝四十年,檀香扇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是她不斷思考的問題。取材于印度進口的老山檀香木,以之扇風,清香四溢,卻也有材質越來越稀缺、價格居高不下的缺點;從設計、拉花、燙花等需全手工制作,產業(yè)化困難;從業(yè)者技藝要求高,還要有繪畫基礎,加之市場化不足,徒弟來來往往,能留下來的少之又少。
怎么辦?陳琴發(fā)現(xiàn)改變正在發(fā)生。一方面,采用澳洲檀香木等替代材料,不僅采購價格下來了,還可以使用半手工、半機工的方法來制作,產量也跟著上去了;另一方面,也帶著年輕人的思維,開始做一些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檀香扇衍生品。而她自己,則繼續(xù)在研究技藝、傳承文化上下功夫?!胺沁z,沒有市場就沒有生命力。但是就像快餐和滿漢全席的關系一樣,非遺的傳承發(fā)展也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引入年輕的設計人才,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非遺人也需要耐得住性子,在堅守中不斷精進技藝?!?
一面蘇扇,多少江南。如何在方寸木片之間將文化傳承娓娓道來,蘇扇的傳承者們還在繼續(xù)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