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發(fā)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的赤壁之戰(zhàn)是中華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役,兩大陣營中的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進行了殊死搏斗。
在了解赤壁之戰(zhàn)前,我們要先知曉各個局勢方面的情況:
第一點,在經歷了長坂坡之戰(zhàn),咱們的劉皇叔采取了“拋妻棄子”式逃亡(根據(jù)《三國志·劉備傳》記載為真),帶領殘存十余騎,在張飛的斷后下,順利擺脫曹操追擊(張翼德長坂坡吼退曹軍據(jù)《三國志·張飛傳》記載為真),南逃而去,同年,曹操進駐江陵。
話說曹老板這個舉動實在一絕,讓后世成為讀者的我們直呼“好家伙”:你曹老板南下攻陷城池是小事兒,可你這樣精準預判了劉皇叔的預判,使得原想投奔江陵的想法只好被迫打消,轉向江夏,與劉琦匯合。
這里說到劉琦,就不得不提他另一個身份——劉表長子。劉表是漢室宗親,年輕時憑借此身份抓住時機,被任命為鎮(zhèn)南將軍,荊州刺史,在任期間,開書立學,愛民養(yǎng)士;更有其殺江東猛虎孫堅,常抗曹操,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收劉備,帶甲數(shù)余萬的赫赫功績……
然而像這樣的一位握著一副好牌的人,卻性多疑忌,好于座談,無四方之志,執(zhí)意自守,也由于如此的固步自封,無法與外界整體共同步,亂世之中想保全一地,無異于登天。這樣一副好牌直接造成了后來打得稀巴爛的結局:劉表過世后,在曹操南征的途中,次子劉琮投降,荊州沒;由于劉表此人與劉皇叔交好,使得長子劉琦尤為信任劉備,將手下兵權后續(xù)也交于劉皇叔,使劉備的兵員得到補充。
第二點,繼平定北方,揮師南下,荊州已失,劉備敗逃后,劍指江東,曹操志在一統(tǒng)。發(fā)信于孫權:“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至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來自于《江表傳》)。
這封信的意思就是,我曹某人是奉著皇帝的旨意前來揮師南下,劉琮已經束手就擒了,也就是荊州已經被占領了,如今我?guī)ьI著水軍將近八十來萬,準備與孫權你在吳地打獵,說白了就是直言開戰(zhàn)。曹操的這一舉動也間接成為了一個催化劑,孫劉前后遭到曹操窺探,且在劉備逃亡過程中,正巧碰到尋劉的東吳魯肅,直接促進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
接下來就是重點分析了,都說赤壁之戰(zhàn)是以少勝多的一個經典戰(zhàn)役,那么這里我們就需要搞清楚,這里的少和多是怎樣的一個形成?
就上面曹操給孫權的宣戰(zhàn)信來看有80萬軍隊,但是我們實際分析卻不難得出這極有可能為曹操恐嚇孫權的噱頭:曹操南征荊州時,從15萬左右的北方軍隊人中調用約8萬步兵,約一萬騎兵,可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未全部投入作戰(zhàn),再加上陸路運輸行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戰(zhàn)兵力,有專家估算三國時期一條行軍路線上上限兵力保持約為五六萬,超過后勤就無法完全保證,因為后勤兵本身也要消耗糧食和物資,使用的馬匹也要消耗糧食。
再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大將所統(tǒng)領的大約3萬5千兵力沒有征戰(zhàn)赤壁,這樣南征軍隊到達漢間的數(shù)量應當不滿6萬,然后算上剛收繳的荊州2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可能80萬水軍僅僅只有8萬。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曹操原有的北方部隊不到15萬人,扣除地方留守部隊,南下的部隊很難超過10萬人,根據(jù)史料記載赤壁之戰(zhàn)的北方曹軍大約在8萬至10萬左右。孫劉方面:根據(jù)《三國志》明確記載,孫權只允許周瑜使用3萬人馬參戰(zhàn);諸葛亮與孫權商定為劉備1萬兵馬加上劉琦1萬兵馬合計為2萬為準,也就是說孫劉聯(lián)軍只有5萬人左右參戰(zhàn)。這樣籠統(tǒng)來算,人們普遍認為的天地之差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zhàn),并沒有那么夸張。
至于曹操伐吳第一步——勸降江東大都督周瑜,迎來了赤壁之戰(zhàn)的預熱“蔣干盜書”,而歷史上卻與三國演義大為不同:從裴松之注解《三國志》中提到的“過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的蔣干,確實被曹操派去說服周瑜,但是這個時間點卻不一樣,它是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后,當然結果也不出大家所料,蔣干勸說無效,途返曹地,稱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所以,“蔣干盜書”實為顛倒時間,強插橫入,不得真。
赤壁之戰(zhàn)首席名場面“草船借箭”:此計更是非出諸葛亮,而是“借”過來的故事?!度龂尽侵鱾鳌罚航ò彩四辏懿倨蕉P中,率軍南下,進攻孫吳,孫權領兵作戰(zhàn)于長江水入巢湖濡須口,孫權借江面有薄霧,輕乘戰(zhàn)船闖入曹軍領地,觀察曹營部署;曹操恐有詐,令弩齊發(fā),箭射吳船,須臾,船一側種滿箭,傾斜,孫權下令轉船,受重平均,待離去,曹操才知上當。所以草船借箭一事,為不實。
說到周瑜打黃蓋,這個在演繹中起決定性因素的事件,是否真實歷史?根據(jù)《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連,可燒而走也”可見,在孫劉聯(lián)軍無計可施情況下,黃蓋提出的火攻正式奠定了赤壁熊熊烈火的燃燒?!督韨鳌分兴涊d的黃蓋詐降書,其中的緣由卻只說了黃蓋是不服周瑜掌權認為江東六郡兵力不可能抵擋中原100多萬兵力,不愿與孫吳共覆滅,才情愿向曹操投降,壓根沒有提到周瑜打黃蓋一事。綜合來說,此事有待商榷,無確切證明。
這里迎來赤壁之戰(zhàn)的高潮——“火燒連環(huán)船”:這個方面沒有詳確的記載,但是根據(jù)多本史詩記載,火燒連環(huán)船為真,具體見下《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與曹公戰(zhàn)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三國志·周瑜傳》中“與備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公燒其余船引退”等可知,具體沒有詳細記載,但屬實。
這樣,一場關系曹操一統(tǒng)中原,孫劉存活生機的赤壁之戰(zhàn)展開了,后續(xù)結果正如大家日常所知一般,孫劉火燒曹軍,一舉勝利,為后續(xù)發(fā)展贏得了保證。
從歷史方面觀看,整場赤壁之戰(zhàn),劉備協(xié)助孫吳抵擋曹軍,僅僅充當“參與者”,在戰(zhàn)勝曹軍并將其逼回南郡以后,就標志著整個赤壁之戰(zhàn)的結束。至此,劉備開始在荊州駐扎,并開始向川蜀方向發(fā)展;這一舉動也正式使孫劉聯(lián)盟分裂,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
從政治方面觀看,赤壁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大規(guī)模江河作戰(zhàn),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僅限于黃河流域。雖然是以曹操的落敗,孫劉集團的勝利告終,也為后續(xù)歷史的發(fā)展拉開了新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