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這是宋史對宋仁宗趙禎的評價,帝王死后能得“仁”字為謚號是最高的評價,歷朝歷代得此謚號的皇帝屈指可數(shù),而明仁宗朱高熾的謚號就是“仁”字,這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仁”字謚號,固然是對朱高熾一生作為的蓋棺論定,而《明史》對其的評價則更高:“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币罎h文帝和漢景帝都是有名的治世之君,朱高熾不但所得謚號與宋仁宗等同,論治國也堪比文景二帝,然而他在位時間卻不足一年,且因過度肥胖導致有足疾,就算他夜以繼日操勞國事能有多大作為,到底做了什么,使明仁宗朱高熾在歷史上擁有如此好的名聲?
靖難之役留守北平大后方,使前線無憂
朱高熾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燕王朱棣和王妃徐氏的嫡長子,相傳徐王妃在生朱高熾之前曾夢見有冠冕執(zhí)圭者上謁,朱棣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兆頭,因此在朱高熾出生后,對他十分喜愛。
等到朱高熾稍長,性格上端重沉靜,言行識度,且喜好讀書,作為王府嫡長子,未來的燕王世子,他接受了嚴格的儒家典籍及武術方面的正規(guī)教育。洪武二十八年,17歲的朱高熾被朱元璋正式立為燕王世子,其后朱高熾在面對朱元璋的數(shù)次考察中,都表現(xiàn)出很好的見識,朱元璋也多次稱贊這個孫子,并評價他有“君人之識”??梢哉f,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心中,孫子輩除了繼承他皇位的皇太孫朱允炆,燕王世子朱高熾最受他器重。
建文元年(1399年),剛繼位不久的朱允炆下令削藩,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靖難之役”爆發(fā)。戰(zhàn)爭之初,因朱棣早有準備,圍堵北平的朝廷軍隊慘遭失敗,建文帝緊急之下啟用長興侯耿炳文為主帥揮師北伐,然而耿炳文雖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將,卻是只擅守城而不擅攻堅,因此前期在真定遭遇了一場小敗,之后堅守城池不出,朱棣見朝廷大軍主力還在,城池更是固若金湯,無可奈何于是下令撤軍走了。
可此時建文帝卻干了一件蠢事,他收到前方耿炳文戰(zhàn)敗受挫的消息后,認為耿炳文已老邁不是朱棣的對手,于是采納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取代耿炳文,率領50萬大軍北上攻打燕軍。
正當李景隆大軍北上的時候,朱棣為了避免將來陷入兩線作戰(zhàn),于是先擊敗了來自山海關的朝廷守軍,接著又親自帶兵北上前往大寧,在走之前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由于燕軍的主力精銳被朱棣帶走,導致北平周邊城鎮(zhèn)兵力有限,防守薄弱,使得李景隆大軍一路長驅(qū)直入抵達北平城下。
城外已被50萬朝廷軍隊團團圍住,北平九門也正遭到猛烈攻打,此時北平城內(nèi)朱高熾的手中卻只有一萬老弱病殘之兵,敵眾我寡且實力懸殊,形勢十分危急。然而年輕的世子朱高熾并沒有被嚇到,早在李景隆圍攻北平城之前,他已經(jīng)積極做好了守城備戰(zhàn)準備,同時安撫好城中軍民,因此整個北平城不但不見絲毫慌亂,且人人表現(xiàn)出同仇敵愾,斗志十足。
北平城作為原來的元大都,又經(jīng)過元朝百年經(jīng)營,早已是北方數(shù)一數(shù)二的堅城,再加上燕軍抵抗頑強,李景隆軍隊人數(shù)雖多卻一時難以攻破,只得繼續(xù)圍困。而明顯弱勢的朱高熾不但守住了城池,到了晚上更是數(shù)次命人開城門襲擊敵營,李景隆等人圍城久攻不下又遭受燕軍騷擾,不但士兵夜里無法休息且死傷慘重,只好城外退營十幾里重新扎營。
正當守城的朱高熾松了一口氣之時,前往大寧的朱棣挾持寧王朱權率領朵顏三衛(wèi)騎兵返回,并對駐扎城外的李景隆軍隊進行了攻擊,朱高熾見機也趁勢出城與其父形成內(nèi)外夾擊之勢,李景隆50萬大軍狼狽大敗退走。
整個北平保衛(wèi)戰(zhàn)期間,朱高熾臨危受命,事無巨細以身作則,遇事又沉著冷靜,在母親燕王妃的協(xié)助下,以萬余老弱之兵成功地阻擋住了李景隆的50萬朝廷大軍,保住了北平城,也使燕軍度過最大危機。這是朱高熾在靖難中立下的最耀眼戰(zhàn)功,由于朱高熾平時喜靜厭動,所以喜好文學更勝于武事,在很多人看來武事方面比不上兩個弟弟朱高煦、朱高燧,然而北平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證明了朱高熾在武事方面也很擅長,這些成為他后來被立為太子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因為這一戰(zhàn),使得朱高熾得到燕王內(nèi)部不少官員、百姓的支持和擁戴。
等到朱棣率領軍隊南下京師時,朱高熾依然坐鎮(zhèn)北平后方大本營,及時為前方提供糧草物資,當戰(zhàn)事不利時,北平又成為全軍的最后退路和依靠。正是有了朱高熾留守北平,朱棣才能放心在前線率領大軍一路攻城拔寨,最終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這其中,朱高熾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東宮監(jiān)國理政二十年,朝無廢事
朱棣在攻破南京稱帝后,關于立誰為儲君太子讓他猶豫不決,按照祖制傳統(tǒng),立嫡立長都應該是世子朱高熾,可是相對肥胖且喜文的長子朱高熾,朱棣更喜歡英武且像他的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xiàn)優(yōu)異且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又得到一批勛貴武將的支持,這使得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產(chǎn)生了動搖。
朱高煦好武且英勇善戰(zhàn),在立太子一事上得到武將的支持擁戴,而朱高熾喜文且有治政之才,平時身邊接觸的也都是文臣,所以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持。在朱棣征詢文官意見時,他們都主張“立嫡以長”,也就是立朱高熾為太子,對此朱棣總是不置可否,沒有下定決心。
當朱棣又征求解縉意見時,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苯又謴娬{(diào)“好圣孫!”一句好圣孫徹底打動了朱棣,朱棣平時最喜愛的就是嫡長孫朱瞻基,于是愛屋及烏決定冊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為趙王。
從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到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駕崩,朱高熾做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在這二十年當中,朱棣曾多次親征蒙古或出巡,而太子朱高熾則以東宮監(jiān)國身份代朱棣處理朝政,朝廷內(nèi)外、無論大事小事都由太子帶領文武百官處置決斷。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做過很多大事,絕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無論是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鄭和下西洋,還是修《永樂大典》及遷都北京,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國力,如何使國家財用不缺及組織民力,如何撫恤災民及遷民屯田、安置流民?這些永樂大帝都是不管的,自然交給監(jiān)國的太子朱高熾負責,而朱高熾將這些政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可以這樣說,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成就“永樂盛世”,與太子朱高熾二十年在朝中坐鎮(zhèn)監(jiān)國分不開,他們父子分工明確,永樂皇帝掌總規(guī)劃大政方針卻又當甩手掌柜,太子朱高熾留守京城處理具體政務,就是在這種常年累月的工作鍛煉下,太子朱高熾早就熟練掌握了治國理政的本事,為將來繼位治理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
面對兄弟奪嫡構陷及君父高壓,以誠敬贏得朝野人心
明成祖朱棣在當燕王時,就曾經(jīng)多次指揮軍隊出塞作戰(zhàn),是一位經(jīng)受戰(zhàn)場鍛煉的武將,雖遵循祖制立長子朱高熾為燕王世子,但對喜文且因肥胖行動不便的長子越發(fā)不喜,反而偏愛更年幼且好武的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尤其是次子朱高煦長相英武又作戰(zhàn)勇猛,很像自己,于是每逢出征打仗時都將他們帶在身邊。
而朱高煦兄弟倆仗著父親的寵愛,也對朱高熾這個長兄不是很尊重,甚至為了爭奪世子、儲位不斷設計讒言、構陷。
靖難之役爆發(fā),朱棣率軍南下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后方北平城,朱高煦收買朱棣身邊的近侍宦官黃儼,讓他在朱高熾守衛(wèi)北平期間向朱棣進讒言,稱朱高熾親近朝廷,“將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朱棣對此表示懷疑,向身邊的朱高煦說道:“爾兄素孝,那當有此?”這一切本來就是朱高煦設計的,于是他馬上落井下石,稱“兄誠孝,但在太祖時果與太孫善也?!敝扉τ纱藢χ旄邿氘a(chǎn)生了懷疑。
恰在此時,朱棣懷疑朱高熾一事被朝廷里的方孝孺得知,于是他給朱高熾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許以封燕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試圖以此反間計來離間朱高熾父子二人的關系,并故意將此事廣為張揚。果然留守北平的宦官將此事火速告知了山東前線的朱棣,稱朱高熾與建文帝通謀,且朝廷的使節(jié)已到達北平。正當朱棣將信將疑之時,朱高熾果斷將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者送到了軍前,這才打消了朱棣的疑慮,讓朱高熾繼續(xù)鎮(zhèn)守北平城。
等到朱高熾成為了太子,已被封為漢王的朱高煦依然不死心,對儲位虎視眈眈。原本漢王朱高煦的封地在云南,可是他嫌封地遠,硬是賴在京師不就藩,還公開囂張稱:“我何罪,斥我萬里?”并常常以李世民自比,將自己的護衛(wèi)命名為天策衛(wèi),其實是不想遠離權力中心,失去奪嫡機會。
而朱棣雖然有時對朱高煦的囂張跋扈很反感,但出于對他的溺愛及靖難時的功勞,并未加以深究,趙王朱高燧見此有樣學樣,肆無忌憚多行不法之事,而太子朱高熾為了不使朱棣為難和猜疑,不得不多次在朱棣面前替兩個弟弟求情、解圍。
朱棣對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是寵信、溺愛,對太子朱高熾的表現(xiàn)則是不滿,一方面確實有朱高熾身體缺陷的原因(肥胖、有足疾),且很多治國主張不合自己心意,另一方面是朱棣多次親征蒙古及出巡,太子坐鎮(zhèn)京師監(jiān)國,大權在握又得到文臣的一致?lián)泶鳎@讓朱棣很是憂慮忌憚,所以一有機會就打壓朱高熾,削弱他的實力和影響,使朝政不至于脫離自己掌控,因而他寵愛、扶持漢王朱高煦未必沒有制衡太子的目的。
朱棣更加寵愛漢王,對他的一應封賞及禮秩待遇甚至超過太子,而朱高煦見父親如此寵信自己,自以為奪嫡有望,于是行事更加有恃無恐,加緊陷害太子及東宮屬官,爭奪儲位。
這其中,最先倒霉的就是大學士解縉,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奉命入京奏事,正巧碰上朱棣北征未歸,于是解縉就先去覲見了太子朱高熾,然后返家。漢王朱高煦得到消息又乘機向朱棣進讒言說:“解縉專待皇帝不在京師時私自覲見皇太子朱高熾,無人臣之禮?!敝扉Ρ緛砭蛯饪N前番干涉儲位之爭、離間皇家骨肉不滿,這次又私自覲見太子,于是被朱高煦一鼓動馬上大怒,下令將解縉逮捕入獄嚴刑拷問,不久被處死。
朱棣北征回來后,對太子朱高熾處理的政事不滿,翰林學士楊士奇自然維護太子,說太子監(jiān)國理政沒有不當?shù)牡胤?,大理寺右丞耿通也多次面奏朱棣稱:“太子處理事務沒有大失誤,無需更換太子?!惫⑼ǖ闹毖宰屩扉懿桓吲d,再加上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在一旁不斷攻擊太子,朱棣心里有了換太子的想法。
永樂十年,朱高煦派人誣告耿通是受太子請托,才多次在朱棣面前維護太子及為太子開脫,朱棣勃然大怒,認為耿通與楊士奇等人結為太子黨,圖謀不軌,于是耿通也被殺了。沒過多久,太子朱高熾的心腹、東宮屬官黃淮、楊溥、金問等人又受漢王誣陷,被朱棣關進詔獄,直到十年后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才放出來。
朱高熾擔任太子期間,一直遭到漢王朱高煦及趙王朱高燧的誣陷算計,再加上朱棣的猜忌打壓,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時刻面臨著被廢的危險,但朱高熾并沒有因此失去理智,反而更加用心處理國事,對敵視自己的兄弟友悌,對父親盡顯忠孝,使朱棣也沒有理由和借口廢太子,當然皇太孫朱瞻基的存在也是朱棣不輕易更換太子的原因。
等到朱高煦謀奪太子及很多不法之事被揭露開,朱棣忍無可忍,大怒要將他廢為庶人,此時又是太子朱高熾哭泣為其求情才得以幸免。朱高熾為弟求情,朱棣自然很滿意,也是他愿意看到的,而太子則以他一貫的誠敬贏得了朝臣百姓之心。
在位不足一年盡廢苛政,重用文臣施仁政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新君即位,但他做了二十年的監(jiān)國太子,對于如何處理國事早已駕輕就熟,同時心中對大明未來的規(guī)劃也有了一整套國策方針,在永樂皇帝執(zhí)政時期憋了足足二十年的他,現(xiàn)在終于可以將其付諸于具體的實踐上。
他先是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及永樂朝遭到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返回原處,接著又平反冤獄,使永樂朝很多冤案得以沉冤得雪,恢復了一些大臣的官職爵位。在永樂皇帝執(zhí)政晚期,由于朱棣長期以來的高壓統(tǒng)治政策,使得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出現(xiàn)不穩(wěn)和分裂現(xiàn)象,明仁宗此舉極大地緩和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
為了緩和國家財政,解決長久以來國庫空虛的困境,他即位之初就采納了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停止寶船下西洋,也停止了派使團到云南、交趾等地采辦黃金、珠寶,同時在朝中厲行節(jié)儉,減少奢華及不必要的糜費,使國家財政赤字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改善。
而針對行政政策,朱高熾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改組內(nèi)閣,讓原來只負責皇帝顧問、機要秘書工作的內(nèi)閣閣員擔任翰林學士、大學士,并讓他們在六部兼職,提高他們的品級至一品。這樣內(nèi)閣不再是以前不負責的咨詢機構,不但有了行政權而且可以參與決策,從此文臣的地位大大提高,在朝廷及地方建立起正規(guī)的文官政府。
明仁宗朱高熾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選賢任能、裁汰大量冗官,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寬刑平獄以避免出現(xiàn)冤假錯案,下令減免賦稅,使百姓能夠得到充分的休養(yǎng)生息。在朱高熾死前一個月,他還計劃著將都城從北京遷回南京,其目的是為了減輕維持北京城日常花費帶給東南的負擔,可惜這一行動還未實施他就猝然去世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在位僅十個月,享年48歲。
洪熙一朝雖然不足一年,但朱高熾在位期間盡廢永樂朝苛政,并針對永樂以來的一些國家弊端進行了有效調(diào)整,緩和了統(tǒng)治內(nèi)部及社會矛盾,使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生產(chǎn)力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強盛的時期。同時承前啟后,為后來“仁宣之治”的到來奠定基礎,正是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期間的種種作為,使他在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