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這是曹操在面對三國群雄割據(jù)、連年征戰(zhàn)的悲慘景象時所發(fā)出的慨嘆,在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讀來,仍然讓人感到莫大的悲慨。
自秦漢以來,大一統(tǒng)的思想深深的埋在中華民族的血肉和基因里,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歷史的興衰中交雜動亂與安定。在每一次動亂的背后,都是無數(shù)的英雄傳說和無數(shù)的枯骨。
而在隋末的巨大的動蕩里走來的大唐,無疑是帶著更深的血色。那個年代涌現(xiàn)出的無數(shù)英雄,至今讓人心馳神往。
而在唐開國之戰(zhàn)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眾多英雄中,誰又是可以排在第一位的猛將呢?這是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李元霸還是尉遲恭?
隋末的歷史一次次被小說和影視劇演繹著,這些帶著很大虛構(gòu)成分的文藝作品成了絕大多數(shù)人初步了解隋唐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比如很多90后都非常熟悉的電視劇《隋唐英雄傳》。
這種文藝作品中,很習慣地給各個英雄豪杰排一個座次,那這第一把交椅非李元霸莫屬。但是若真說起大唐的第一猛將,卻根本沒有這個名字。
在小說里,李元霸是李淵的第四個兒子,骨瘦如柴、天生神力、面如惡鬼,然而這畢竟只是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
其實李淵除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外的確還有一個嫡子,名字與李元霸也很接近,叫李玄霸。
李玄霸是李淵的三子,的確是李元霸的原型,但是李玄霸的人生在歷史中只有“早甍無字”這樣短短四個字的記載,顯然與大唐第一猛將掛不上邊。
而尉遲恭,這又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
尉遲恭自然不是虛構(gòu)出來的,但是與小說的記載也有著一定的出入。不過尉遲恭的確是一員猛將,早年在宋金剛手下也的確讓唐軍吃盡了苦頭。
尉遲恭后來歸降唐朝,與李世民關系非同尋常,更是數(shù)次救了李世民的命。比如在洛陽之戰(zhàn)中,李世民孤身犯險,被王世充手下將領單雄信追擊,正是尉遲恭及時趕到,李世民才能免于一死。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尉遲恭也不能算得上第一猛將,雖然唐太宗說過他和尉遲恭一人執(zhí)弓一人持矛便可天下無敵,但實際上,在武力的角逐和沖鋒陷陣上,有一個人卻更受李世民青睞。
墓志疑云
1974年,在河南洛陽出土了一方墓志,全稱為《唐故常州義興縣令上柱國秦府君墓志銘并序》,這里的秦府君是一個叫秦懷道的人。
秦懷道在唐代算不得什么大人物,正史中更是寥寥數(shù)筆,但是秦懷道的父親秦叔寶的名字卻是家喻戶曉。
秦懷道因為父親秦叔寶的緣故,蒙蔭為千牛備身,也就是宮禁侍衛(wèi),好比文官子弟的蘭臺郎。后來外放州縣,承襲爵位為開國縣公,履歷極為一般。
在《秦懷道墓志銘》中記載了部分關于秦叔寶的事跡,大概是說他的父親秦叔寶,曾經(jīng)跟隨李淵李淵征戰(zhàn)天下,并且生擒了尉遲敬德,短短幾句,的確是頗為驚人。
但是我們并不能根據(jù)他曾經(jīng)生擒尉遲敬德就斷定秦叔寶可以作為隋末唐初的第一猛將,在我看來,這段不長的記載有兩個疑點。
與宋金剛的作戰(zhàn)中,指揮者到底是李世民還是李淵。
秦叔寶在生擒尉遲敬德的作戰(zhàn)中,他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先來解答第一個疑點,無論是“兩唐書”還是《資治通鑒》,關于這場“柏壁之戰(zhàn)”的記載都是李世民作為指揮者,但是墓志中的記載也說得過去。
畢竟李世民當時還是秦王,秦王為臣子,李淵為君父臣的功勞自然是君的功勞。
關于第二個疑點,最大的問題在于,尉遲敬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被“擒”的,而是在走投無路之時選擇與尋相投降李世民的。
但是,尉遲敬德之所以會落得如此境地,卻和秦叔寶有直接關系,在美良川之戰(zhàn)中,秦叔寶便是主力之一。
參加美良川之戰(zhàn)的唐軍將領分別是秦叔寶、程知節(jié)、李世勣、翟長孫和秦武通。
當時的情況是在與尉遲敬德的作戰(zhàn)中李世民以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三人領軍于美良川北方攻打宋金剛,而以為、翟長孫、秦武通在南面夾擊之”,再根據(jù)《舊唐書》相關記載的相互印證,可以知道這次戰(zhàn)役,秦叔寶的功勞最大。
故而在《秦懷道墓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就不為奇怪了,畢竟墓志最大的作用便是為死者唱贊歌,適當?shù)乜鋸埵强梢岳斫獾?。相比于當時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這已經(jīng)是相當收斂了。
熟悉而又陌生的第一猛將
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秦叔寶的了解都是出于關于隋末的歷史演義、評書或者影視劇。
在歷史演義中,秦叔寶是山東歷城的一個捕快出身,武器是雙劍,排名隋唐第十六條好漢。又在楊林、羅藝、李密、王世充等人的帳下,最后才歸于李世民。
但其實在歷史中,秦叔寶起家是在來護兒手下任職,等到輾轉(zhuǎn)來到李唐,才迎來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秦瓊和唐初的很多將領是有著一定的不同的,如同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侯君集、李世勣,甚至比他更晚一些的薛仁貴,這些人都是有著比較強的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而秦叔寶更像是一個角斗士和敢死隊長。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八》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秦叔寶每次跟隨 李世民出征,敵方 軍陣中如果有驍勇之人耀武揚威,李世民必在憤怒之下讓秦叔寶前去擊殺,秦叔寶縱馬持槊每次都能于萬軍之中取其姓名性命?!?
在唐初的一眾名將中,有著如此記載的非秦叔寶莫屬 ,而且秦叔寶也經(jīng)常會有在武牢關之戰(zhàn)中那種以數(shù)十騎沖擊竇建德大軍的記錄,這都是秦叔寶勇冠三軍的證明。
晚年多病
雖然無論從《秦懷道墓志》還是在正史的記載中,都能證明在武力上,秦叔寶是當時當之無愧的頭號猛將,但是也為他的晚年埋下了隱患。
秦叔寶的晚年并沒有什么特別重要的事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在玄武門之變中立功不多或者并沒有參加,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嚴重的傷病。
他曾說,我從年輕時就開始經(jīng)歷戰(zhàn)陣,經(jīng)常沖鋒陷陣,身經(jīng)大小戰(zhàn)役二百余場,受傷流血不計其數(shù),怎么會不生病呢?
相比于很多將領有著運籌帷幄的儒家風范,秦叔寶則像是一支插進敵人心臟的利劍,躍馬橫槊,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