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梁山是主角團體,所以劇情主要是圍繞他們展開的。南征一路都只講述了宋江、盧俊義等人率領大軍與方臘交戰(zhàn),我們也只看到了戰(zhàn)場廝殺。但是這其中存在很多隱性的重要條件,是難以從描寫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就像姚明、奧尼爾的防守能力不僅僅是數(shù)據(jù)能體現(xiàn)的一樣。所以,說方臘敗給宋江是片面的,其失敗的原因大概有三點,宋江率領的梁山軍只是其中之一。
一 驍勇善戰(zhàn)的梁山將士
我們首先說一說兩軍的實力對比。就書中的描寫來講,梁山在將的質量上要勝過方臘,盡管方臘軍有王寅、鄧元覺、石寶、方杰這樣水平很高的大將,但是充其量也就是梁山五虎的水平,而梁山在五虎級別之上還有一個玉麒麟盧俊義??v觀全書,能和盧俊義一較長短的只有杜嶨和史文恭兩位,方臘軍中并沒有這一級別的上將。
另外,梁山除了五虎,還有至少五位不遜色于五虎或者說能和五虎比肩的大將,他們是魯智深、武松、花榮、徐寧、楊志。此外,八彪這一級別的高手也是梁山的優(yōu)勢,方臘軍這一級別的人物很少,大致就只有厲天閏、司行方等寥寥數(shù)人,中間的斷層比較嚴重。所以單就大將而言,方臘軍無論質量還是數(shù)量都要略遜于梁山。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梁山僅僅分兵兩路,而方臘的大將卻分散駐守各個城池,也就是說按照比例,南軍中一個將領所要面對的可能就是幾個甚至十幾個梁山頭領。就像《封神演義》中闡教都是聚在一起,截教則是一個一個地填坑。
背靠大樹好乘涼
說完將我們再說說兵。就士兵數(shù)量而言,方臘軍無疑是占有優(yōu)勢的,但這僅僅是與昔日的梁山軍做對比。南征時期的宋江別管受不受排擠和打壓,但他做的是正經(jīng)八百的朝廷官職,統(tǒng)率的人馬也是朝廷配備的,也就是說方臘要對抗的不僅僅是昔日的梁山軍,還有朝廷派來的南征大軍。
誠然宋江和盧俊義僅僅是正副先鋒,統(tǒng)領的人馬也只是南征大軍中的一部分,但是他們的兵源是可以得到很好保障的,死了一批主帥就會給他們補一批,說源源不斷都不為過,而方臘的義軍死一個便少一個,越打就越少,以致越到后期越艱難。
另外,“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宋江所得到的不僅僅是兵源,還有物資。他們不需要為了糧草、盔甲、兵器而憂心忡忡,可以說完全沒有后顧之憂,這樣的條件即便是全盛時期的方臘軍怕是都做不到。畢竟他們僅僅是義軍,如果不是受不了壓迫也沒必要插旗造反,所以條件自然是很苦的。攻城略地可以搶奪資源,但是這樣的固有資源是有限的,不從事生產(chǎn),得不到稅收,一旦在戰(zhàn)爭中陷入僵局,越往后情況就會越糟糕。
所以,在后勤保障上,方臘完全無法和宋江相提并論,說白了就是一個字——窮。
三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只要占一樣就很可能左右戰(zhàn)局。方臘起義時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俱全,但是到了梁山南征時,方臘在三方面上的優(yōu)勢已經(jīng)蕩然無存。
先說天時,能夠利用天時做文章,在戰(zhàn)斗中受益的都是“大神”級別的人物,這等人物方臘麾下沒有?;蛟S在他們傳教時偶爾還能利用“天氣預報”蠱惑一下民心,但是在人才輩出的梁山面前就玩不轉了。當然了,梁山也沒有很好利用這點。
其次是地利。由于朝廷是攻,方臘是守,所以方臘軍本是占據(jù)地利的。但是方臘將軍隊鋪得太大,占領的城池多,又不能做到有效的相互照應與救援,這就給了梁山穩(wěn)扎穩(wěn)打、各個擊破的機會。而方臘就這么眼睜睜地看著,而沒有做出任何有效行動,最終走向了敗亡。
表面看,南軍多次利用地形優(yōu)勢對梁山造成了有效殺傷,但是于大局而言,這樣的局部勝利是掀不起任何波瀾的,也就是說本來坐擁地利,卻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反而被梁山步步為營的蠶食,那么這所謂的地利和沒有也沒什么區(qū)別。
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方臘能起義成功,占據(jù)半壁江山靠的就是人和。然而在得到權勢之后,他們對底層的統(tǒng)治比朝廷更加殘暴。書中不止一次提到百姓對南軍的畏懼、抵觸甚至痛恨,這也是歷朝歷代起義軍的通病。他們因不滿壓迫而反抗,但是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反而變本加厲的壓迫曾經(jīng)的“自己”,這就會讓百姓對他們更為痛恨。像陳勝、太平天國等都是這個問題。《水滸傳》中的田虎、王慶、方臘同樣如此。
靠人和“起家”,最后卻失了人和,這樣的勢力注定不會長久。
綜上所述,紙面實力和實際戰(zhàn)力本就不是一回事,更何況打仗打得不光是仗,還有經(jīng)濟和民心,方臘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優(yōu)勢,覆滅自然只是早晚之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