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5日,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具備開館迎客條件。
新館竣工后,與老館保留的3.5萬平方米相加,國家博物館的總建筑面積達到近20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進入國博東大門,正前方《愚公移山》的雕塑墻將參觀者引入開闊的中央大廳,整個空間沒有一根立柱阻擋視線。據北京城建集團建筑工程總承包部、國博改擴建工程項目部經理李克銳介紹,這是整個國博改擴建工程的一大亮點。為了使館內空間開闊,采取了沒有立柱的設計,1萬平方米的大廳采用了一整塊重達1000噸的鋼面屋頂,從地面整體提升至空中25米高的距離。
中央展廳的墻體也采用了“勁性鋼板墻”的設計施工,也就是通過在混凝土墻體內安裝鋼板的方法,使得墻壁能夠承受屋面的重量,同時也達到了抗震指標的要求。
李克銳透露,由于天安門廣場地區(qū)白天建筑車輛不得隨意進入,因此施工期間每日凌晨四五點工人都統(tǒng)一乘車來,夜間統(tǒng)一返回,高峰期每日運送達3000多人。渣土運輸只能集中在夜間12時至次日凌晨6時,因此施工一直是“靜悄悄”的。國博改擴建的絕大部分參建人員,都是參與建設國家大劇院的原班人馬。(來源:中國網)
經過近四年的沉寂,本月底開始,國家博物館將陸續(xù)開放展覽,揭開改擴建后新館的神秘面紗。國博老館過去的面積一共有6.5萬平方米,本次改擴建拆掉了3萬平方米,新建的部分大約16萬平方米,目前加起來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
外立面保留傳統(tǒng)特色
國博外立面沒有太大的變化,外裝飾進行了清洗,損壞的磚進行了更換,基本上保留了1959年的設計式樣。細心的觀者還會發(fā)現(xiàn),新舊兩館從外觀上看最大的不同是檐口,新建筑是金屬檐口,而老建筑是琉璃瓦檐口。有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時間久了琉璃瓦容易掉色,有些釉面容易剝落,因此本次采用金屬檐口,但是為了營造手工打造的效果,顏色都是手工刷上去的,看似不均勻的效果原來是精心安排。
西大廳展現(xiàn)包容開放
據介紹,新建筑高度是42.5米。里面地面上共有三層展廳,南北對稱。新建筑里面地上部分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展廳就有24個。四層是餐飲服務區(qū),中央餐廳可以容納300至500人同時就餐。
館內西大廳的設計頗為搶眼,整個大廳高26米,門口一側是七扇銅門,用古代青銅鏤空的紋樣進行裝飾。透過銅門可以看見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和遙相呼應的人民大會堂。這里是觀眾進入到博物館一個重要的集散區(qū)域,今后平時七扇大門關閉,只在重大慶典活動和重大日子才打開。觀眾可以從兩邊旋轉門進入。觀眾如果面向廣場站在西大廳中央,會看見左右手兩邊各有一個大的樓梯,感覺很像是一雙臂膀。如果把門打開,便像是張開臂膀歡迎世界各地的友人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遺產,寓意著包容和開放。
館內首設電視演播室
地下一層有一個一萬平方米的連貫的大展廳,此外還包括多個功能區(qū);地下二層是文物儲藏室,能夠提供120萬件以上文物的儲藏能力,現(xiàn)在館藏105萬件。
功能區(qū)中包括一個面積600多平方米的電視演播室。據介紹,文物的拍攝不能離館。今后演播室投入使用后,國博珍貴文物可以足不出戶實現(xiàn)在館內拍攝、錄制,并能實現(xiàn)現(xiàn)場直播。據介紹,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博物館內的演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