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南北長達1千米。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佛教石窟藝術(shù)寶庫,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北宋諸朝,營造時間長達400余年。東(香山)西(龍門山)兩山現(xiàn)存窟龕2300余個,佛塔近80座,碑刻題記2800余塊,造像近11萬尊。2000年11月,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唐代詩人白居易贊曰:“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因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冠。
龍門石窟為中國現(xiàn)存窟龕最多的石窟?! ?/p>
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
龍門石窟許多洞中雕有排列整齊、生動細致、栩栩如生的小佛像。萬佛洞內(nèi)南北兩壁刻有15000尊小佛像,每尊只有4厘米高。蓮花洞南壁上方所刻小佛像每尊僅有2厘米高,可稱得上微雕。
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的萬佛洞因洞內(nèi)雕有1.5萬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結(jié)構(gòu),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唔斢幸欢渚赖纳徎?,主佛阿彌陀佛背后還有52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yǎng)菩薩。
開鑿于北魏年間的蓮花洞因窟頂?shù)裼幸欢涓吒〉竦拇笊徎ǘ妹I徎ㄖ車娘w天體態(tài)輕盈,細腰長裙,姿態(tài)自如。洞內(nèi)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外出游說時的立像?! ?/p>
賓陽中洞、南洞外觀。賓陽三洞開鑿于北魏時期,歷時24年僅完成了中洞造像,南洞和北洞到初唐才完成主要造像。
奉先寺大型群雕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精湛的雕刻高居中國石刻藝術(shù)之巔,為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典范之作?!?/p>
龍門石窟以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的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這座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的美術(shù)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的祥和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奉先寺露天窟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米。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像。據(jù)佛經(jīng)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通高17.14米的盧舍那佛像頭高4米,耳長1.9米。佛像面容豐腴典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佛像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把頭像烘托得異常鮮明圣潔。
奉先寺群雕中小弟子阿難面相豐滿圓潤,菩薩表情端莊矜持。
奉先寺群雕中雍榮華貴的菩薩頭戴寶冠,項掛瓔珞,肩垂帔帛,身著羅裙,使人不禁聯(lián)想起白居易“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的詩句?! ?/p>
奉先寺群雕中的托塔天王神情肅穆,英武雄健,極富情態(tài)質(zhì)感。猙獰力士擺臀送胯,怒目圓睜,盡顯鎮(zhèn)邪之威。
龍門石窟包蘊著廣博的內(nèi)涵,豐富精湛的雕刻使我們得到知識的滋養(yǎng),藝術(shù)的熏陶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