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來在三輪車停車點留影(9月12日攝)。
每天早晨7點,46歲的曹俊來就騎著自行車離開6平米的出租房,到達車隊。出車前必做的第一件事,是將自己的“0052號”三輪車擦拭干凈并打足氣。在接下來的11個小時中,拿著什剎海游覽線路圖招攬游客、出車帶客人參觀老北京胡同和恭王府、后海等景點,成了他一天工作的主要內容。
2005年,失業(yè)后的曹俊來為了掙錢養(yǎng)家,孤身一人離開老家河南平頂山。對英語頗為自信的他來到北京尋找機會,成為什剎海景區(qū)的一名三輪車夫。
談及職業(yè)的辛苦,曹俊來說:“三輪車夫必須忍受風吹雨打和酷暑寒冬,有時忙起來一天要拉20多趟活,連午飯也顧不上吃。這份工作雖然苦點、累點,但每月能賺四五千塊錢,而且我喜愛的英語能派上用場,已經(jīng)很滿足了。”
9年來,曹俊來堅持在工作之余學習英語和什剎海民俗歷史。在他眼里,三輪車夫不僅僅是體力活,更是胡同里的活名片,只有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地將中國文化介紹給世界各地的游客。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曹俊來在招攬游客時與其它車夫交流(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曹俊來邊踏三輪車邊為游客講解北京胡同文化(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曹俊來在工作間隙閱讀英語導游手冊(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曹俊來給游客介紹胡同文化(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9月12日,曹俊來蹬著三輪車給游客介紹胡同文化(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曹俊來給三輪車打氣(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曹俊來在什剎海的停車點擦拭三輪車(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曹俊來(右一)坐在三輪車上等待坐車的游客(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曹俊來準備出車帶游客游覽景點(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曹俊來(左)在工作間隙與其它車夫聊天(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圖為曹俊來拉活時的背影(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曹俊來與外國游客交流(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