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去世當天(3月23日),香港大亨李嘉誠即率兩個兒子趕赴新加坡,吊唁老友,并致函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長子李顯龍。
李嘉誠偕二子祭拜李光耀
李嘉誠吊唁李光耀的悼詞全文如下:
黯悉李資政辭世,不勝惋悼,哀傷難舍。
資政是世罕其匹、東西一合的歷史巨人,篤志結領民心民智,實現(xiàn)有序、自由、公平和仁惠的社會。資政一生果敢磊烈、持守相本、風度莊嚴、平易近人。身雖同乎萬物生死,精神不滅不朽,長存人心。
李氏有緣與資政多次面晤,其思之深,見之遠,仁之厚,一切一切仿如昨天,怎不感念疇昔。謹偕小兒澤鉅、澤楷敬致深切慰唁,盼總理閣下與家人節(jié)哀順應。
李嘉誠用短短100多個漢字的悼詞,表達了對李光耀辭世的哀傷,情深意長,讓人感嘆“其文大雅、其辭細琢、其意雋永、其情戚戚”。
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因悼念逝者而傳世的經(jīng)典佳作,且聽小編采擷幾篇不同對象的悼文與您一起細細品讀,借四月清明時節(jié),寄托哀思,告慰親人。
一、曹植《行女哀辭》并序
【悼文】序:行女生于季秋,而終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頻喪。
伊上帝之降命,何短修之難裁;或華發(fā)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
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悵情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
【譯文】序:我的小女兒行女出生于深秋時節(jié),在第二年四月的初夏死去。短短三年之中,兩個心愛的女兒相繼夭亡。
上蒼賜予人類寶貴的生命,壽命的長短何以這么難猜!
有人可以幸運地活到白首,有的人卻死在母親的腹胎。
痛失金瓠的悲傷還沒有結束,又眼看著行女被塵土湮埋。
可憐的孩子像木槿花一樣凋落;又像晨露,干的這么快。
我想到那凋零的小小的生命,再也無法重來,頓時間失了常態(tài)。
怨恨天高卻沒有長梯借我攀緣,我還能向誰訴出我心中的苦哀!
【品讀】這篇哀辭是曹植為哀悼小女兒行女之死而作。行女究竟死于何時,史上沒有記載,只能作一些推測。劉勰在《文心雕龍·哀吊》里提到:“建安哀辭,惟偉長差善,《行女》一篇,時有惻怛(dá)?!闭f明行女死的時候,徐干曾作過一篇《行女哀辭》,劉勰也曾親眼所見。徐干死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則行女應該死于建安二十三年之前;又根據(jù)曹植《行女哀辭》的逸句“家王征蜀漢”中的“家王”一詞,可以推算出行女之死應該在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進爵魏王之后。
二、賈誼《吊屈原文》(節(jié)選)
【悼文】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兮,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譯文】恭敬地承受這美好的恩惠啊,到長沙去做官。途中聽說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羅江自殺了。到了這湘江后寫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憑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間無盡的讒言啊,乃至毀滅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時代不好啊。鸞鳥鳳凰躲避流竄啊,貓頭鷹卻在高空翱翔?;鹿賰瘸甲鹳F顯耀啊,用讒言奉承阿諛的人能得志;賢才能臣無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卻郁郁不得志。
【品讀】此賦是賈誼赴長沙王太傅任途中,經(jīng)過湘水時所作。屈原自沉于汨羅江,賈誼觸景生情,作此憑吊屈原同時亦以自傷。他將自己心中的憤慨不平與屈原的憂愁幽思融匯在一起,以表達對世間賢人失意、小人得志這種不公平狀況的極大不滿?!肚摹肥墙裉焖芸吹降淖钤绲牡磕钋奈膶W作品。
三、陸機《吊魏武帝文》(節(jié)選)
【原文】…悲夫!愛有大而必失,惡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惡,威力不能全其愛,故前識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閨房,亦賢俊之所宜廢乎!於是遂憤懣而獻吊云爾。
【譯文】…真是可悲啊!貪生過分的還是要失去生命,惡死太甚,還是要得到死,再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拋掉他厭惡的死,再有威力的人,也沒有辦法保全他貪戀的生命。所以前代的有識之士才不在這上面留心,而圣人也極少談這些事情。至于感情被外物所牽累,心意留戀于閨房之中,恐怕這是賢人俊士所應該廢棄的吧?于是心中煩悶起來,獻上吊文一篇。
【品讀】陸機(261~303年),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其祖父、父親都是吳國名將。吳國滅亡后,他出仕于敵國的晉朝,晉元康八年,陸機成為著作郎,有機會在秘閣翻閱舊時的各種文獻,讀到魏武帝曹操的遺令,不勝傷懷嘆息,而作《吊魏武帝文》。文章充分肯定了曹操一生巨大的業(yè)績和宏偉的氣魄,但又對他過分牽掛身后的瑣事提出批評,認為這不是一個通達的人所應持的態(tài)度,感傷曹操擁有“回天倒日”之力,但對自己的最終命運卻無可奈何的凄涼景象。
四、韓愈《祭十二郎文》(節(jié)選)
【原文】…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yǎng)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yǎng)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易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譯文】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尸痛哭,入殮時沒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時又沒有親臨你的墓穴。我的行為辜負了神明,才使你這么早死去,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既不能與你相互照顧著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塊死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xiàn),這都是我造成的災難,又能抱怨誰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盡頭呢?從今以后,我已經(jīng)沒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還是回到老家去置辦幾頃地,度過我的余年。教養(yǎng)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撫養(yǎng)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她們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品讀】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yǎng)成人,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jīng)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后,韓愈四處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長安監(jiān)察御史任上的韓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異鄉(xiāng)的噩耗時,如雷轟頂,茫然不知所措。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以祭文形式傾吐了叔侄間患難與共、生離死別的無限悲傷之情,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被稱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
五、袁枚《祭妹文》(節(jié)選)
【原文】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jīng),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jié)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經(jīng)》、《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譯文】你因為堅守從一而終的貞節(jié)觀念,嫁了一個品德敗壞的丈夫而被遺棄,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雖然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連累你到這種地步,也未嘗不是我的過錯。我幼年時跟從老師誦讀四書五經(jīng),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愛聽那些古人的節(jié)義故事;一旦長大成人,你立即親身來實踐。唉!要是你不懂得經(jīng)書,也許未必會象這樣苦守貞節(jié)。
【品讀】袁枚(1716-1797),是描寫景物、敘事記人的散文高手。這篇《祭妹文》是我國文學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現(xiàn)了兄妹之間深摯的情感,還飽含著對她的同情和憐憫,對邪惡不公的憤懣,對自己未盡職責的無限悔恨。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其未出生時,父母曾與高姓指腹為婚,高氏子成人后,卻是市井無賴,極多劣跡。高氏提出解除婚約,但素文囿于封建禮教,執(zhí)意不肯?;楹?,素文備受凌辱,終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忍辱含垢,年僅四十歲便凄楚謝世。
六、歸有光《祭外姑文》(節(jié)選)
【原文】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養(yǎng),未嘗不甘,知夫人之儉也;婢仆之御,未嘗有疾言厲色,知夫人之仁也。癸巳之歲,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氣息掇掇,猶日念母,扶而歸寧。疾既大作,又扶以東。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將絕之夕,問侍者曰:“二鼓矣?”聞戶外風淅淅,曰:“天寒,風且作,吾母其不能來乎?吾其不能待乎?”嗚呼!顛危困頓,臨死垂絕之時,母子之情何如也!…
【譯文】昔日我的亡妻(魏孺人),能夠對我的父母孝敬,對我的兄弟姊妹友愛,由此可知夫人善于教子;粗茶淡飯的生活,亡妻從不覺得不香甜,由此可知夫人平日是如何節(jié)儉;丫鬟仆人的侍奉,亡妻從不曾有過粗暴的言辭和嚴厲的神色,由此可知夫人平日的仁德。歲在癸巳那年,秋冬交替的時節(jié),亡妻忽然染上了重病,氣息非常短促。仍每日思念母親,扶病而歸家省親。病嚴重發(fā)作之后,又扶病而東歸。沿途水路僅二十里,似乎都不能到達家中了。(古詩百科)十月庚子,將氣絕的夜里,還向丫鬃問時辰,丫鬢答說:“已二鼓天了?!甭犚姶巴怙L聲浙浙作響,亡妻說:“天氣寒冷,又刮著風,我母親大概不能來了吧?我大概不能等到了吧?”唉呀!顛仆困倦,臨死將終之時,母女之間的情義多么深厚啊!
【品讀】歸有光(1506-1571),明代后期散文大家。他不僅仕途蹭蹬,而且個人生活極度不幸。他八歲喪母,兩度喪妻,兩度喪失兒女。先妻與他生活六年后便死,岳父母卻一如既往關懷和幫助他這個被人嗤笑的女婿。正因此故,歸有光懷著滿腔感恩戴德和思念亡妻的真情而寫此文,真摯情慷似從肺腑間流出。此時他已四十多歲,身名未立而家庭不幸,外姑的去世,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和哀傷,本文看似祭悼外姑連帶思念亡妻,又何嘗不是哭訴哀悼己身呢?
七、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節(jié)選)
【原文】嗚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復,感世路之崎嶇;雖屯邅困躓,竄斥流離,而終不可掩者,以其公議之是非。既壓復起,遂顯于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jié),至晚而不衰。
【譯文】唉!先生做官四十年來,升升降降,調出調進,使人感到這世上道路的崎嶇不平。雖然處境艱難困苦,到邊遠州郡流放,但到底不會埋沒無聞,因為是是非非,自有公論。既經(jīng)壓抑,再又起用,就名聞全國。先生果敢剛正的氣節(jié),到老年還是保持不衰。
【品讀】退休家居的歐陽修66歲病逝。王安石當時在京為相,因歐陽修對王安石有知遇之恩,不能忘懷于歐公,寫下這篇表達無比崇敬和綿綿哀思的祭文。文章列舉歐陽修生平大事頌揚其功業(yè)氣節(jié),令人感佩歐公之氣度,讀來聲調起伏頓挫,加之以纏綿幽婉的情思,充分展現(xiàn)哀痛緬懷的氣氛。明代茅坤認為,在所有為歐陽修寫的祭文中,本文數(shù)第一。
八、白居易《祭浮梁大兄文》(節(jié)選)
【原文】維元十二年歲次丁酉閏五月已亥,居易等謹以清酌庶羞之奠,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伏惟哥孝友慈惠,和易謙恭,發(fā)自修身,施于為政。行成門內,信及朋僚。廉干露于官方,溫重形于酒德。冀資福履,保受康寧。不謂才及中年,始登下位;辭家未逾數(shù)月,寢床未及兩旬。皇天無知,降此兇酷。交游行路,尚為興嘆;骨肉親愛,豈可勝哀!舉聲一號,心骨俱碎。今屬日時葉吉,窀穸有期,下邽南原,永附松槚。居易負憂系職,身不自由。伏枕之初,既闕在左右;執(zhí)紼之際,又不獲躬親。痛恨所鐘,倍百常理。
【品讀】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兄原名白幼文,因其在浮梁縣為官,白居易常在家書中尊稱其為浮梁大兄。由于父親去世較早,白居易是在大哥的培養(yǎng)和幫助下成長起來的,因此他對大哥充滿著深深的情意和敬重。他被貶江州時,大哥還健在,曾去浮梁縣看望過長兄。他謫居江州的第三年,白幼文病逝,白居易深情地寫下了《祭浮梁大兄文》的祭文,抒發(fā)了失去兄長的哀痛,頌揚了大兄的品德情操。
九、劉大櫆的《祭舅氏文》
【原文】維年月日,劉氏甥大櫆,謹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舅氏楊君稚棠先生之靈。嗚呼舅氏!以君之毅然直方長者,而天乃絕其嗣續(xù),使煢煢之孤魂,依于月山之址。櫆不肖,未嘗學問,然君獨顧之而喜,謂“能光劉氏之業(yè)者,其在斯人。吾未老耄,庶幾猶及之見矣?!眴韬?!孰知君之忽焉以歿,而不肖之零落無狀,今猶若此。尚饗。
【品讀】劉大櫆(1698—1779),安徽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人物,仕途不得志,終身以授徒為業(yè)。一般祭文,都要記死者生平可傳之事,可敬之品格,而這篇短章,只有一句生平,一句贊語,重點在借舅氏的生前期望,抒發(fā)作者“零落無狀”的人生感慨。全文情事兼?zhèn)洌啙嵍杏辔?。(圖文來源網(wǎng)絡,沈默整理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