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紅妹專業(yè)修鞋店女鞋匠 紅妹
2塊錢,可以買到什么?現(xiàn)在一副“煎餅果子”都從3元漲到了4元,可我的鞋店卻35年從未漲價,2元起價,童叟無欺。
都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這修鞋可要比裁剪衣服更細(xì)致,緊一分松一毫都不行,緊了穿得難受,松了走起路來“聽聽哐哐”,所以可得加倍細(xì)心。
剪子、銼刀、針線是我修鞋的“切飯家生”,顧客是我的衣食父母。很多人來了一次就成了店里的“回頭客”,有的老鄰居雖然已經(jīng)搬到其他地方住,還是會不時過來修鞋,甚至有客人千里迢迢從閔行、青浦慕名而來,每一雙鞋我都會為他們盡心地修理。若是碰上孤老來,這修鞋錢我定是一分都不會收的。做小本生意,做的也是份人情味兒。
17歲,我就跟著父親來上?!瓣J”,除了“紅妹”,不少老客人還愛叫我“小姑娘”。他們都是看著我長大的,叫慣了,改不了口,所以即使今年我已經(jīng)52歲,卻依舊是他們心中的那個“小芳”。
每天早晨8點,在修鞋機(jī)的響聲中,我張羅起一天的生意。一手操控機(jī)器,一手固定鞋,兩只手左右開工,旁邊還有三四個人在排隊等候,每天修上二十來雙鞋是家常便飯。
已經(jīng)退潮流的鞋子也能在我手中“起死回生”。90年代,尖頭皮鞋最“夯”了,現(xiàn)在誰要是套腳上可得被“90后”們笑“老土”,不少女客人都想把尖頭改回圓頭,她們只認(rèn)我這“一雙手”!
不要以為我的工作每天重復(fù)一樣的動作會很枯燥,我一邊修鞋一邊和客人聊天,時間一溜煙,別提多樂呵!年復(fù)一年,許多顧客都成了我的朋友,平時有事沒事里來我這兒家長里短地聊聊天,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習(xí)慣。
“紅妹!紅妹!”大家喊起我來都是“自家人”的感覺。這不,過年“家人”還給我送來了很多討口彩的小零食。
我想盡我所能多幫助更多的人。于是,修鞋之余,我不斷“拓展業(yè)務(wù)”,成了修拉鏈、修雨傘、配鑰匙的“多面手”。就這樣,我越來越忙,店也越開越晚,不到晚上10點打不了烊。
從最初聽得“一頭霧水”的上海方言,到現(xiàn)在一口流利的“上海閑話”。從最初的路邊修鞋攤,到現(xiàn)在這家8平方米左右的專業(yè)修鞋店。雖然生活并不富裕,雙手也都起了厚厚的老繭,但我每天都很快活,日子也是過得有滋有味。
兒子去年剛成家,“小兩口”常叫我別干了,休息休息,享享清福,但三十多年的老手藝豈能說放棄就放棄,三十多年的客人們?nèi)∽咝笮臐M意足的表情,我也舍不得,我想我會一直干到干不動的那天吧?! ?
小編話語:
拍攝的下午,“路盲”小編迷了路,只好打電話向紅妹求助。紅妹說她的店就在附近,找不到的話,隨便問個老街坊,他們都會為我指路。果然,照著路人的指點,小編摸索到了小店。雖然天下著大雨,但是紅妹生意一如往常得好,大家聽說是來采訪,一個勁地夸“紅妹手藝好,心腸更好?!奔t妹手上活兒不停,嘴上樂呵呵地笑:“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本瓦@樣,你一言,我一語,幾個來回,店里和樂融融,特別溫馨。猜想,這樣一個簡單的生活畫面,可能每天都在“紅妹專業(yè)修鞋店”里發(fā)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