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把大自然的景色搬進心胸,把心胸的景色變成手中的藝術(shù)品,輕針弱線不可思議地成就了這一愿景。這種技藝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刺繡這種針尖上的國粹在千年長河中流淌,也細化了很多種類。
一、蘇繡
蘇繡即蘇州刺繡,其發(fā)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蘇繡,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麗的情結(jié)。雨巷深處繡樓高懸,橋斜河畔廈廊相銜。春案上鋪開底緞一幅,恍若時光中展開的生命畫卷一匹,與其說這是在刺繡景物,不如說是在雕琢生命。蘇繡對江南女孩是天荒地老般的愛情。十指春風,吳儂軟語,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蘇州有一種工藝名叫蘇繡。
二、蜀繡
蜀繡集中于四川成都,產(chǎn)于四川成都,綿陽等地。在晉代被稱蜀中之寶?!败饺爻侨掠昙娂?,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磋F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背木褪鞘窭C。蜀繡較早記載出于漢賦家楊雄,其《蜀都賦》云:“錦布繡望,芒芒兮無幅”,另作《繡補》詩。隨著蜀地絲織業(yè)的發(fā)達,蜀繡有了雄厚的基礎,所以到西漢末蜀地“女工之業(yè),覆衣天下”(《后漢書》),名聲在外。
三、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chǎn)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精心創(chuàng)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其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構(gòu)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于表現(xiàn)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nèi)f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
四、粵繡
粵繡是流傳于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粵繡的另一個獨特現(xiàn)象是它的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
五、京繡
京繡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chǎn)品的總稱。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多用于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shù)精湛、格調(diào)風雅,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的結(jié)晶。京繡的特點在于用料非??季?,選材用料豪華富貴,不惜工本,一針一線都滲透出帝王親貴的傾天權(quán)勢。
六、晉繡
晉繡源自山西,山西民間刺繡歷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畫繡之工,共其職也”之說?!对娊?jīng)?唐風》中的“素衣朱繡”真切地描繪了當時的刺繡藝術(shù),而當時的唐,正指山西中部地區(qū)。唐人胡令能以七絕詩詠頌當時民間刺繡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靈鶯下柳條。”晉繡主要以宮廷繡品、鞋墊、虎頭葫蘆為代表。
七、杭繡
杭州歷來有“絲綢之府”之稱。絲綢業(yè)的興盛,促使了刺繡工藝的發(fā)展,刺繡在杭州有悠久的歷史。宋高宗南渡,遷都杭州后,畫師繡工云集,繁華甲于一時。當時的刺繡,一為“宮廷繡”,一為“民間繡”,前者專為皇室內(nèi)苑繡各種服飾,后者刺繡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行而不衰,城內(nèi)后市銜、粥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
八、秦繡
秦繡起源于陜西省漢族民間古老的繡種納紗繡和穿羅繡而形成的當代刺繡藝術(shù),其獨有特性是以歷史和革命傳統(tǒng)為題材,在充分吸收陜西漢族民間刺繡基礎上創(chuàng)立,是繼四大名繡和眾多地方繡品后的又一朵繡苑奇葩。與精細的蘇繡、蜀繡相比,秦繡是粗獷的,是豪放的,將黃土高原那種西北漢子的風格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九、甌繡
甌繡,又稱畫簾,是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tǒng)藝術(shù),產(chǎn)于甌江地區(qū);也是浙江“三雕一繡”特種工藝品之一,由中國傳統(tǒng)刺繡發(fā)展而來。古時溫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刺繡傳統(tǒng),足見當時甌繡的普遍和興盛。甌繡還是中國出口名繡之一,不僅被國家珍藏,還被作為國禮贈送,有“發(fā)繡外交”之說。
十、顧繡
顧繡不是地區(qū)名,而是家族名字,顧繡起源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松江(今中國東部上海市)地區(qū)的顧氏家族。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1—1567年)松江府的進士顧名世,晚年在上海建筑了一座林園居住,取名“露香園”,因此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顧氏后裔精于刺繡,繡品精美典雅,技法獨到,常用于家中陳設和饋贈親友,因此稱之為顧繡。顧繡素來享有“畫繡”的美譽,是中國織繡工藝中的奇葩。
把一生的愿景繡進女紅,就像引著太陽的光芒在生命的長河作畫;踩著春華秋實的節(jié)奏飛針走線,就如借著銀色的月光在生活的伊甸園起舞。讀懂了刺繡,就讀懂了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