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社會中,“考試”這一事可是廣受重視,在年初有藝術(shù)考試,在夏天有高考,秋天更是有公務員考試。而在古代的秋天,也有一次十分重要的考試,叫做“秋試”,也稱作“鄉(xiāng)試”,是秀才們走上科舉道路的頭一步。中國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有各種考試,可你們知道那時候的考生們都考些什么東西?他們又是如何參加考試的么?
考智力還是考體力:文舉考試
說起古時候的文舉考試,不得不提及兩個地方,一個是“總布胡同”,另一個是“貢院”?!翱偛己蔽挥诒本〇|城區(qū)建國門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屬明時坊,因總捕衙署設于此,故稱總捕胡同或總鋪胡同。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稱總部胡同,宣統(tǒng)時以南小街為界,分稱東、西總布胡同。早在明朝的時候,就有精明的商人打起了考生們的主意,將此地作為考生們休息住宿的地方。
“總布胡同”直通建國門內(nèi)的“貢院”,在“貢院”進行的考試,就相當于如今的高考,因為每年陰歷2月開始,正值春天,所以也稱此考試為“春圍”,“春圍”一共考三場,一場考三天,一共是九天。只有中了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春圍”,考中的學生叫“貢士”,中了的貢士就得到了紫荊城面試的機會,考取的叫“進士”,前三名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了?!柏曉骸苯ㄓ诿鞒罉肥辏斈暌驗檎谛藿ㄗ辖呛捅本┏菈?,所以國家財政緊張,貢院建的十分簡陋,每個格子都是用木板草席搭建,一共九千多間??忌鷤兙捅魂P(guān)在木屋里點著蠟燭寫八股文,盡管過道里放滿了水缸,“貢院”也是經(jīng)常著火,燒死燒傷的考生不計其數(shù)。最嚴重的一次是在明英宗天順七年,一次“春圍”失火,因為避免作弊,九千多個格子都上了鎖,所以燒死了一百多個舉人。直到萬歷年間,由大學士張居正提議,“貢院”才改成磚瓦結(jié)構(gòu)。
北京貢院歷史圖片
四肢發(fā)達頭腦不簡單:武舉考試
文舉考試考的是筆頭功夫,那么武舉考試考的又是什么呢?武舉說白了就是比文舉多了一個體育加試,可比我們現(xiàn)在所考的體育難多了。其實當年的武舉考試,并非是為了體現(xiàn)考生們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而是唐代女皇帝武則天的私心所致。她在上任的第二年就開創(chuàng)了武舉考試,并且對其十分地重視,親自出題,親自監(jiān)考,親自閱卷。
對于武舉考生的挑選可謂是格外得苛刻,凡是要參加武舉考試的考生,身高必定要達到一米九以上。第一個考題就是搬大石頭,有50斤、100斤、250斤、290斤和300斤五個等級,要求考生把不同重量的石塊從輕到重挨個舉過胸,然后拋向空中再用雙手接住,三次不掉地下的人才算合格。第二個項目是射箭考試,要以不同的姿態(tài)(站著、走著、跑著、騎馬),如果四種姿勢全射中,就可以參加軍事常識考試了。一旦考中武進士,就能在兵部謀個一官半職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凡事精通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器的武士還能受到武則天的重用,作為她的貼身保鏢。
武舉考試用具
五花八門樣樣精通:最早的“托?!笨荚?/strong>
現(xiàn)如今,出國留學十分熱門。但你知道么?早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就派出了一批公派留學生,像我們特別熟悉的鐵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不過出國鍍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早在清朝末年1909年,位于北京東城區(qū)的史家胡同舉辦了一場考試,考生們爭的是赴美出國留學的指標,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托??荚?。由于留學是公費的,所以競爭十分激烈。1909年4月8日,第一批考生就有630人,結(jié)果錄取比例將近1:13,只有47個人過了。接著1910年7月21日,第二批的考試又開始了,有400多人參加。說起考試的科目,那可真是五花八門令人咂舌,那日上午考的是國文,要寫一篇《不以規(guī)矩不以成方圓說》的作文,下午考的是英語,也要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借外債興建國內(nèi)鐵路之利弊說》。只有這兩門都合格了,才能參加接下來的考試,一連考三天,包括平面幾何、希臘史、羅馬史、德語或法語、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化學、三角、立體幾何、英國史、世界地理、拉丁文等。當時應考的400多人里,只有70人合格。到了1911年6月,是最后一次考試,只有63人被錄取。從那以后,清政府不再組織考試,而是由清華大學選派赴美留學生了。
清末留學生赴美
相比現(xiàn)在的考試,歷史上的考試,在方式的種類和內(nèi)容的難度上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想想若是活在以前,我們又是否能有信心去面對如此的考試呢?想到這里,也不得不佩服那時的人,真可謂過五關(guān)斬六將,拼盡畢生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