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裊裊炊煙,也看不到街上三五成群玩耍的孩子。村路上,寂靜得只能偶爾聽見狗的叫聲,一群留守老人坐在石凳上曬著太陽。這是北京房山一座百年古村,隨著北京重心的東移,大批農(nóng)村年輕人涌向城里工作與生活,使得這個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村莊變得尤為寂靜,偌大個村莊只有一些老人、年幼的孩子和狗為伴。(圖/文 大燕網(wǎng) 陳蟲兒)
水峪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南窯鄉(xiāng),距北京市區(qū)約80公里。水峪村形成于明朝時期,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現(xiàn)在村中還保存著100多套、600余間原生態(tài)古民宅。
水峪村東街南側(cè)的紗帽山梁下,幾間房子已經(jīng)破舊不堪。年輕人都選擇到北京市區(qū)工作或求學(xué),很多村民也選擇到市區(qū)購房置業(yè)。村里的老人說,早些年東街三四百間房子都不夠住,現(xiàn)在這條街只剩下36位老人與孩子了。
楊守安老人今年69歲,兒子和兒媳都在北京亦莊開發(fā)區(qū)上班,由于工作忙碌,兩歲半的小孫女欣欣便留在村里由兩位老人家照看。
欣欣的爸爸媽媽在北京租房子打工,每周回村一次,看望父母和女兒。
由于沒有同齡的玩伴,小狗旺旺是欣欣唯一的小伙伴。
楊守安的老伴用著兒子不用了的iPhone4手機,小孫女要玩奶奶的手機拍照、與姑姑視頻,奶奶擔(dān)心手機屏幕對孩子的眼睛不好,說手機沒電了。
平日村里沒什么人來,舅爺來家里幫忙干活的時候,欣欣就纏著舅爺說她也要砌墻。
幾個舊水桶都能成為欣欣的好玩具。
奶奶說不能吃糖,欣欣一臉難過又生氣的樣子。
欣欣在一輛的閑置的旅游觀光車上玩耍,一旁的石碾與觀光車形成對比。水峪村的古宅、古碾、古中幡并稱水峪村的“三絕”,村里的128盤石碾還曾創(chuàng)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老楊喜歡寫詩,記錄生活中遇到的情和事,他作了詩都寫到一塊塊的石板上。同時,老楊還參與寫村志,整理古村的歷史、傳說與故事。
老楊手拿稿紙給客人們念詩,“有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句半句的好詞,因為忙著手里的活兒,一句半句想不起來,覺得很遺憾”,老楊說。
隨著村落旅游的不斷興起,楊守安和老伴兒在家開了一家名為“石板人家”的饸饹面館。村里平日冷清,但周末也還算熱鬧。老楊的饸饹面館最多時一中午接待過三四十游客。
一碗饸饹面、一碗炒醬,一盤炒南瓜、一盤小蔥拌豆腐。地道的鄉(xiāng)間小吃,這樣一份面大約在50元。
老楊在自家墻外用粉筆寫著:“老人和小孩若有困難,可到‘石板人家’求助?!庇糜趲椭謇锱R時有困難的留守老人和游客。
水峪村古宅最具代表性的是楊家大院。楊家大院又名學(xué)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主體建設(shè)以北方風(fēng)格為基準,石砌而成,四進四出;蟠龍門嶺,檐下石雕花卉簇擁。
這是村里的標志建筑—翁門。
4月8日,水峪村村委會推選選舉委員會,老楊作為村民代表參與了投票。
一些村民來到會議室投票。
村民選舉委員會將選出選舉委員會主任1人,委員8人。
村里的合作社前聚集了一些老人正在曬太陽,聊天。
去年年底,北京電視臺開拍了一部有關(guān)旅游和美食的紀錄片,楊守安和老伴是水峪村的主角。節(jié)目錄制結(jié)束后,老楊請電視臺的記者們喝自采的山茶。老楊說,希望更多的客人來到水峪村,這樣可以打破村里的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