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饑餓時搜山索水,原料取自自然
從原始社會開始,食物就很大程度來自于采集,而華夏人更是將這一傳統(tǒng)發(fā)揮到了極致。青黃不接時,老百姓就四處覓食。野菰野果就是首選,其次還有許多的昆蟲之類。
1、采摘第一抹春色——香椿
詩經之中《卷耳》、《芣苡》、《采蘋》、《采苓》等等都是記載青黃不接時人們在野外進行采集的詩篇,由此可見當時采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詩經中提到的采集之物除了草藥和野果之外,就是野菜了,如薺菜、蕨菜、榆錢,菊花頭、桂花等等,最獨特的莫過于香椿。
傳說很早以前,寧津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老醫(yī)生。他突然得了一種病,見食而吐一連多日粒米未進,氣息奄奄,生命垂危,口中喃喃地說道:“只有吃了寶樹芽,才能治我的病?!笔裁磳殬溲磕??人們誰也不知道,為了救老醫(yī)生,鄉(xiāng)親們重金懸賞寶樹芽。一日清晨,一位老叟手握拂塵,飄然而至,笑道:“我已找到寶樹芽了?!比藗凖R聲問道:“寶樹芽在哪?”人們隨老叟來到村外,果見河灘上有幾簇紫紅色得新樹芽從沙土里拱出來。人們采了幾只“寶樹芽”獻給老中醫(yī)。誰知老中醫(yī)見物蘇醒,食而病愈。那一老叟留一榜文拂袖而去。人們揭掉榜文見上面工工整整的寫著八個大字:“是柳無卯,三人同日。”大家經過猜想恍然大悟:此是一字迷,迷底是一個“椿”字。故此樹得名椿樹,又因其芽味道甚香,喚名香椿?!?a >詳細】
2、泥土里的鮮美——扁尖
冬春兩季是食用竹筍的季節(jié),江南有一道名菜:“腌篤鮮?!背赃^的人都會贊不絕口。不過筍很難保存。江浙一帶的老百姓發(fā)明了兩種辦法,一種是筍干,一種就是馳名內外的扁尖了。扁尖是用嫩筍和嫩竹根制成的,一般都是從枯葉之下的泥土中挖出來的。偷來冬末雪中翠,掘到春初土里蕊。
關于扁尖,倒是有個傳說,古代神農氏遍嘗百草,中了劇毒,倒在荒野,只能在地里挖竹根和竹筍果腹,幾天之后居然病好了,神農氏就把嫩竹筍和竹根帶在身上,既當糧食又當藥物,可是這個東西不好保存啊,于是就用鹽腌制曬干,這就是最早出現(xiàn)的扁尖。史料無法考證,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扁尖是勞動人民很早就發(fā)現(xiàn)并且制作出來的一種食物了。
3、溝渠里的山寨貨——螃蜞
春秋兩季采野菜,冬天打獵挖筍,夏天的時候人們一般會在水里做文章,小魚小蝦螺螄黃鱔都是餐桌上的食物,其中“山寨版螃蟹”螃蜞尤為美味。那就是江南淡水中出產的一種小型蟹類,又稱磨蜞。一到夜晚到處可見摸螺螄,釣黃鱔,捉螃蜞的人。
都說“吃螃蜞在江陰”。黃昏后,宅基地,場院里,黃酒煨著,一盤盤“山寨貨”螃蜞或蒸或煮或面拖油炸,最好吃的還數(shù)醉螃蜞。這小小螃蜞也是江南小童幼年記憶最美好的東西之一。【詳細】
4、三毛的洋鐵皮罐子——泥螺
海鮮一看就蠻高檔的,不過以前窮苦百姓呢也能吃上海鮮的。蛤蜊、蝦米,還有著名的醉泥螺,這是滬上解放前出現(xiàn)的,“下只角”的窮人們在灘涂上挖出來的泥螺,用黃酒生姜炮制的。
記得三毛在漫畫里經常拎著一只鐵皮桶,這個鐵皮桶就是窮苦人家小“癟三”乞食、撿煤渣、裝摸來的螺螄以及在灘涂上挖泥螺用的?!?a >詳細】
事實上,我們的祖輩在吃上動這么多腦筋,是餓怕了,餓極了。窮起來,蠶蛹、知了、螞蚱都能成為食物的,由此就可見從前在荒野里尋找食物的人們的決心了?!?/p>
2貧困時巧手化朽,腐臭皆成美味
很多時候,老百姓都和貧窮聯(lián)系在一起,只不過勞動人民從來沒有因為貧窮而懶惰、而沉淪,用一雙手將難以下咽的粗鄙之物變得精美佳肴,君不見那些面人、糖人、蘿卜花都出自那雙雙巧手。勤勞樸素是他們的代名詞,他們不會放棄任何食物,很多美食本身都可能是腐爛廢棄的食物,被廢物利用起來了,甚至成為傳奇。
1、貧賤的腥咸往事——大醬
古時候的中國,從春秋開始,鹽就是重要的商品,屬于國家專賣的,齊國的管仲就制定嚴苛的法律保護,販賣私鹽的罪名很大,于是乎窮人根本買不起食鹽,窮苦大眾的智慧是無窮盡的,他們用霉變的大豆粉團制成了醬。這種有咸味的替代品很快就普及了,成為餐桌上的美食,甚至被某些國家視作珍饈,成為一個國家的祭祀用品,甚至還在后世申請了世界遺產。
相傳,古時有個叫牛二的孝子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在一個山村。因為要出遠門,所以為缺牙的老母親備下了很多的黃豆泥。
等回來之后,黃豆泥剩下來的都發(fā)霉了,又餿又臭,老母親也舍不得扔,存在大缸里,風吹日曬的一來二去,散發(fā)出奇妙的香味來。老母親打開一看成了黑乎乎的東西了,一嘗咸香撲鼻,遂成美食。醬的由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隨意的舍棄食物?!?a >詳細】
2、窮書生的起家之本——臭豆腐
提到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食,不得不提到豆制品,一種簡單的雜糧,居然能變成千百種副食品,所謂窮極思變,不得不贊嘆勞動人民的智慧了。面筋、素雞、豆皮、腐竹幾乎將其它食物模仿了一遍。嘆為觀止,堪為傳奇。其中臭豆腐以及衍生出來的腐乳,更是傳奇中的傳奇了。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xiāng)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fā)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后歇伏停業(yè)。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yè),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余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這道臭豆腐就成了王致和的立身之本,王致和也因此成為了百年品牌。
3、遺失的瑰寶——松花蛋
簡單有獨特的美食還有皮蛋。皮蛋也叫松花蛋、胡彩蛋。相傳幾百年前,在鴨群云集的太湖之濱,有一家李姓夫妻開小茶館,兼營一些小菜、鹵蛋之類。夫妻倆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喚秀娟。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游湖人陡然增多,茶館也賓客盈門,把一家人忙得手腳不停。忙亂中,秀娟沒看到手頭有兩個鴨蛋滾到了灶灰里。一個月后,被一位前來借灰種菜的鄰居發(fā)現(xiàn)了,喚來東家嗑破一瞧,蛋白不僅不流,而且還凝結在一起,露出一種透明的光彩,丟進嘴一嘗,又香又綿,有種說不出的味道。每人嘗了一塊,無不嘖嘖稱贊。蛋好吃,取個啥好名呀?秀娟高興地說:“你們看蛋上這么多花紋,就圖個吉利,叫彩蛋吧!”從此,李家茶館做起了彩蛋,遠近顧客慕名而來。后因彩蛋出自太湖,又叫成了太湖彩蛋。傳到北京,通縣張辛莊一位姓陳的商人,改生包為浸泡,做成的皮蛋色彩鮮艷,蛋黃的中心部分像飴糖,叫做京彩蛋或糖心皮蛋。
其實,不論是扁尖、醉泥螺、蝦糟、大醬、腐乳還是皮蛋都是食物保存不當才產生異變的,只不過異變之后不舍得丟棄,才有了這種種美食。不離不棄才是美德,勤儉節(jié)約才是傳統(tǒng)。
3溫飽時不忘備荒,美食源于節(jié)儉
在古時候食物的保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任何食物幾乎都會腐爛。勞動人民窮極思變之時是找食物,一旦有富余則會選擇將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都想辦法節(jié)省部分下來,保存起來,以便備荒。比如臘肉臘魚,在《舌尖上的中國》可以看到很多。香腸如是,火腿也如是,風雞、熏鵝、梅干肉更是。
1、嫂子的陪嫁手藝——泡菜
煙熏肉類的同時,窮人們也想辦法節(jié)省保存數(shù)量更為龐大的素食。泡菜就是其一,在中國泡菜的品種恐怕沒有上萬也有上千,幾個大類是酸菜、辣菜、咸菜、干咸菜。還有直接曬干的干菜。在農村只要秋陽高照,都會見到那些大嬸大嫂們在屋檐下、場院前、甚至屋頂上道路旁曬各式各樣的食物。瓶瓶罐罐更是不可或缺。
某國的所謂國寶——泡菜,其實成為美食搖身一變被當做賞賜賜予了屬國,成為御賜。在更加貧瘠的土地上,這些上國御賜才成了傳承的絕世珍寶。
不管怎么樣,泡菜都是一個平常人家里勤勞的主婦能夠隨時拿出來的下酒菜,菜品的豐富才可以體現(xiàn)出女主人的賢惠以及家庭的富足。【詳細】
2、熱血豪氣的漢子菜——殺豬菜
要是女人們?yōu)榱瞬焕速M一菜一葉做出了泡菜,那么男人節(jié)儉的方式就顯得豪放許多了。
到東北,如正值寒冬臘月,風雪交加,那里必有一種鄉(xiāng)間好宴叫做殺豬菜,其中血腸就是最美味最新鮮最能夠體現(xiàn)主人好客和熱情的一道名菜。利用殺豬的下腳、利用天寒地凍的天氣,利用聚眾宴飲的氛圍,硬生生的將一道雜燴吃出了熱血的味道。
殺豬菜的最大價值在于物盡其用,除了可以賣掉的豬鬃之類,幾乎沒有浪費的肉食?!?a >詳細】
3、素手調羹看江南——酒釀
古代節(jié)儉的故事中還有一則也是和美食有關的,那就是江南俗稱的“酒釀”。據(jù)說唐姓人家居唐家大院的自家姓,婦人唐廖氏,一家三口,常年以殺豬及賣草藥謀生,一次唐殺豬匠走村串戶三天后返家,還未進屋,一股香甜味撲鼻而來,進屋后,甜味更濃,左找右找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當取碗準備吃飯時,發(fā)現(xiàn)碗柜里的一碗剩飯,正冒香氣,并有少許水滲透飯中,殺豬匠隨手端起一聞一喝,奇跡出現(xiàn)了,此飯?zhí)稹⑾?,微有酒味。結果是沙豬匠的小孩不慎將盛裝過三皂角、甘草、甜草、丁香、百扣等草藥粉劑的碗未洗就拿來盛裝了剩飯。高興之余,將沒有名稱的又香又甜有酒味的剩飯,向整個唐家大院張羅,而后就成了甜酒的祖先。
酒釀這種美食可以長時間保存,全國各地稱呼卻又不同,有叫醪糟、酒娘、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等,也是釀酒過程中的一種不完全的工藝。
4、百年不腐為哪般——火腿
在中國富足的象征就是有魚有肉,尤其是魚和富足兩個字緊密相連,所以才會有“年年有魚”,做魚旗,放風箏等等風俗。貴重的年禮中江南的一條青魚一只火腿就是絕配了。火腿也是熏臘的一種,神奇的是火腿居然可以號稱百年不腐。要做到這點,其中的工藝非常復雜,是食物史上的一個奇跡。
相傳這是南宗時期,祖籍金華一帶的抗金將領宗澤不滿南宋投降政策,組織了家鄉(xiāng)義勇北上,行軍之前,江南百姓自發(fā)犒賞三軍,送來兩百頭“二烏頭”,一時無法帶走,于是宗澤就腌制一番之后保存在竹蓬船艙里,結果打了很長時間,等想起來都以為一定腐爛了。
凱旋之后,宗澤掀開一看,這些肉居然變得火紅火紅,不臭反香。以后宗澤每逢打仗都大量制作,作為軍需,從此揚名天下。
為了能夠家中不斷糧、不斷蔬菜、不斷葷腥中國人民是動盡腦筋煞費苦心啊。
4小康時杜絕奢靡,精髓不忘傳承
中國的歷史雖然苦難深重,卻也有很多時期是富甲天下的,更有諸多的短暫盛世。這時候的中國人有一句話:“居安思危?!睂τ谄胀ò傩諄碚f,保存富余的食物是傳承,杜絕奢靡浪費則是祖訓了。
小時候還記得因為飯粒落在桌上被長輩呵斥,此時想來這是長者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不要忘本。
1、窮鄉(xiāng)僻壤滿屋香——臘肉
據(jù)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王,兵敗南下走陜南,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后,贊不絕口。 陜南宰殺的年豬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為淡貯,終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饋友、逢年過節(jié),都離不開臘肉。因此,一般農家,均以此為家常必備之鄉(xiāng)食,遂成鄉(xiāng)土美味。特別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臘肉的多寡,來衡量貧富的標志。《漢陰縣志》記有: “雖篷室柴門,食必兼肉?!边@里說的肉,即指臘肉。
很多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還有祖屋、祠堂的,那里整村一族一姓,還有將全村肉食掛在一處的傳統(tǒng)。琳瑯滿目的各種煙熏臘肉,吃上一整年,越富足的人家掛的越多,各種不同的味道都是家的味道。
2、封存出來的瓊漿——酒
中國人的詞典里有肉必然有酒。中國全國的酒品種有多少估計很少人能夠知道。幾千種總是有的,加上黃酒、米酒這些恐怕不下萬種,幾乎是各地都有特色的酒。
這和我們糧食種植和消費大國的國情緊密相關。最早的釀造酒、釀酒工藝和酒具應該是我國出土的??梢酝ㄟ^杜康造酒學說、仰韶文化遺址和最新在舞陽賈湖出土的9000年前的酒液得到驗證。
民間傳說,夏王相遺腹子杜康(也稱少康,后還都陽夏,成就少康中興。)逃亡期間,某夜夢見一白胡老者,告訴杜康將賜其一眼泉水,杜康需在九日內到對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間最美的飲料。杜康次日起床,發(fā)現(xiàn)門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門入山尋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見一文人,吟詩作對拉近關系后,請其隔指滴下一滴血。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說明來以后,武士二話不說,果斷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見樹下睡一呆傻之人,滿嘴嘔吐,臟不可耐,無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兩銀子,買下其一滴血?;剞D后,杜康將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滾,熱氣增騰,香氣撲鼻,品之如仙如癡。因為用了九天時間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將這種飲料命名為“酒”。
這不是傳說,而從出土的文物和史料來看,酒應該是糧食儲備過程中意外發(fā)酵得到的硬性飲料。現(xiàn)在發(fā)酵成為一個應用廣泛的專業(yè)學科。發(fā)酵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品種繁多的食物,除了酒類以外,還有很多的食物牽涉到發(fā)酵這個課題。
3、枝杈間的金子——普洱
肉食的保存是為了富足的延續(xù),酒的出現(xiàn)是糧食保存的升華,而茶葉的保存則更體現(xiàn)文化。其中烏龍茶、大紅袍之類都是需要發(fā)酵的,普洱等磚茶更是茶葉發(fā)酵的終極產品。各地茶葉的品種恐怕不輸于酒的品種數(shù)量。
說起普洱,這里面還有個典故,清朝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個大茶莊,莊主姓濮,祖?zhèn)鲙状家灾撇?、售茶為業(yè),甚至連續(xù)幾次被指定為朝廷貢品,特別是以本地鮮毛茶加工生產的團茶和沱茶已經遠銷西藏、緬甸等地。
這一年歲貢之時,濮民茶莊的團茶又被普洱府定為貢品。清朝時期,制作貢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材料要采用春前最先發(fā)出的芽葉,采時也非常的地講究,要“五選八棄”,即“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從、選茶枝”,“棄無芽”、“棄葉大、棄芽瘦、棄芽曲、棄色談、棄蟲食、棄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鍋師傅要沐浴齋戒,炒青完畢,曬成干茶,又要蒸壓成型,風干包裝,總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復雜。
結果這年老莊主病重,將此事托付給正和白小姐熱戀中的少莊主,少莊主年輕毛糙,將沒有完全曬干的茶葉匆匆裝箱出發(fā),茶馬幫輾轉數(shù)月,一路日曬雨淋,到京城時才發(fā)現(xiàn)青茶餅變成了褐色的,為免死罪只能獻上,居然被乾隆賞識,賜名普洱。
茶是中國的象征之一,茶香裊裊間想起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依靠土地,溫潤綿長,可以忍受各種狀態(tài)和種種壓迫,始終保持隨時綻開香顏,逐次展示濃郁的文化素養(yǎng),這種的性格就和茶是一樣的。
4、懷舊的冬日童趣——麥芽糖
富足的生活很甜蜜,中國古代鹽是貴重的商品,糖更是奢侈品。最初的糖主要是來自天然的蜂蜜,還有就是麥芽糖了。古代稱之為“餳”,從有關餳的各種文字可以推斷出,在大約3000年前的周代時期,甚至殷代時就已出現(xiàn)制餳的加工制作工藝了。例如戰(zhàn)國時成書的《書經》——又稱《尚書》中就已有“稼穡作甘”的話,意思就是耕作、收獲的谷物可制作出味甜(甘)的餳。
之所以提到麥芽糖是因為麥芽糖的制作以及衍生出來的糖人工藝都是源遠流長的,是中國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一個縮影,一直到近現(xiàn)代都有走街串巷用麥芽糖換廢銅爛鐵等回收物資的小販子。這短短二十年才消失不見,一葉知秋,現(xiàn)在恐怕已經沒有小孩收拾廢品在借口等著一塊麥芽糖了。很多的傳統(tǒng)就這樣消失了。
5旁觀時他山之玉,窮困皆是源泉
現(xiàn)在和過去不同了,轉身就能夠看到世界離我們很近。我們的身邊同樣有很多外來的食物,在豐富著我們的餐桌。小孩子們似乎更喜歡洋食品。
不過,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通過一些了解我驚異的發(fā)現(xiàn)很多洋食品同樣來自勞動者在苦難中的智慧。
1、魚露是東南亞窮人的珍味
魚露從基本成分上分類屬于醬油的一種,魚露味咸,極鮮美,稍帶一點魚蝦的腥味。
最早溯源到大城皇朝帕那萊大帝(公元1656~1688年)在位時,據(jù)說那時候漁民捕捉到的魚蝦越來越多,剩下來的就直接扔在海灘上。經年累月的爆嗮之后居然產生一種透明的液體,當?shù)厝思橙≈蠓ㄏ噙@是一種非常美味的佐料,遂大量制作換取糧食等日用品。
現(xiàn)在的泰國、越南等地魚露是非常高級的特產,誰能想到它的出現(xiàn)只不過是窮苦人對于命運的一種掙扎。
2、味增來自日本的苦修體驗
味噌是一種調味品,以營養(yǎng)豐富味道獨特而風靡日本。味噌最早發(fā)源于中國或泰國西部,它與豆類通過霉菌繁殖而制得的豆板醬、黃豆醬、豆豉等很相似。據(jù)說,它是由唐朝玄奘和尚傳到日本的,也有一種說法是通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在糧食極度匱乏和戰(zhàn)亂的年代,味增是許多日本人堅持活下來的原因之一。味增在日本一度是重要的珍貴食物,作戰(zhàn)時,涂抹味增的馬尾巴是用來賞賜作戰(zhàn)勇猛的士兵的,當然只能舔舐,就如同臥薪藏膽的膽,激勵士氣。味增其實代表著日本人的一種苦修的體驗,是他們自我約束,堅韌精神的象征。
當今,味噌在日本主要分為三大類:米、麥蒸后,通過霉菌繁殖,再與蒸煮的大豆、鹽混合制得的米味噌、麥味噌,以及直接在蒸大豆上使霉菌生長而制得的豆味噌。因地區(qū)不同,大豆和米、麥比例及顏色的不同,構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種類繁多的味道。每種味噌又有各自的特色。
3、奶酪是藏在山洞里的美食
奶酪這種食物是全世界眾所周知的一種食物,品種之多難以想象。不過奶酪的由來卻是眾說紛紜的,據(jù)說五千年前在西亞、歐洲和亞洲,古代游牧民族就有蓄養(yǎng)山羊、馴鹿等產奶動物的歷史,根據(jù)奶產品的儲存需求,異曲同工最終各個地區(qū)的民眾采取的方式也是大同小異。
歐洲的奶酪之鄉(xiāng)法國,最古老的奶酪也許是康塔爾奶酪,其出現(xiàn)距今已有差不多二千年歷史了。近代作家普里內?朗西安(《儒勒?愷撒》一書的作者)就已經在其作品中提到過這種奶酪。而作家瑪爾西亞則首次提出早在公元一世紀,比利牛斯山脈地區(qū)的山羊奶酪就已經存在了。從十字軍東征開始,奶酪的生產主要掌握在僧侶手中。隱修院和其它類型的修道院成為了奶酪生產的圣地。那時候的奶酪一般是在山洞中生產出來的,也是長期存儲在山洞中的。
奶酪在西方飲食文化中占據(jù)著絕對的主要地位。這就如同豆腐一樣,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偉大的民間產品。
4、貓屎咖啡在叢林中的收集
冬日里,小資們免不了喝一杯熱濃濃的咖啡。人生最不經意的享受莫過于此了??Х鹊钠贩N中,享負盛名的貓屎咖啡比藍山更神奇。因為它是產自叢林里對于一種麝香貓貓屎的收集,在貓屎中采集到的咖啡豆才是真正的好咖啡。
這種全天然的咖啡起昂貴之處就在于稀少以及詭異起源。據(jù)說第一顆貓屎咖啡豆是當?shù)胤N植園奴隸在饑餓時在叢林里撿回來的,烘烤研磨之后味道奇特引起了商人的注意。于是這些商人悄悄收買這些被撿拾回來的咖啡豆,成為一個最稀少的咖啡品種。
這些種植園奴隸很可能是不懂什么情調的非洲黑奴和他們的后裔。他們依靠這些咖啡豆獲得了額外的食物和金錢。這算是殖民地版的窮極思變吧。
結語:
無數(shù)這樣的美食都是從窮人們的舌尖上誕生,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歷代傳承,成為了餐桌上的美食,甚至被列入世界遺產,我們在慨嘆大自然的慷慨的時候,是不是也需要膜拜一下那些歷史上窮困潦倒,為了生存,開源創(chuàng)造出這些美食的人們呢?所謂飲水思源,我們是不是也要教育下一代,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學會珍惜食物,也了解一下這些美食的歷史淵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