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碗酒”,顧名思義,就是喝酒摔碗的意思。在很多的影視劇中,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特別是大仗惡仗在即,成千上萬的熱血將士一人一碗酒,雙手端起,一飲而盡,再將酒碗高舉過頭頂,奮力一摔,在那一片蕩氣回腸的脆響中,悲壯慘烈的氣氛瞬間爆棚。“摔碗酒”,摔的不是碗,是熱血男兒的沖天豪氣,是視死如歸、破釜沉舟的無畏氣慨!小編就和你嘮嘮盛行在巴中地區(qū)的“摔碗酒”。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摔碗酒”,一個悲壯的傳說
傳說在東周末年,一位巴國將軍巴蔓子,為平定內(nèi)亂,以讓三座城池之諾,求得楚國援兵。楚國派兵相助,平息了巴國內(nèi)亂。當楚使前來索要三座城池時,在酒桌上,巴蔓子將軍舉起酒碗對楚使說:“許諾,乃大丈夫之言。然,巴國疆土不可分,人臣豈能私下割城,吾寧可一死,以謝食言之罪。”言畢,便一口氣喝下碗中酒,并將酒碗重重地摔碎,然后自刎身亡。巴蔓子將軍摔碗、割頭,以頭留城,就是為了講一個“信”字,巴蔓子將軍的忠信,變成了巴人精神的永遠的化身。
“摔碗酒”,巴中男兒的豪氣與本色
在巴山腹地,自古就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習俗。特別是重大喜慶之日,巴人歡聚一堂,劃拳喊酒令、唱歌勸飲酒、小戲來助興就成了巴人最熱鬧的娛樂方式。在巴中傳統(tǒng)的花鼓詞說:摔碗一上手、山都抖三抖,喝了摔碗酒、家里啥都有,摔碗整一地、桃園三結(jié)義……
八仙桌、吊罐肉、包谷酒、泥巴碗是巴人招待貴客的標配,摔碗一響,就有人喊一句歲歲(碎碎)平安,把不愉快甩走、把煩惱甩走、甩出一份豪邁、甩出一份激情、甩出友誼地久天長。巴人為人豪氣,待客實在,就連摔碗都有講究,雙手端碗表示尊敬、一飲而盡表示誠意、碗口向下舉過頭頂,表示毫無保留,“啪”摔在地上,表示這個朋友一生一世,絕不反悔。
這就是“摔碗酒”,野風烈土,敢作敢為。沒有區(qū)眉小眼的規(guī)矩,沒有精雕細鑿的謹慎。豪氣干云,擲地有聲,想砸就砸個稀巴爛,這才是做人的真性情。
“摔碗酒”,恩施又叫“biang當酒”
摔碗酒在湖北恩施也叫“biang當酒”,biang當,是擬聲詞,東西落地碎裂的聲音。三五好友碰上了,說,走,喝biang當酒去!喝這酒一定是在農(nóng)家樂,矮桌子,柳木椅,冒辣泡的臘蹄子火鍋,少不了合渣、蕨粑、熏干子、臘肉,還得有幾碟泡黃豆、泡辣椒、腌韭菜、蘿卜皮、豆豉、涼拌側(cè)耳根。摔碗酒是草根的,與豪門盛筵無關(guān)。摔碗要有這種摔碗的環(huán)境,要有這種摔碗的沖動和氣氛,桌上定不能有宵小之人。必是合性投意、割頭換頸的朋友才能湊一堆拼命摔一通碗,也沒有旁人呵斥你無禮粗野。正如恩施的山歌:“皇帝老兒管得寬,管得老子想發(fā)癲
“摔碗酒”,摔的是什么碗?
“摔碗酒”所摔的碗,就是當?shù)赝粮G燒制的土碟子,土黃色,口沿上點釉,防劃傷了嘴巴。直徑不足3厘米,成本3毛錢左右。酒通常也不是白酒,是土家人的米酒,度數(shù)不高。每次也不會斟滿,就一二口,喝了,摔了,再斟。土家人將一杯酒分解成無數(shù)“碗”,真的就是為一個氣氛,為多摔幾個碗,為讓酒館里多有此起彼伏、噼噼叭叭的爆破聲,酒沒喝多少,碗摔了一地,圖個熱鬧。
巴人尊重自然,崇尚生態(tài)。喝酒用泥巴碗接地氣,碗摔碎了不浪費,碗渣收集起來,用于建筑回填、栽花墊盆,或者搗碎過個幾年也就成了土了。
“摔碗酒”,現(xiàn)代人怎么說?
贊成者說:現(xiàn)在生存壓力大,錢也不好賺,心情不好時喝摔碗酒緩解壓力、心情愉悅時喝摔碗酒可以增進友情,展現(xiàn)豪氣。
反對者說:現(xiàn)代社會里壓力每人都有,緩解壓力的方法有多種,不提倡通過很張揚的暴力方式進行減壓。傳統(tǒng)文化講“修身養(yǎng)性”,其實養(yǎng)性也是一種減壓,社會應(yīng)該引導大眾通過體育運動、戶外旅游等文明的方式進行減壓。
也有人說:此俗隨著旅游的推波助瀾,有愈演愈烈之勢,某家酒館一天要摔一萬個碗。滿地狼藉,不堪入目,驚心動魄,實在是一種浪費!
不管是哪種觀點,可“摔碗酒”作為一種區(qū)域民俗酒文化現(xiàn)象流傳幾千年,必然有它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氣質(zhì)。喝摔碗酒,菜肴不重要,喝酒者體驗的是那豪氣沖天的氣場,得到的是排山倒海,氣壯山河的豪放感染。喝摔碗酒,在舒緩壓力,調(diào)節(jié)情緒的同時,更應(yīng)該品味土家族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系凱風網(wǎng)獨家稿件,歡迎廣大媒體轉(zhuǎn)載,請點擊此處按要求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