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藏】“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還記得當年跳皮筋時唱的歌謠嗎?玩游戲的熱鬧場景又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跳房子、抓沙包、踩影子……這些歡樂樸實的民間游戲?qū)τ凇?0后”、“80后”甚至“90后”而言,一定不陌生!
【文化典藏】跳皮筋?!疤そ睢碑攲倥類鄣挠螒蛑?。皮筋,也稱猴皮筋兒、橡皮筋兒,是用橡膠制成的有彈性的細繩,被牽直固定之后,即可來回踏跳。跳皮筋是20世紀中葉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民間游戲,動作簡單易學,不受年齡、人數(shù)的限制和季節(jié)、場地的影響,器材簡單。
【文化典藏】游戲步驟: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擺、碰、繞、掏、壓、踢等十余種腿部基本動作, 將這些基本動作排列變換、穿插組合,又可以形成多種精彩花樣。
【文化典藏】編花籃?!熬幘幘幓ɑ@,編好花籃上南山......”念著熟悉的童謠,一群小伙伴們圍成一圈,把腿盤在一起,拍著手,轉(zhuǎn)著圈,誰的腳掉出來誰就被淘汰。編花籃是一種流行范圍十分廣泛的傳統(tǒng)游戲,也被稱作跳四方、搭葡萄架等。在游戲中,游戲者雙手彼此相牽,左腳搭于左手所構(gòu)成的形狀酷似水井外形的臺中,因此也叫搭井臺。
【文化典藏】游戲步驟:游戲開始之前,四人臉朝外,分別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后背相向。各自左腳站立,右腳向后翹起,互相將腳脖架在下一人的腿彎處,組成一個“井”字形。
游戲開始后,四人同時用左腳跳躍,邊跳邊拍手唱歌謠。以唱的歌謠、拍手的節(jié)奏來使四人動作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直到有人失去平衡為止,堅持時間最長的組獲勝。
【文化典藏】滾鐵環(huán)。滾鐵環(huán),又稱滾鐵圈、推鐵環(huán),早在漢代時就是百戲之一,是舊時漢族盛行的民間游戲。在四川德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就有滾鐵環(huán)的圖像。20世紀六七十年代,滾鐵環(huán)是流行于全國各地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游戲。
【文化典藏】那時候的男孩們玩得投入,連上學也不忘帶著,一到課間,操場上總是一番滾鐵圈的熱鬧景象。放學后,他們更是滾著鐵環(huán)回家,愛不釋手,匆匆做完功課,挎著鐵環(huán)找伙伴玩去了。隨著時代的變遷,令人懷念的“滾鐵環(huán)”漸漸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只能從記憶中找尋……
【文化典藏】踩影子。
游戲步驟:踩影子游戲由一到兩個兒童通過努力去踩其他幾個兒童的影子,或者一群兒童之間互相踩影子,以是否踩到對方影子為標準決出勝負。ps:“踩影子”屬于那種“不蒸饅頭爭口氣”的游戲,你踩了我的影子,我必須踩回去。即便上課鈴打響也不放棄,一定要踩到!
【文化典藏】擠油渣。擠加油,也叫“擠油渣”,是大家兒時取暖必備技能,一群人靠著墻根站好,從兩頭往中間擠,被擠出來的小伙伴就被淘汰?!皵D油渣”是一種適宜冬季玩耍的群體游戲。游戲時不用手,只用雙腿和臂膀。擠油渣時既要把前邊的人擠出去,又要防止被后邊的人擠出,這就需要用巧力。
【文化典藏】跳房子。跳房子是一種流行于全國各地,特別受女孩喜歡的用腳支撐跳動來完成的民間游戲,有跳方陣、跳方格、跳框、跳年、跳飛機等不同名稱。
【文化典藏】此游戲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泛流行,在一塊空地上,只要有粉筆或樹枝,小朋友就會在地上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子,然后一起玩。其實,跳房子是一種古老的游戲,據(jù)說在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鑲嵌地面上就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類似跳房子的圖案。世界各地的玩法雖有所差異,但所畫格子的形狀不盡相同。那時候,三五個小伙伴一起,一支粉筆、一塊空地、能歡快地玩上一個下午···
【文化典藏】抓拐。抓拐一般是女孩子常玩的游戲,游戲器具為四個羊拐和一個沙包。明代這種羊拐玩具被稱為“貝石”。
【文化典藏】用棉布拼接縫制的“布袋”,內(nèi)裝小沙石或者綠豆就成為沙包。四枚羊拐撒在桌上時,可能會有倒仰橫側(cè)四個不同的姿態(tài),叫做“不同色”。一只手把沙包拋向空中,在沙包落下之前,要迅速地將一個羊拐立起擺正,然后再接住沙包,另一只手不準幫忙。再拋再擺,直到把四個羊拐擺成同色,如果沒有出現(xiàn)沙包掉落或者擺拐不正確,或者是擺拐的時候碰到了另外的羊拐等等失誤,就可以繼續(xù)玩下去。再拋再擺,再把四個羊拐擺成另外一種同色。中途如果出現(xiàn)失誤,則換下一個人從頭玩起。
【文化典藏】打土杖。打土仗,相傳是一種模仿古代戰(zhàn)斗而創(chuàng)造的娛樂活動,老少皆宜。在一個小山頭或一塊閑地、荒灘上,比賽開始,雙方互擲土塊,打得非常緊張。
如今打土仗變成一種比賽技巧的兒童游戲,賽時看誰打得高,投得遠,打得準。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