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珍今年51歲,居住在遼寧省北票市章吉營鄉(xiāng),90年時育有一子。郭建珍夫妻倆原本開了糧米加工廠和生豬養(yǎng)殖場,兒子打工時多次獲得年度生產(chǎn)第一名。這一切在2009年戛然而止,兒子突患腦瘤,丈夫去給兒子辦轉(zhuǎn)院手續(xù)時遭遇車禍死亡。兒子已經(jīng)臥床7年,護理兒子成為了她生活的全部。兒子的頭可以左右動了一些,郭建珍臉上露出喜悅。(圖/文 滕利明)
更多精彩:
凱風(fēng)攝記:穿透歷史迷霧 在瑪雅文明的搖籃-尤卡坦半島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丈夫去世后,郭建珍擦干淚水,帶著兒子來到北京做開顱手術(shù),在花光家里所有積蓄包括丈夫車禍賠償?shù)?1萬元后,她毅然賣掉了家里唯一的住所。后來在婦聯(lián)“母親安居工程”項目援助下,母子終于住進了新房。村委會通過民政給她們上了最高限的低保。
村里每年都會給母子倆拉點煤,由于燒的很省,房子的外墻也沒有抹灰,所以屋里溫度很低。郭建珍把用廢舊塑料桶養(yǎng)的幾盆花放在暖氣附近。
郭建珍的廚房簡陋到了極致。
兒子席伯俊讓媽媽把百孝圖貼到自己轉(zhuǎn)頭就能看見的位置,他說等病痊愈,好好孝敬母親。
一只母貓生完小貓沒幾天就死了,郭建珍動了惻隱之心,把蜷縮在手掌心里的小貓崽拿了回來,取名“花妞”,給兒子作伴。用注射器吸奶把花妞養(yǎng)大,現(xiàn)在花妞已經(jīng)成為了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夏天,郭建珍每天都會給兒子洗一次澡,冬天只能給他擦擦身子,每次下來瘦小的郭建珍都一身大汗。兒子臥床7年,沒得褥瘡,身上沒有一點異味。
兒子時常喊撒尿、背疼,郭建珍一會兒也走不開。照顧兒子已經(jīng)成為她生命的慣性。
郭建珍每天都會給兒子按摩,她相信兒子一定會重新站起來。
兒子要咳痰,她趕緊去拿痰盂。兒子得病后,原來身體不太好的郭建珍基本沒感冒過。因為她知道,自己倒下了就沒有人來管兒子,母愛會激發(fā)她身上所有的潛能。
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母子倆飲食非常簡單,蔬菜就是院子里種的土豆、白菜。兒子說:“我最喜歡吃肉,讓我吃飽一次,解解饞多好!”
看著母親一口一口喂自己,席伯俊眼里含著淚水。
在郭建珍的精心護理下,席伯俊的左手已經(jīng)能有意識的抬起。
席伯俊的右手小拇指能輕微動了,郭建珍興奮不已。
為了滿足兒子想看看時間的愿望,郭建珍咬咬牙花15元在集市上買了一個石英鐘。兒子還喜歡看農(nóng)業(yè)科技節(jié)目,說等身體好了,努力創(chuàng)業(yè)。
漫漫長夜,郭建珍一面和兒子聊著家常,一面給兒子按摩,溫馨卻又憂傷。
賣房子的時候,郭建珍留下了新做的衣柜,衣柜與老式電視機是這個家庭最現(xiàn)代的家具。郭建珍盤算著下個月兒子吃藥的費用,日子苦更需要精打細算。
兒子用過的注射器,需要吃的藥,以及各種證件。
清冷的寒夜,有母親的地方就會有溫暖的燈火,愿這對母子離她們卑微的希望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