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煙火――打鐵花
打鐵花是流傳于我國廣大地區(qū)的民間傳統(tǒng)煙火,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鼎盛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綜合性民間傳統(tǒng)慶祝儀式。丁酉雞年元宵節(jié),筆者有幸在陜西省鳳翔縣糜桿橋竹園村見識了這一絕技。 【更多請點擊】
大巴山下的采蜜人
養(yǎng)蜂采蜜,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養(yǎng)殖業(yè),在我國從事養(yǎng)蜂業(yè)的農民被稱呼為“蜂農”。養(yǎng)蜂采蜜的人是一個像蜜蜂一樣辛勞的群體。
陽春三月,春季遍地的油菜花和其它不同種類的山野花到處可見。陜南是油菜的主產(chǎn)區(qū),近年來西鄉(xiāng)縣的櫻桃種植面積大,滿山遍野的櫻桃花、遍地的花油菜花盛開,是花團錦簇、蜂飛蝶舞的時節(jié)。勤快的小蜜蜂忙著采集花蜜,傳播花粉?;▋憾夹Σ[瞇的迎上去讓蜜蜂來采蜜,傳播花粉。
蜂農告訴我:“養(yǎng)蜂也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yè)",養(yǎng)蜂人最害怕陰雨綿綿的天氣,蜜蜂怕冷不出去采蜜,如果花開季節(jié)遇到寒流,花被凍得提前凋謝,就會嚴重影響蜂蜜產(chǎn)量,對于蜂農而言,那這個春天是短暫而苦澀的。
漂泊是養(yǎng)蜂人生活的主旋律,冬天去南方,夏天到北方,常年生活在漂泊、追趕花期、居無定所…… 【更多請點擊】
可愛的紅嘴鷗
近年來每到冬季,有大批的紅嘴鷗會來天津過冬。熱情的市民也自發(fā)來觀鳥、拍鳥和喂食。 【更多請點擊】
文化遺產(chǎn):白馬儺舞“池哥晝”
池哥晝”是一種流傳于四川平武、九寨和甘肅文縣一帶白馬藏族的面具舞蹈。對于白馬藏人來說,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時又是一項神圣的祭祀活動,不能輕易跳。
每年春節(jié)期間,在白馬人居住的山寨里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晝"的習俗。正月初五,白馬藏人在寨子的大場里預習面具舞,正月十三開始正式跳,有的寨子正月十四、十五才開始跳,至正月十六結束。舞蹈者頭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薩"、"小丑"等模樣,挨家逐戶地歡跳,意在為村民驅鬼除惡、驅邪消災、避難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順。整個場面非常古樸豪放、莊重熱烈,既富有神秘氣氛,又充滿了濃厚的娛樂色彩。 【更多請點擊】
北方水城繁華盛景
古都開封由于宋朝在此建都而名聞天下,1284年,30歲的馬可·波羅從黃河源頭沿河而下,到達北宋故都汴梁。11年后,他在《東方見聞錄》中這樣描述當時開封的水運盛況,“汴河直通運河,北連通州(北京)、南通杭州,城內六條水系,和我的故鄉(xiāng)威尼斯何其相似乃耳!” 【更多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