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衡量一個人或家族實力名望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其府邸是否雍容華貴夠氣派。刨開歷史的塵埃,紅墻碧瓦、庭院深深不僅出現(xiàn)在王公貴族之家,在民間,如喬家大院,劉氏莊園、康百萬莊園、王家大院的奢華大宅也不甚列舉,今天要說的是中國三大莊園之一的牟氏莊園。
牟氏莊園,位于山東省棲霞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莊園創(chuàng)始人叫牟淳,而真正的發(fā)跡者是牟墨林,其人精于謀略,善于經(jīng)營,通過大災(zāi)之年販運糧食,以糧換地,最終暴發(fā),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地主。
牟氏家族到了民國初期達到鼎盛,擁有房屋達5000多間,耕地6萬多畝,老棲霞縣城有一半是牟氏家族的,有20多處大糧倉,還在全國各地開設(shè)商鋪,是膠東地區(qū)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地主。
牟氏莊園,1935年全部建成,共耗白銀達48萬兩之多,如今現(xiàn)保存廳堂樓廂480多間,占地2萬多平方米,有喬家大院的5倍大,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莊園,有“中國民間故宮”之美譽,是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牟氏莊園規(guī)模宏大恢宏,六個大院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建筑鱗次櫛比、古樸壯觀,工藝獨特細膩,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浮雕圖案,文采斐然,雖經(jīng)多年風(fēng)吹雨蝕,浮雕仍清晰依舊,栩栩如生,被很多專家學(xué)者評價為“百年莊園之活化石”。
牟氏莊園建筑有三個奇怪現(xiàn)象,被稱為“三大怪”。
一是煙囪壘在山墻外。我國南北方無論是平房還是樓房,其煙囪都是設(shè)計在屋脊檐坡上,而牟氏莊園卻有近百個煙囪都是豎立在山墻外面,用花崗巖石條砌成的煙囪,如同一座精致的小塔,凌空聳立,別具特色。
二是火炕口在室外。牟氏莊園在營建寢室的過程中,特意在窗外墻角下留一個方形的石砌炕洞口,方便傭人在室外即可燒炕取暖,這樣也可以避免室內(nèi)烏煙瘴氣、煙熏火燎,其獨特的取暖設(shè)計,在北方民居中極為罕見。
三是穿堂門一線開。牟氏莊園的每間大院的客廳和堂屋都開有前后門,而且是一線相連的穿堂門,這也打破了棲霞地區(qū)“房門不得前后開”的老規(guī)矩。據(jù)說之所以采用這種穿堂門設(shè)計,主要是考慮夏季的時候,所有的門打開后,穿堂風(fēng)會讓整個莊園更涼快。
牟氏莊園一度成為階級斗爭的教育基地。土改分田地時,牟氏莊園被收歸國有,作過糧庫和糧管所,后來還辦過面粉廠,莊園也因此才得以保存下來。到了“文革”期間,這里成為階級斗爭教育場所,就像當年的劉文采莊園一樣,被政治化、妖魔化,連儲存東西的地窖,也被說成是水牢,還有了“山東版的收租院”。
牟氏莊園由創(chuàng)始人開始,到1947年的土地改革中止,前后共達十代,歷時三百年,歷經(jīng)無數(shù)的戰(zhàn)亂和社會風(fēng)云變幻,卻奇跡般地保存至今,闖過了財主富不過三代的古諺,歷五代而不衰,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牟氏莊園正門有一副楹聯(lián):“耕讀世業(yè),勤儉家風(fēng)?!?還有一門聯(lián),上面寫著“守祖宗一點真?zhèn)?,克勤克儉;教子孫兩條正路,曰讀曰耕?!?,牟氏莊園的治家之本是“內(nèi)嚴外施,以反求正”,全面賑濟,廣行善事,緩和與各種人的矛盾,這也是該家族能夠保持長盛不衰之道。
牟氏莊園雖大,卻沒有一個保安家丁,而且百年不招土匪,這又是牟家的一大傳奇,這與牟氏家族“行善積德”息息相關(guān)。牟氏莊園每天三頓飯,常年救濟當?shù)刎毧喟傩蘸屯獾貫?zāi)民, 一直施舍了一百多年,總計付出了一億多斤糧食,這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大戶人家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