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著名的河坊街明清建筑之間,有一座百年藥店:胡慶余堂。這里被稱為“江南藥王”,系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于公元1874年創(chuàng)建。胡慶余堂保護、繼承、發(fā)展、傳播了祖國五千年中藥文化精萃,是杭州人文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文 黑糖
更多精彩:
居高臨下拍照的體驗
圖解:測一測你“情緒中暑”了沒?
圖解:“山寨社團”重出江湖!你中招了沒?
作為一座傳承百年的藥局,營業(yè)廳是胡慶余堂對外營業(yè)的一個窗口,每天不乏前來抓藥的病人以及前來參觀的游客。這里無論什么時候都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蔣玲霞從2002年開始在胡慶余堂抓藥,一抓就是8年,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分管整個藥房。2003年,進入胡慶余堂剛一年的蔣玲霞參加浙江省中藥調(diào)劑員技能大賽,她憑著嫻熟的技巧、扎實的功底,奪得了本次大賽的冠軍,并榮獲“浙江省技術能手”稱號;2004年,又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蔣玲霞介紹,目前胡慶余堂中藥技師有37位,占杭州市三分之一,杭州市的中藥高級技師共30余位,胡慶余堂占了27位,而且各個年齡層的都有。圖為蔣玲霞正在解答患者的咨詢。
蔣玲霞說:“每天八點上班,換好白大褂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校驗中藥稱,檢驗完畢,就開始根據(jù)藥方抓藥?!眻D為蔣玲霞指導年輕的中藥師。
現(xiàn)在藥房忙不過來的時候,蔣鈴霞還是經(jīng)常會來搭一把手。有的藥柜比較高,有的又很低,經(jīng)常需要連續(xù)的登高或是蹲下取藥。
需要事先煎好或者后下入的藥,要單獨用白色的紙包好,做好區(qū)分,以此提醒患者。
中藥師在桌子上先擺好鋼質(zhì)圓盤子,拉開藥柜,抓藥,稱藥,然后將中藥抖入盤中,一天下來,這樣的動作要重復上萬次,稱藥150余斤。
胡慶余堂沿用著傳統(tǒng)的牛皮紙包藥的方法。
抓藥完畢,藥師要抱起十幾盤藥材,傳遞給校對師核對,檢查是否有漏藥或者錯藥。核對無誤后,才能敲章、包裝。
蔣玲霞說:“中藥師的工作其實蠻枯燥的,每天圍著藥柜轉,從事著重復性的勞動,但這是一份必須認真對待的工作,我們手里的是治病救人的藥草,一定不能出一絲一毫的差錯?!?
在胡慶余堂,有“藥方不過夜”的規(guī)矩,當天的藥方必須抓完,所以這里每個人都好似腳下腳下生風,動作十分麻利。抓藥的工作幾乎一整天都是站著,低著頭,對頸椎很不好,但是對于這樣的工作強度,大家都沒有怨言。
藥房中擺放著一個大木桶,為等候的患者或游客提供涼茶。
稍等片刻,患者就能取到包好的藥材。
蔣玲霞每年春天會帶著年輕的中藥師上山采藥,教他們認識新鮮的草藥,并采一些養(yǎng)在胡慶余堂。同時來參觀的游客也能從中學到一些中草藥知識。
采購的藥材有的會有很多雜質(zhì),每樣藥材都需要過篩,這樣才能保證胡慶余堂的品質(zhì)。
一天的工作結束后,蔣玲霞給中藥師開了個小會,指出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即使是很熟練的中藥師也必須每天開會,找出問題及時改進。
下班之前,中藥師將缺少的藥柜補滿,然后打掃藥房。蔣玲霞正在用雞毛撣子掃去藥柜上的浮塵。
至今藥局營業(yè)大廳門楣上還鐫刻著“是乃仁術”四個大字,一百三十多年過去了,這里的人一直銘記著“戒欺”祖訓、“真不二價”的經(jīng)營方針,這也正是胡慶余堂百年老店經(jīng)久不衰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