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永遠在等孩子感恩,而孩子永遠在等父母道歉。央視紀錄片《鏡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遭遇孩子輟學、早戀、叛逆等困境無計可施,無奈之下把孩子送到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這部紀錄片在播出后的四年里頻頻被各種心理公眾號和心理學從業(yè)者提及。采訪中,心理專家告訴,急速發(fā)展的社會,家長需要重新審視當今時代親子關系,重新認識和學習如何“表達愛”,跟孩子一同成長。
“問題孩子”的背后,總有一個“問題家庭”
“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該片一共三集,每集35分鐘左右,講述了三個家庭遭遇的困境和變化。
16歲的陳家明,不上學、在家日夜顛倒地瘋狂打游戲、易怒、暴力、歇斯底里,暑假結束后卻不愿去學校開學報到,宣稱自己不想讀書,想當背包客去流浪,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流浪者。隨著家明吐露心聲,他認為自己的痛苦來自于父母極強的控制欲:必須按照父母安排生活,甚至連穿什么衣服、騎車出門能去多遠的地方都不能自己做決定。說的話總是要么被忽視,要么被制止,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這讓他覺得自己活得沒有意義且無用。
紀錄片中的澤清是一個14歲男孩,鏡頭前他的表達邏輯清晰、語句凝練,有著超乎這個年齡孩子的成熟。但畫面一轉,是他在家里無休止的咆哮和對母親的暴力出手。慢慢對心理咨詢師敞開心扉后,才得以窺探一二他的內心世界——家庭里每個人都在通過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成就,孩子想通過不斷升級的過激行為引起家人注意,獲得存在感。
18歲張釗,家境比較富裕,父母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而父親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學習好。但本應是高三學生的他已輟學4個月了。他還把父母趕出家門,帶著女朋友在家生活。在張釗看來,父母雖然從小對他百依百順,但與他交流甚少,幾乎不怎么關心他的精神世界,哪怕偶爾展現(xiàn)脆弱情緒,父母也不當一回事兒。現(xiàn)在,更是“沒法交流”了。
對此,心理專家認為,這些案例對許多家庭的借鑒意義在于,這些父母和孩子之間其實互相都是有愛的,卻因為缺乏愛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而讓它堵塞心中、無法抵達對方的內心。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南京交通技師學院、南京交通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韓寧告訴記者,在心理學中,有一類是“家庭心理輔導”?!耙苍S大家會覺得奇怪,心理輔導不應當是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嗎?為什么會把家庭看成一個整體?因為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系統(tǒng)?!痹谒磥?,央視紀錄片《鏡子》中所反映的孩子不愿上學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家庭系統(tǒng)的問題。“這個系統(tǒng)問題和家庭的富裕程度無關,和家庭成員的‘站位’有關。在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大多數(shù)時候屬于弱勢群體,他們沒有成年,在經濟上依賴父母,思考能力不如父母。此時賦予父母的權利就會很大,父母該如何站位決定著整個家庭系統(tǒng)的健康?!?/p>
江蘇省教育學會心理教育專委會副秘書長、南京市第五高級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楊靜平認為,當我們的家長在應對急速發(fā)展的社會“自身難?!睍r,又沒有受過家庭教育的培訓指導,面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所需的理解、陪伴、指導,都只是憑自己的生活本能來回應時,就如在高速公路上沒有剎車功能的車子,勢必會有重大事故發(fā)生。
四個秘訣,幫助家長和孩子有效溝通
家庭是如何出問題的?一般存在以下幾種情況:1.雙方觀點有分歧。例如,家長覺得孩子該多學習,而孩子覺得該多玩。2.雙方有情緒。例如,孩子很不耐煩,嫌家長嘴碎;家長很著急,恨鐵不成鋼。3.對話有風險。例如,孩子要面臨家長發(fā)脾氣的風險,家長要面臨孩子做出極端行為的風險。
要破解困境,必須先化解風險,再平復孩子的情緒,最后在有分歧的觀點中尋找一致性。韓寧表示,“其實所有的家長都想解決問題,但是都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總覺得是孩子出了問題。這就提醒我們,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出了問題。甚至有時候我們跟孩子去對話都會感覺到壓力滿滿,不知道該如何去說。”如何解決與孩子的溝通問題?
秘訣一,家長的口袋里多裝點“糖果”。你給孩子一塊糖,他會告訴你“要”或者“不要”;可如果你掏出來一把糖給孩子,他就會開始挑選,說不定還會多吃兩塊。很多時候談話中的壓力,是因為針對某個問題,家長的腦海里只準備了一個方法。當孩子拒絕的時候,家長的內在壓力被啟動了!這份“危險”推動家長繼續(xù)給孩子制造壓力,而忘記了談話的初衷,潛移默化中變成了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孩子就“找理由逃跑”了。所以,不妨多準備幾個方案。
秘訣二,家長偶爾客串一下記者。萬一你準備的“糖果”,在大腦中反復演練了幾遍,結果沒成功,因為孩子給了你一個完全意外的回答。一旦出現(xiàn)這種局面,你就立刻扮演記者:記下孩子說的內容,引發(fā)他說得更多,以便于了解他的想法。有的時候,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比你想得更周到。和孩子扮演明星被采訪的情景,孩子心情很好,說的話就多,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觀點。
秘訣三,丟掉“別人眼中的好家長”這頂帽子。不要被外界的輿論壓力所束縛。
秘訣四,如果“憤怒”爬出來了,先停下來。抓住孩子言論中的漏洞,攻擊孩子——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模式,就意味著,你腦子里的憤怒爬出來了,這是極其不理智的行為。這個時候,暫停溝通,冷靜下來后再嘗試前面的方法。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和處理事情的經驗度都遠不及成年人,遇到有壓力的場景時,本能第一反應就是:找理由,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逃跑,尤其如此。而遇到這些“找理由”的情形時,家長有必要、也有責任,站在更高的層面和不同的角度,用實際行動示范,幫助孩子從“找理由”走向“開竅”。
楊靜平表示,希望親子溝通、家庭教育這個話題引發(fā)全社會思考。比如,短程家長課培訓、開設家長學校等,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公開課與個別咨詢服務。孩子們在心理痛苦時,也要善于求助,學會直接表達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