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抖腿是一種典型的身體語言,當它出現(xiàn)時,往往意味著抖腿者正處于緊張、無聊或者高度亢奮的狀態(tài)。比如,就有研究表明,在考試中,感到焦慮的低分考生會忍不住抖腿,然而胸有成竹的高分考生則沒有太頻繁地腿部動作。
要解釋為什么人們面對壓力時愛抖腿,就需要從生理學家懷特·坎農(Walter·b·Cannon)在1929年提出一個概念說起:當動物感知到壓力或生存威脅時,會在交感神經的作用下釋放腎上腺素,產生心跳加快,脈搏升高,更多血液流向四肢等生理反應,這種生理反應幫助動物在危險來臨時迅速做出應對措施,幫助他們更好地生存??厕r把這個概念取名為“戰(zhàn)斗-逃跑”反應(fight-flight response),或稱為“戰(zhàn)或逃”反應。因為這是一個身體比腦子先做出求生反應的“保命”機制,曾幫助過遠古時期的人類祖先逃避過天敵或爭奪過生存資源,所以在漫長的演化中被保留下來,偷偷以“吵架時心跳加速”“表白時臉紅”“緊張時想拉肚子”等多種形式繼續(xù)陪伴著我們。
“戰(zhàn)或逃”反應和抖腿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英國地鐵報的一篇健康咨詢中,心理咨詢師道恩·坦普爾頓(Dawn Templeton)和臨床心理學家凱瑟琳·哈克爾(Catherine Huckle)發(fā)表了她們的看法:在壓力和焦慮的狀態(tài)下,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積累,身體在“戰(zhàn)或逃”反應的作用下積攢能量,做好對抗壓力的準備。但是當我們不通過自衛(wèi)或逃跑來耗盡這些能量時,多余的能量就會留在我們體內,而抖腿則是釋放這些能量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抖腿像是一個大腦用來欺騙自己的假動作,既然屁股還需要老老實實地坐在椅子上,那就勉為其難地通過抖腿來發(fā)泄一下多余的精力吧。
感到無聊的時候也會抖腿。有研究表明,當思維開始神游時,身體也會跟著“開小差”,搞搞小動作。這或許是因為無聊會給人帶來焦躁和挫敗感,使壓力荷爾蒙積累,而抖腿、玩頭發(fā)及轉筆等肢體動作有助于壓力的釋放。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長期重復這些行為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這時如果強行糾正的話,反而會加重煩躁感。譬如一個人平時就有抖腿的習慣,在參加重要面試時刻意去提醒自己不要去抖腿,就可能會變得坐立難安,甚至搞糟整場面試。
除了焦躁狀態(tài)下會抖腿,在聽喜歡的音樂時,人們也會不自覺地跟著旋律的節(jié)奏抖腿。這是因為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感官刺激,會在人們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激活肢體動作。此外,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抖腿能幫助大腦更好的理解音樂。
雖然生理性的抖腿除了文化上的不禮貌以外基本無傷大雅,但病理性的抖腿與某些疾病相關,需要謹慎辨認,以便盡早治療。
臨床上最典型的腿部抖動的疾病是不寧腿綜合征,這是一種感覺運動障礙,簡單來說,就是患者會在安靜狀態(tài)下感覺雙下肢出現(xiàn)難以形容的感覺異常和不適,需不斷地抖一抖,或者敲打幾下,才能減輕痛苦。該疾病最大的特征就是會在夜間休息時會加重。
抖腿還是孤獨癥患者的一種常見自刺激行為(Self-stimulatory behavior)。孤獨癥患者經常會對外界的噪音或者燈光感到焦灼、不知所措,包括抖腿、搓手、咬手指等在內的自刺激行為可以幫助他們分散注意力,平復情緒,恢復對身體的控制感。與之類似,多動癥以及焦慮癥患者也經常出現(xiàn)抖腿行為,以應對焦慮,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