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隔夜菜會導致失明癱瘓
據(jù)網(wǎng)絡報道,3年前有名記者疑因吃隔夜剩菜引發(fā)急性腎功能衰竭,在ICU住了近1個月。此后又遭遇失明、下身癱瘓。無獨有偶,湖北荊州的一名漁民在吃了前一天剩下的魚蝦等食物后不久,便出現(xiàn)發(fā)熱、腹瀉,連路都走不動,小便也解不出來。
真相解讀:
食材經(jīng)烹飪完成后,來自食材本身和餐具、空氣中的細菌就會讓食物慢慢變“壞”,所以,做好的菜肴盡快吃是最有利的。但是,總有一些時候避免不了會有剩菜剩飯。那么,吃了隔夜菜一定會導致失明癱瘓嗎?
首先,網(wǎng)絡報道對于隔夜菜導致失明癱瘓的病例并沒有提供具體細節(jié),也未給出確切病因。從食品安全角度來講,這有可能是由細菌中的致病菌引起的事件。致病菌(如隱球菌)感染可能會引起腦膜炎,進而破壞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嚴重的可能會失明癱瘓。
實際上,食用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疾病,如2011年歐洲爆發(fā)的毒黃瓜事件、2019年美國毒牛肉餡事件分別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O157和沙門氏菌引起的。隔夜菜也有可能被致病菌污染,但是在按照正確方式保存情況下細菌繁殖不會特別多,產(chǎn)生的毒素也有限。因此,食用隔夜菜在正常情況相愛不會導致失明癱瘓,大家也不要被這種新聞報道嚇到。
如何正確處理隔夜菜,有效避免食物浪費?
首先,減少食物中細菌滋生的關鍵是將食物快速冷卻。剩菜剩飯不宜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天氣炎熱時不超過1小時,避免細菌迅速繁殖,未吃完的飯菜涼透后應及時放入冰箱保存。同時,儲存時要保持生熟分開,防止冰箱中的細菌交叉繁殖。儲存食物的冰箱溫度應在4℃以下,以抑制細菌增長。
對食物進行再次加熱時還應當注意方式。隔夜菜應徹底解熱,如至少加熱到74℃保持半小時,或85℃15分鐘保證熱透,才能使大部分細菌被殺死。對于隔夜湯等含水較多的食物,應當蓋上蓋子加熱直至煮沸。
本著節(jié)約食物的原則,隔夜飯菜怎么吃?
雖說做出來的菜肴要盡快吃,但也不是說所有的隔夜菜都不能食用。一般的隔夜飯菜在充分加熱后,細菌的危害也就微乎其微了。這樣做雖會有很多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損失,但本著“節(jié)約食物”的原則,盡量不能浪費。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適當?shù)奶幚砗唾A藏方式減緩食物變質(zhì),同時注意幾種隔夜后風險較高的食物。
雖然吃了隔夜菜不會嚴重到導致失明癱瘓的程度,但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要注意食物的正確處理和貯藏方法,避免長期食用隔夜菜。蔬菜米飯盡量現(xiàn)做現(xiàn)吃,這樣既安全又營養(yǎng)。
辟謠專家:許 東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
復核專家:韓宏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