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hinesehdxxxxvr,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高潮+国产,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首頁  >  文化歷史  >  史說軼聞
掌故和成語中的人文成都

作者:肖平 · 2014-01-01 來源:《人文成都》

  以成都為中心的“蜀”,既是一個特定的歷史地理概念,同時又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人文心理概念。從古至今,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皇帝嬪妃、英雄才子、詩人隱士穿梭于這片神奇的區(qū)域,“成都”或“蜀”這個特定的歷史地理名詞也因此被灌注了太多的人文內(nèi)涵。有人稱蜀是“像盆地一樣的茶杯”,一切外來的或本地的人都被它的舒適安逸所濡染;也有人說蜀這個地方人杰地靈,是才子佳人迭相涌現(xiàn)的地方,但盆地自身又限制了他們的發(fā)展,只有當這些人遺址夔門,走出盆地,他們的才氣和美色才會像日月一樣照亮整個中國的天宇。

  總之,一提起“蜀”這個名詞,我們就會想起歷史上的許多風云人物,想起他們?nèi)胧窕虺鍪竦恼麄€過程。無論在此過程中他們的心理感受是苦是甜,是悲是喜,是意氣風發(fā)還是頹廢沮喪,他們接受或離開蜀的原因都是因為對蜀抱有一種心理的預期,正所謂“為伊消得人憔悴”。本書寫作的初衷,就是從浩如煙海的史實中色勒歷史人物入蜀或出蜀的軌跡,研究他們當時復雜而微妙的心理,尋找一種共性,從而繪制出一幅成都的“人文地圖”。當時間的手指輕輕拂去戰(zhàn)火的硝煙和詩人的愁緒以后,關注不同人物的命運及其與蜀這塊地域或成都這座城市之間的有機的聯(lián)系,就成了本書所追求的宗旨。

  蜀犬吠日

  “蜀犬吠日”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唐代柳宗元的《河東先生集》,在一篇名為《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文章中,柳宗元寫道:“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彪m然才情絕佳的柳宗元沒有像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杜牧等詩人那樣,與蜀中的美女詩人薛濤眉目傳情、以詩唱合,但他對蜀中的地理和氣候還是有所耳聞。蜀中乃盆地,地勢低洼,天氣潮濕,常常多霧多陰多雨。當難得一見的太陽偶爾穿破云層,像個金色的圓盤掛在蜀地的上空時,那些深身潮濕、躲在草垛或屋檐下的四川土狗就開始大驚小怪了。狗想,咱們蜀地的天空歷來都是灰蒙蒙的,天宇就像一頂灰色的帳篷,時不時還淅淅瀝瀝地落下雨來,今天天空何以出現(xiàn)一個圓圓的金燦燦的東西?這到底是天空出了毛病,還是我們的眼睛出了毛?。?/p>

  蜀中的土狗們睜著茫然而驚異的雙眼仰望天空,神情中有五分緊張、三分驚異和兩分搞不懂,山梁上的狗先叫,然后是村落和低洼處的狗齊聲高吠,“汪汪”的犬吠聲在盆地中此起彼伏,連成一片,構成古代蜀地奇特的景觀。

  盡管狗的叫聲蔚為壯觀,但“蜀犬吠日”這個成語無疑是貶意的。它從自然界的這一事明出發(fā),譏諷了蜀地的自我封閉、少見多怪、目光短淺、不開化等陋習,是有點類似于“坐井觀天”和“吳牛喘月”?!皡桥4隆备S“蜀犬吠日”是具有相似意境的兩個成語,傳說江淮一帶氣候炎熱,夜晚臥在草邊、樹下的水牛抬頭望見月亮,就以為太陽出來了,腦子里感到熱辣辣的陽光輻射下來,怕熱的吳牛就本能地喘起氣來。大詩人李白《丁督護歌》云:“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樂不思蜀

  蜀后主劉禪歷來被描述成蜀地最大的花花公子和“二百五”,史籍和傳說中的他,往往都不理朝政,貪玩好耍,智力低下。“樂不思蜀”這名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劉禪亡了國后,還自得其樂的情形。

  公元263年,沒有了諸葛亮的蜀漢顯示出了衰敗的跡象。這年冬天,魏國的金戈鐵馬從北方漢中沿秦嶺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殺向蜀漢的腹心成都。劉禪在宮中聞聽這個消息,嚇得瑟瑟發(fā)抖,他一門心思只想著投降。當他聽說魏國的大將鄧艾已經(jīng)率軍把成都包圍得水泄不通時,就急忙把蜀漢的大印拱手送到魏國的軍營里,然后自己反綁雙手,背上還綁起一根木棍,乘上一輛牛車出城投降。

  魏國的士兵們看見堂堂的蜀漢皇帝反剪雙手,可憐兮兮地從城里出來投降,都笑得前仰后合。鄧艾急忙從一匹棗紅色的駿馬上跳下來,親自迎上前去給劉禪松綁,并且把劉禪背上的木棍取下來燒掉,表示魏軍已經(jīng)接受了劉禪降魏的誠意。

  劉禪降魏以后,魏國知道他不會興風作浪,便假惺惺地派人把劉禪全家接到洛陽,好衣好食款待,還封了個“安樂公”的頭銜給他。亡國之君劉禪對這一切似乎都逆來順受,而且感覺還不錯。其實這個可憐的劉禪有所不知,魏國為了安頓蜀國的民心,養(yǎng)著他就像養(yǎng)一條狗。

  有一天晚上,司馬昭特意設了豐盛的晚宴款待劉禪一行,席間又讓漂亮的歌女穿上蜀國的衣服表演蜀中歌舞,吹拉彈唱和翩翩舞姿都是蜀官中地道的節(jié)目。劉禪手下的人因受不了亡國之痛,都看得悲愴欲絕,放聲大哭,惟獨劉禪看得手舞足蹈,嬉笑自若,就跟在自己的宮殿中行樂似的。司馬昭在一旁看了,就一臉鄙夷地對在座的賈充說:“人之無情無義,怎會到達豬狗不如的地步?雖然有賢臣諸葛亮輔佐他,但他的帝運也不可能昌盛和長久,亡國真是活該!”過了幾天,司馬昭又用開玩笑的語氣問劉禪:劉禪呀,你現(xiàn)在還想念家鄉(xiāng)成都嗎?劉禪將脖子一昂:洛陽這么好玩,我還想念成都干嘛?這段故事就是“樂不思蜀”這句成語的來歷。

  后來,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偷偷給劉禪出主意說:“以后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我父皇的尸骨和陵墓還在成都,我天天都很想念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說完以后,你就趕緊把眼睛閉上,任他問東問西你都不要再開腔?!眲⒍U把這人的話牢記在心。果真不久,司馬昭又來找劉禪尋開心,開口問:“劉禪呀,你今天想沒想成都?”劉禪就依照那人的授意把話說了,說完也不忘緊閉雙目。司馬昭覺得奇怪,自言自語說:“這話我好像在哪兒聽過?!眲⒍U趕緊把眼睛睜開,辯解說:“就是啊,前幾天有人教過我,我猜他就是一肚子壞水?!币幌挘言趫龅娜硕级旱门醺勾笮?。

  “樂不思蜀”這句成語是蜀地的恥辱,就像“蜀犬吠日”一樣,都是貶低蜀地的詞語。當然這僅僅是一般人眼中的歷史觀,他們認為,歷史的法則就是把光輝留給諸葛亮,而把陰影留給蜀后主劉禪。其實歷史的真實面目可能與此相反:任勞任怨的諸葛亮死后,劉禪還統(tǒng)治了蜀國三十九年。這期間,他使用的都是賢臣,而且想辦法讓蜀國的人民安居樂業(yè),雖然他沒有成就什么偉業(yè),但也沒犯什么大錯,算得上一個好的國君。當魏國的金戈鐵馬驚天動地而來時,他清楚,以蜀國的武力相對抗,無疑是雞蛋往石頭上碰,因此他低下他高貴的頭顱,甘冒奇恥大辱和被后人唾罵的危險,保全了蜀國的城池和黎民百姓。

  劉禪深深地隱藏了他的內(nèi)心,總是把呆傻和絕情無義的丑陋嘴臉呈現(xiàn)給我們,而把忍辱負重和幽默善良的內(nèi)心深深掩埋起來。亡國之痛在他那里化為了裝瘋賣傻和黑色幽默,其實他的內(nèi)心正呈現(xiàn)一種血淋淋的慘痛。當我們聽見“此間樂,不思蜀”的話語從他嘴里說出,是否能夠意會到他的逢場作戲和深謀遠慮?

  “樂不思蜀”其實并非喻示亡國之君的滑稽丑陋,相反,它是一種曠古的政治喜劇,是由劉禪這個可愛的喜劇演員表演的一出意味深長的戲劇,他一直在尋找能夠理解這出戲的人,希望看到有人出來為他翻案和澄清。

  少不入川,老不入陜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經(jīng)寫過一篇散文,名字叫《入川小記》,記述他旅居成都時所感受到的安逸閑散。雖然“少不入川”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古訓,但是賈平凹好像心甘情愿地甘當蜀地的“俘虜”,愿意沉浸在錦江潺潺的流水和成都溫柔的生活環(huán)境中。

  文章中,他以樸實的筆墨,從小處細處著眼,把蜀中安逸、閑適的生活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賈平凹作為一個陜西漢子、一個外地游客能夠把如此鮮活的文字奉獻給成都,說明他已經(jīng)從心底熱愛上了這片土地,難怪“少不入川”的古訓會在賈平凹的故鄉(xiāng)長期流傳。是啊,成都有那么美的風物,有那么多滋味絕佳的小吃,有茶有戲,有飄逸美麗的女子,有濕潤而古老的街巷,一個少年人來到這么閑適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眼耳鼻舌身意皆有享受,再也沒有雄心壯志去走四方闖天下,去成就一番驚人的偉業(yè)了。

  “少不入川,老不入陜”。那么為什么老年人不適宜到陜西去生活呢?陜西從地理位置上講屬于西北高原的一部分,這里黃土遍布,風沙很大,老年人到了這里就像一棵老樹孤零零地佇立在黃土高坡上,沒有和風細雨的滋養(yǎng),只有高亢的秦腔和漫漫的黃沙與之相伴,既孤獨又蒼涼,的確算不上養(yǎng)老的好地方。

  近來又流行一句俗語,叫做“少不入川,老不入廣”。少不入川依然是中國人歷來的共識,而老不入廣又有何指?原來這話是說,廣東是個金錢世界,生活節(jié)奏又快,完全是年輕人意氣風發(fā)張揚個性的地方,老年人一不會掙錢,二不會很瀟灑地花錢,他們更適應在慢節(jié)奏的生活中享受晚年的樂趣,就像夕陽一樣,醇厚而安寧地照耀著、輝煌著。

  天府之國

  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歷來被稱作“天府之國”,這是一句由衷的贊語,也是蜀這塊地域的真實寫照。歷史上第一個把成都平原稱為天府的外省人,是出生在山東的、后來又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四川人的諸葛丞相,他在那篇流傳千古的《隆中對》里,對“天府”作過一番評述:“益州(四川)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劉邦)因之以成帝業(yè)?!?/p>

  這是來自山東的、喜歡搖著鵝毛扇縱論天下大勢的諸葛亮的看法。實際上,第一個把四川稱作“天府之國”的人是四川人,他就是因?qū)憽度A陽國志》而著名的蜀中歷史學家常璩。常璩是四川崇州市人,他在《華陽國志》這部史書中引述一部叫《故記》的古書說:“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對“天府”有過論述的文獻還有許多,但僅僅從諸葛亮和常璩的記錄中我們也能意會天府稱謂中的深意。你看四川這塊地方四周有高山環(huán)抱,極少受風沙和戰(zhàn)爭的侵擾,人們在四季如春的氣候中安居樂業(yè)。這里的樹木常年碧綠,天旱了可以引都江堰的水進行灌溉,遇上水災也有排洪設施可以消解。平原上有壯麗的城郭,城郭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城市的街道間往來貿(mào)易,豐富的物產(chǎn)為蜀地商貿(mào)的繁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nóng)人們在田野中悠閑地犁田播種,婦女們和孩子們在庭園里嬉戲,這像不像是一幅天堂的壯麗圖畫呢?

  余秋雨教授就曾借都江堰的水來比喻天府之國的美妙,他說:“如果說,長城占據(jù)了遼闊的空間,那么,都江堰卻實實在在地占據(jù)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都江堰至今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yǎng)。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永久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歷史的經(jīng)驗印證了余秋雨的話語,天府之國四川曾在唐代和抗戰(zhàn)時期,作為玄宗、僖宗避難的樂土和蔣介石政府的臨時國都,這一切都只有“天府之國”豐厚的物產(chǎn)和博大的心胸能夠提供。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這是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一句著名的詩句,這位生長在蜀地的詩人像帕瓦羅蒂吟唱歌劇一樣吟唱蜀道之難:“噫于口戲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風,不與秦塞通人煙……”這首古樂府和民歌相摻的作品,把蜀地同中原之間道路交通的困境作了詳盡描繪。蜀地從人類洪荒時代起,就被封閉在南方一隅的盆地中,保持著獨立的、桃花源似的生存境界。李白夸張地說,蜀地的人類歷史都有四萬八千年了,但由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所以蜀地的人和秦塞以外的人始終保持著老死不相往來的態(tài)勢。

  的確,在交通條件非常落后的情況下,要跨越蜀道是非常地艱難。歷史上成都與關中之間的驛路一共由劍閣道、金牛道、東川路和巴嶺路四條組成,條條道路皆險峻惡劣。先來看劍閣道,這是一條險象環(huán)生的道路,歷史上入蜀或出蜀的人像剪紙一樣在這條道上的崇山峻嶺之間彳 亍而行。第二條道路就是著名的“金牛道”,這條道路的特點是多棧道,因此唐代的詩人雍陶從此經(jīng)過,寫了一首名為《蜀道倦行因有所感》的詩,其中的兩名頗能說明金牛道之險峻:“亂峰碎石金牛路,過客應騎鐵馬行?!?/p>

  東川路和巴嶺路同樣是異常險峻,《太平廣記》就記載巴嶺路的交通狀況說:“危峰峻壑,猿徑鳥道。路眠野宿,杜絕人煙。鷙鳥成群,食啖行人?!奔词故墙裉煳覀冄貙毘设F路穿行,也能感受到李白《蜀道難》詩名的意境。

  道路一方面制約了蜀地和中原的交通,造成四川盆地偏安一隅的現(xiàn)狀,造成歷史上小朝廷在成都的客觀存在,造成劉備、張獻忠以蜀為根據(jù)地和大本營等客觀事實。但同時,蜀道之難又刺激了外界人對蜀中美景的向往,他們懷著強烈好奇的窺探之心,吃盡了蜀道上的艱難困苦,終于進入成都平原溫暖迷人的懷抱,這個過程既浪漫又刺激。當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出宮逃亡,在快要進入河西走廊時,是蜀中的肥美和關隘的險阻提示了他,于是他的車駕拐了個彎,向著成都一路進發(fā)。

  上蒼造就了一個溫柔寶貴的四川盆地,同時又設置了許多高山大河作路障,進入這個盆地和離開這個盆地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經(jīng)典的人文地圖,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段路途上,這的確是一條生命之路和激情之路。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

  研究歷史的人總結(jié)四川地區(qū)的政治、軍事、地理,得出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結(jié)論,像治國秘寶一樣奉獻給統(tǒng)治者作參考。其實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四川雖然偏處西南一隅,但其戰(zhàn)略位置卻得天獨厚,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巴蜀之地易守難攻,糧草充足,因此每當統(tǒng)一王朝瓦解之時,這里的起義和割據(jù)就聞風而動,紛紛豎立旗幟,宣布獨立自治或進入無政府狀態(tài);而當天下已定,硝煙散盡之時,這塊窩在山地里的盆地尚未被納入統(tǒng)一的版圖,需要統(tǒng)治者盡最后的努力來收復它。

  滿清政府入關以后,憑借著強大的武力把明朝政府趕下了歷史的舞臺,廣大中原的版圖已在它的統(tǒng)治之下,然而趁著明末戰(zhàn)亂而揭竿起義的農(nóng)民軍領袖張獻忠,卻率領著數(shù)十萬大軍躲入了四川。清朝政府打掃完中原戰(zhàn)場以后,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平定張獻忠義軍的事情上來。明末清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蜀中的戰(zhàn)亂尤為慘烈,不光有清軍和農(nóng)民起義軍之間的搏殺,同時還有滿人和漢人、地主武裝和農(nóng)民起義軍之間的殺擄,那的確是一個刀光劍影的時代。

  到了民國建立,蜀中又呈現(xiàn)出群雄逐鹿、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軍閥像地里冒出的蘑菇一樣,通過各自的手段迅速武裝起來,試圖稱王稱霸和割據(jù)一方?!拔瘑T長”蔣介石面對這種局面也深感頭痛,雖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也未把四川地域的軍閥袍哥們收拾干凈。隋文帝曾經(jīng)說過一句很有見地的話,他說:“巴蜀險阻,人好為亂?!币虼怂惴址馑牡谒膫€兒子楊秀到成都做蜀王,以此來加強他的統(tǒng)治。到了明朝,朱元璋同樣把他的兒子朱椿分封到成都來當蜀王。清朝政府對蜀地的控制依然很嚴格,曾經(jīng)營建“滿城”,派遣忠實的八旗子弟前來鎮(zhèn)守,以防地方作亂或形勢吃緊。這種傳統(tǒng)若追根溯源,其實是從秦朝就開始了。秦滅蜀國后,秦政府曾經(jīng)派遣宰相張儀到成都修建秦城,城里全部住的是秦國的士兵,他們害怕蜀國的殘余勢力興風作浪。

  “蜀”既有它陰柔美麗的一面,同時又有它血性剛勁的一面,這大概也是唯物辯證法矛盾的既對立又和諧統(tǒng)一的特征吧。

  寄食巴蜀

  這個典故讀者可能感覺陌生。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以后,他的兒子司馬衷即位當了皇上,號曰惠帝。當時秦、雍二州的氐羌不滿晉朝的統(tǒng)治,起兵反叛。當?shù)厝嗣褚驗閼?zhàn)事的滋擾大多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史書記載說當時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陽、扶風、始平、武都、陰平六郡有難民“數(shù)萬家”。這些難民拖家?guī)Э?、扶老攜幼涌進漢中盆地,以為在那里可以解決渴問題,結(jié)果到達之后發(fā)覺事與愿違,于是他們就上書朝廷,請求“寄食巴蜀”:人人都說成都平原富得流油,我們懇請皇上給我們機會,到天府之國去寄食幾年,等戰(zhàn)事平靜了,再回原籍去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晉惠帝召集群臣開會,大家認為數(shù)量眾多的難民涌入四川,勢必會引起蜀地動蕩,決定“朝議不許”。但為了安撫流民,晉惠帝還是派遣了一個名叫李絆的御史前去漢中慰勞。名為慰勞,實際就是監(jiān)視當?shù)仉y民的舉動,萬一有什么風吹草動就好及時向皇上稟報。這李絆是個見錢眼開的人,當?shù)亓髅駷榱诉_到他們“寄食巴蜀”的目的,就一家一戶地湊了一筆錢交給李絆。李絆接受了這筆賄賂,就向皇上上表說:“流民十萬余口,非漢中一郡所能賑贍。東下荊州,水湍汛險,又無舟船。蜀有倉儲,人復豐稔,宜令就食?!睍x惠帝看了上表,心想既然漢中養(yǎng)不活這十余萬人,那就只好讓他們南下進入蜀郡。于是大部分流民經(jīng)劍閣入蜀,散布在益州的廣漢、蜀、犍為等三郡境內(nèi)。

  以上就是六郡流民入蜀就食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沒有多少深意,但也充分反映出蜀地作為中國歷代皇城或人民避難之所的重要性。

分享到:
責任編輯: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