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隆裕太后以小皇帝溥儀的名義頒布退位詔書,立國近300年的滿清王朝就此覆滅。而在此過程中,除了末任陜甘總督升允外,鮮有王公大臣站出來力挽狂瀾,由此可見,升允真可謂清朝最后的忠臣。那么,升允為挽救清朝都做過哪些事情?他的努力為何最終付諸流水?
升允舊照
升允,多羅特氏,蒙古鑲黃旗人,光緒八年(1882年)考取舉人。從光緒二十六年(1900)開始,升允先后出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陜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tǒng)、閩浙總督、陜甘總督等要職,是深受清廷倚重的封疆大吏。作為滿蒙貴族中的極端保守派,升允不僅仇視革命黨,甚至對立憲派也多有指摘,堪稱食古不化、冥頑不靈。
升允雖然是頑固的保守派,但居官期間卻以清廉勤勉、剛直敢言著稱,在舉世昏昏、政治敗壞的官場,堪稱“異類”。比如,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期間,文武百官為表現(xiàn)忠心,都向太后獻上奇珍異寶。然而,升允非但沒有進獻禮物,反而給太后上了一封奏折,懇請她停止這項勞民傷財?shù)膽c典,并將節(jié)省下來的費用以賑濟災民,令慈禧太后大為光火。
升允是個極端保守派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攝政王載灃順應(yīng)立憲派的呼聲,下令在各省組建諮議局,以便為將來的召開國會、君主立憲打基礎(chǔ)。然而,敵視一切進步思潮的升允,卻公然違抗載灃的命令,多次阻撓陜西省諮議局的建立,引起闔省士紳的不滿,并聯(lián)名上書朝廷揭發(fā)他的惡行。載灃出于維護局勢的考慮,下令以“妨礙新政”的罪名,將升允革職。
升允雖然被革職,但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主張,認為各省諮議局勢必成為革命黨的盟友,對朝廷有百害而無一利,載灃雖然不同意升允的觀點,但對他的忠心卻是很欣賞。正因如此,等到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清廷便重新起用升允為署理陜甘總督,竭盡可能鎮(zhèn)壓革命黨在當?shù)氐幕顒?,力保西北要地不失?/p>
張鳳翙
然而,升允就職沒幾天,陜西新軍參謀兼二標一營管帶張鳳翙便率領(lǐng)部隊起義。由于事前計劃周密、行動迅速,所以新軍僅用了1天多時間便占領(lǐng)西安全城,張鳳翙隨即宣布陜西獨立,并自任軍政府都督。在戰(zhàn)亂中,署理巡撫錢能訓藏匿于百姓家中,西安將軍文瑞投井自殺,而升允則狼狽地逃往蘭州。張鳳翙擔心升允會起兵發(fā)難,遂派顧問雷恒炎前往勸降,結(jié)果被升允下令斬首。
升允處死雷恒炎后,果然打出“討逆”的旗號,親自率領(lǐng)數(shù)萬精銳甘軍東征,一路上勢如破竹,接連攻陷20多座城池,兵鋒直指西安。甘軍與新軍的惡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次年的元宵節(jié),此時,袁世凱已經(jīng)跟南京臨時政府達成秘密協(xié)定,準備脅迫清帝退位。
升允率軍進攻革命軍
不久,清帝退位的消息傳來,升允雖然萬分悲憤,但并沒有就此停止戰(zhàn)斗,而是一再催促將士們奮力攻城。然而,甘軍上下在得知清朝覆亡的消息后,大都不愿做“炮灰”,因此拒絕再與革命軍開戰(zhàn),升允頓時變?yōu)樯礁F水盡的孤臣。就在此時,關(guān)中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來到軍中,對升允曉以利害,勸說他退回甘肅,使百姓不再受刀兵之苦。
關(guān)中大儒牛兆濂
升允一向敬重牛兆濂的為人,因此在深思熟慮后,決定罷兵休戰(zhàn)。不過,升允向袁世凱提出兩項停戰(zhàn)條件,即任命他為陜西都督,并將廢帝溥儀與隆裕太后安頓于西安。袁世凱很清楚,升允這樣做無非是想在西北搞復辟,因此一口予以回絕,并命令北洋軍馳援革命軍。升允自知不敵,只好率殘眾退回甘肅,不久又交出軍隊,返回北京居住。
民國肇建后,升允并未放棄復辟清朝的夢想,此后十余年間,先是在內(nèi)蒙策動“勤王”運動,失敗后又流竄到日本、青島、旅順等地,為復辟清廷而四處活動。張勛復辟期間,升允積極參與其事,并作為后者的代表訪日,以爭取寺內(nèi)正毅內(nèi)閣的支持。然而,所有這些活動均以失敗告終,而升允也在一次次夢想破滅中走向人生的終點。
溥儒把岳父升允比作諸葛亮
1931年7月23日,升允帶著滿腹的遺憾病逝于天津租界,終年72歲,死后被溥儀追謚為“文忠”。升允死后,女婿、國畫大師溥儒在《神道碑》中,將岳父比作是諸葛亮、申包胥一般的忠臣。不得不說,溥儒的比喻言過其實,以升允所作所為來看,他根本當不起這樣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