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蓋問吳用道:“我們事在危急,卻是怎地解救?”吳學(xué)究道:“兄長不須商議,‘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晁蓋道:“卻才宋押司也教我們走為上計,卻是走那里去好?”吳用道:“我已尋思在肚里了。如今我們收拾五七擔(dān)挑了,一徑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今急遣一人,先與他弟兄說知?!标松w道:“三阮是個打漁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許多人?”
吳用道:“兄長,你好不精細!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興旺。官軍捕盜,不敢正眼兒看他。若是趕得緊,我們一發(fā)入了伙。”晁蓋道:“這一論極是上策, 只恐怕他們不肯收留我們。”吳用道: “我等有的是金銀,送獻些與他,便入伙了?!薄?dāng)時晁蓋道: “既然恁地商量定了, 事不宜遲。 吳先生,你便和劉唐帶了幾個莊客,挑擔(dān)先去阮家安頓了,卻來旱路上接我們。我和公孫先生兩個打并了便來?!?/span>
按照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托塔天王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后,濟州府尹派遣三都緝捕使臣何濤偵破此案。在何濤的弟弟何清的協(xié)助下,何濤抓獲白日鼠白勝,掌握了晁蓋等案犯的情況。此后,何濤來到鄆城縣,打算通過知縣時文彬?qū)㈥松w等人抓獲。
不料,何濤來到鄆城縣后首先遇上了宋江,并向宋江通報了案情。宋江大驚,借故離開何濤,飛馬來到了東溪村,將消息透露給晁蓋。宋江走后,晁蓋與吳用等人商議對策。吳用提出迅速離開東溪村,趕往石碣村,然后前往梁山入伙。晁蓋采納了這一建議,眾人紛紛離開東溪村,之后便有了美髯公朱仝私放晁蓋及官府出兵圍捕晁蓋之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事不宜遲”, 意為事情要抓緊時機快做,不宜拖延。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賈仲明所撰《蕭淑蘭》中的“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劫取生辰綱,是《水滸傳》中意義最為深遠的一次劫案,為梁山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不過,從整個經(jīng)過來看,這個計策可謂漏洞百出,體現(xiàn)出智多星吳用的無用之處,這樣導(dǎo)致了案件很快被何濤偵破,晁蓋等人不得不遠走梁山落草為寇。
眾所周知,吳用和宋江一樣都生活在鄆城縣。宋江是鄆城縣宋家莊人,工作的縣衙距離托塔天王晁蓋居住的東溪村不過半個時辰的路程。盡管書中沒有具體說明吳用的住址,卻指出他與晁蓋在同一個鄉(xiāng),可見吳用的住處距離東溪村也不遠。既然是同鄉(xiāng),兩家的距離也不遠,宋江和吳用的關(guān)系又如何呢?答案非常出人意料。
按照書中的描述,宋江飛馬趕到東溪村向晁蓋示警后,立即返回縣城。這時,吳用說了這樣一句話:“若非此人來報,都打在網(wǎng)里。這大恩人姓甚名誰?”晁蓋回答:“他便是本縣押司呼保義宋江的便是。”吳用又說:“只聞宋押司大名,小生卻不曾得會。雖是住居咫尺, 無緣難得見面。”這番對話證明,盡管同在鄆城縣,但宋江與吳用原本并不認識。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在上梁山之前,吳用在江湖上既無名氣也無地位,因此也就沒有機會結(jié)識宋江這樣的大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