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時候,將曹操定為“可愛的奸雄”和“大英雄”,可是我們翻看以曹魏為正統(tǒng)的史料,卻發(fā)現(xiàn)曹操一點都不可愛,反而十分可怕,其可怕程度甚至超過了董卓。
我們甚至可以說:千里無雞鳴白骨露于野,漢末人煙如此稀少,其中也有曹操很大的“功勞”。只是不知道曾經屠城十次的曹操,想起他寫的這句詩,會不會感到慚愧?被曹操屠滅的十城百姓,在得知曹操已經成了可愛的奸雄和大英雄之后,會有何感想?
曹操的名篇《蒿里行》,是在漢獻帝初平元年關東聯(lián)軍討董不歡而散之后寫的,這首詩最后一句是“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p>
很多人都對曹操這首詩大加贊揚:詩言志,曹操是大漢忠臣,充滿了悲憫情懷!
但是史料總是喜歡出來打一些浪漫文人的臉,曹操寫完這首詩三年之后,就對那百分之一的幸存者揮起了屠刀:“初平四年,曹操擊謙,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shù)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逗鬂h書·卷七十三》”
大漢行奮武將軍曹操攻擊徐州牧、安東將軍、溧陽侯陶謙,名義上是“替父報仇”,實際上是看中了徐州這塊大肥肉,沒有攻下徐州,曹操屠殺了數(shù)十萬百姓泄憤——這些百姓可跟曹嵩之死沒有一個大錢的關系。
陶謙病死,曹操也沒有放過徐州,最后還是趁劉備呂布二虎相爭,自己做了一舉兩得的卞莊。
曹操大肆屠城,大漢天子劉協(xié)不但沒有對他進行處罰(不敢,也不能),反而不斷封官加祿:興平二年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建安元年二月,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zhèn)東將軍,封費亭侯, 冬十月,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
屠殺四十萬百姓的曹操火箭式升官,這就叫“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抽出來的屠刀是很難收回去的,曹操屠城上癮,曹營諸將在曹操親自帶領或指令下,對大漢百姓展開了無情殺戮:建安三年冬十月,征呂布屠彭城;建安九年,擊敗袁尚后屠雍城;建安十二年北征,屠柳城;建安十九年,令夏侯淵屠興國、枹罕;建安二十年西征,屠河池;建安二十四年,令曹仁屠宛城。
曹操半生屠城十座,殺得雞犬不留,曹軍所過之處,那才叫千里無雞鳴:不但遍野白骨,而且連河水都不能喝了——里面泡著太多無辜者的遺體。
現(xiàn)在回過頭來再看看易中天先生是怎么贊揚曹操的:“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曹操能夠如此地本色,說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大漢將軍、丞相、公爵、王爺,不管曹操身居何職,他對大漢百姓的殺戮都沒有停止,但就是這樣一個雙手沾滿百姓鮮血的屠夫,卻成了易中天口中的大英雄,如果被曹操屠殺的十城百姓九泉之下有知,會如何對美化曹操的人進行怎樣的報復?
當然,九泉之人是沒有能力報復的,就像當年他們面對曹操的屠刀,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一樣。歷朝歷代都只尊敬強者,殺人者總是比被殺者得到更多的尊敬與贊揚。
其實我們把三國梟雄發(fā)在一起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曹操堪稱殘暴第一人:無論是董卓還是馬超,跟曹操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幾乎所有的正史都對曹操屠城只是一筆帶過,卻對董卓的暴行大加撻伐:“開文陵,靈帝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亂公主,妻略宮人,群僚內外莫能自固。《后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當然是不值得尊敬的,而他之所以被唾棄兩千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動了皇家專享之物和皇帝陵寢,而且還侵害了達官貴人富商大賈的利益:“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strong>
董卓當然不是好人,馬超也不是好人,因為馬超除了坑爹之外,也喜歡殺戮婦孺和屠城,馬超不但喜歡屠城,而且還喜歡燒城毀滅證據(jù)。很多人都很喜歡馬超,所以這里就不一一展示他所做的壞事了。
很多人喜歡馬超情有可原,因為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把逆子馬超塑造成了替父報仇的孝子,很多人對三國人物的了解都是來源于演義小說而不是正史——筆者知道,有人會辯駁:“正史也未必可信!”
“演義小說比正史可信”,跟持有這樣觀點的人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不提也罷。咱們要說的是在演義和正史中都是反面人物的曹操,為什么會得到那么多專家學者的推崇?
想來想去,筆者只找到了一個答案:雖然很多帝王將相文人士大夫嘴里都叫喊著“民貴君輕”,但在他們骨子里,還真沒把小民的生死當一回事兒,當然也就不屑因為小民被屠殺而指責操刀者——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
曹操半生屠城十座,殺人數(shù)以百萬計,可不就是某些人心目中的大英雄?當曹操的鋼刀掠過他們頸項的時候,這些人可能還要大喊一聲:好快的刀!
當曹操對酒當歌慨嘆人生幾何的時候,很多大漢百姓早就沒了人生——他們都成了堆砌曹操宏圖霸業(yè)的累累白骨。
所以殺得大漢千里無雞鳴白骨露于野的曹操,在想起自己這句詩的時候,是不會感到慚愧的,因為他知道,后世一定會有人很多人替他辯白,而且有可能把他塑造成可愛的奸雄甚至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