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朋友說話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來嘲諷或陶侃女性。這是一則諺語,出自于《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完整的表達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世人敬仰的孔圣人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這句話是否是孔子大男子主義的體現(xiàn)?其中有沒有歧視和看扁女人的意味?圍繞上述問題,后人口舌費盡,一幕幕沒有硝煙的話語之爭曾激烈上演或正在上演。
有人認為,孔子這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把“女子”跟“小人”相提并論,貶低女人,這是任誰也無法抹殺的事實。
同時,還對孔子為什么對女人有偏見進行了推測和論證。
武漢大學教授陳文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以孔子的婚戀情況為切入點探尋可能性的答案。
其一是孔子因相貌不佳,加上家境貧寒,戀愛時可能遭受過挫折。
其二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滿,曾休掉妻子,即現(xiàn)代所謂的“離婚”。
據(jù)《禮記》記載:“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喪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這里是門人問子思:“從前你的父親為被休出的母親穿孝服守喪禮嗎?”
宋代大儒朱熹對此有注解:“伯魚之母出而死。”伯魚是孔子的兒子,這段史料證明孔子確實離過婚。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立和諧美滿的家庭是齊家的重要內(nèi)容。
孔子生前政績黯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家沒有齊好,“壞在女人手里”的緣故。正因為孔子在婚戀過程中屢次被女人傷害,才發(fā)自肺腑地感嘆“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
然而,還有一些人不同意以上觀點。他們認為,憑借“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一句話,就臆斷孔子對女人有偏見,未免過于草率和武斷,難逃望文生義之嫌。
對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說文》是這樣解釋“養(yǎng)”字的:“上聲,音庠,育也,長也,又取,又姓。”“供養(yǎng)也,從食羊聲”,可見,“難養(yǎng)”可引申為“難于共處”之意。
因為對她們太親近,就會無禮;太疏遠,就會怨恨??鬃映淦淞恐皇钦f明一個實情而已。
孔子未必歧視女人,這樣的實例在孔子一生中可謂無數(shù)??鬃拥娜寮覍W說主張“泛愛眾而親仁”,“仁者愛人”。
這里的人,自然包括男人和女人,可見女人同樣是被愛的對象之一。
又如,孔子堅決反對將婦女作為殉葬品和祭祀品,并對做出此種不良行為的人進行過“無后乎”的咒罵,這就意味著孔子是重視婦女權(quán)利的。
不論孔子對女人有沒有偏見,如果有,原因又何在,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在現(xiàn)代社會,男女平等,男女各占半邊天,才是主流的價值觀,才是現(xiàn)代人應該崇尚和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