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古裝電視劇逐漸火熱了起來,尤其是清朝的宮斗劇,幾乎每播出一個,就會火一個。在清炒的古裝劇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都是在北京紫禁城發(fā)生的,以至于現(xiàn)在一起提起紫禁城,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清朝。久而久之,人們就會有一種錯覺——紫禁城是清朝建造的。
其實才不是呢,紫禁城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大帝朱棣建造的,仿的是南京紫禁城。建這座皇城的目的很簡單,明朝本來定都南京,但朱棣想遷都北京,既然如此,肯定得在北京建造配得上皇室身份的家。
中國人從古至今,家國觀念都很重。家的原意就是指房屋、住所,漢字的“家”是個象形字,上面是屋頂,下面是豬。意為頭上有遮擋風雨的屋頂,再養(yǎng)上一些滿足生活所需的家畜,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家。
當然了,皇帝不需要豢養(yǎng)家畜就能過活,但房子還是需要的。為子孫后代計,普通人家蓋房子都是竭盡所能,有多好蓋多好,期望能多住 幾代,皇家更不在話下。畢竟若論人數(shù),沒有哪個家族能有皇家多。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皇子公主,再加上數(shù)量龐大的宮女、太監(jiān)、侍衛(wèi)等服務團隊,地方小了哪住得下?至于說規(guī)格,那必須是當朝第一,否則如何彰顯天下至尊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朱棣本來是燕王,封地就在北京一帶,對這里很有感情,經(jīng)過多年的經(jīng)營,北京已成為漢蒙各族貿(mào)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
而且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慮,立都于北京有很多好處,向南可統(tǒng)領中原,有利于維護全國統(tǒng)一,向北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qū),并且震懾北方游牧民族。
歷朝歷代,對中原王朝造成嚴重威脅的外敵都在北方。例如漢朝時的匈奴,宋朝時的遼、金、蒙古等。
朱棣遷都北京,展現(xiàn)的是一種“天子守國門”的無畏氣概,可就近監(jiān)視游牧民族的動向,在其有異動時立刻作出反應。終明一朝,游牧民族都不是最大的禍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朱棣做對了。
雖然因為離山海關太近,北京最后被關外的滿清占領。但如果不是明朝先出了問題,又有吳三桂等無恥的帶路黨,區(qū)區(qū)幾十萬滿清人,如何取代得了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明?只能說氣數(shù)已盡,和都城定在哪里沒有關系。
說回紫禁城。朱棣認識到遷都北方的重要性,才登基就籌謀此事。永樂元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同時開始遷各地百姓充實京城,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
永樂四年,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城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城。據(jù)說征調(diào)了工匠、民夫上百萬人,還派遣大量官員奔赴全國各地開采名貴的木材、石料及其它物料,然后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進行了11年。
有位叫蒯祥的建筑匠師,世襲工匠之職,設計水準一流,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建筑完全符合朱棣的預期,稱他為“蒯魯班”。據(jù)后世考證,他在建筑學上的創(chuàng)造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是大宗師級的人物。
在蒯祥及眾多建筑師、工匠的努力下,14年后,北京皇城建成了。朱棣龍心大悅,下詔遷都、搬家。
新建的北京皇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8000多個房間,兼具實用性及美觀性。
整個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朝廷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那么紫禁城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這是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將天上的星宿與人間帝王的居所相對應,突出皇權的合法性和神性。
《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天上的帝王居紫微宮,人間帝王的皇宮便被稱為紫微、紫垣、紫宮等,反正與“紫”有關,紫色也成了非同一般的富貴色。而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因而稱為“紫禁”。
明朝初期,皇宮及外城統(tǒng)稱為皇城,大約到了明朝中晚期,內(nèi)外才分開稱呼,皇宮稱為紫禁城,外城稱為皇城。
總之,朱棣傾盡財力營建紫禁城很正常,誰不想自己的家又大又漂亮?何況皇帝的家代表著明朝的門面,關系著國之威儀,更得好好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