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的丞相,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的代表人物。他卓越的思想和智謀對蜀漢乃至中華民族都產(chǎn)生的巨大的影響。他對蜀漢來說,就如定海神針一般,劉備去世后,蜀漢就已經(jīng)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是諸葛亮力挽狂瀾,才使蜀漢不至于分崩離析。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諸葛亮死后,蜀漢竟然還堅持了29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風雨飄搖的蜀漢
劉備集團最風光、最有潛力的時候其實是在漢中大勝之后。這個時候的劉備占據(jù)荊州、擁有益州,又剛剛奪下漢中,實力達到了巔峰??梢哉f,以此時的目光來看,按照這種勢頭下去,劉備還真有可能和曹操一爭天下!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劉備集團的輝煌還沒過多久,形勢就急轉直下了。
關羽出兵襄樊,結果老巢被東吳給襲擊了,荊州丟失,關羽也被俘身亡,劉備的荊州兵團損失殆盡。此戰(zhàn)對劉備集團的影響極大,原本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劉備實力積蓄足夠之后,可以從漢中和荊州兩路出發(fā)北伐曹魏,這樣曹魏就兩線作戰(zhàn),不能抵擋了。
然而隨著荊州的易主,劉備北伐曹魏就只能從漢中出發(fā),曹軍只要屯大軍擋住要道,劉備很難北伐成功。也正因如此,劉備在登基稱帝后,一定要起兵伐吳,想要將荊州給奪回來,因為只有荊州漢中同時在手,他才能有爭奪天下的希望。
不過遺憾的是,劉備最終還是失敗了。夷陵大敗后,蜀漢精銳盡喪,國力遭到嚴重打擊,南中也趁機叛亂!此時的諸葛亮,完全是接了一個爛攤子,外部曹魏東吳虎視眈眈,內(nèi)部諸郡又出現(xiàn)叛亂,而蜀軍損失慘重,完全拉不出一支可戰(zhàn)之軍。
可就在這么危機的情況下,諸葛亮成功的修復了和東吳的關系,并平定了南中諸郡,還為蜀漢重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甚至在北伐中給曹魏帶來了巨大的麻煩??梢哉f,蜀漢能多存續(xù)這么多年,完全得感謝諸葛亮!如果沒有諸葛亮那么蜀漢早就該亡了。
那么在諸葛亮去世后,為何蜀漢還能繼續(xù)堅持29年呢?今天我們主要從蜀漢集團的內(nèi)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來分析一下。
內(nèi)部原因
其實這一切還是得感謝諸葛亮,即便諸葛亮去世了,但是他的執(zhí)政理念依舊在蜀漢存續(xù)了許久。在他去世前,劉禪曾派人詢問,在他去世后哪些人可以執(zhí)掌蜀漢大權,帶領蜀漢走出困境。諸葛亮推薦了蔣婉和費祎等人,劉禪聽從了諸葛亮的意見,在諸葛亮去世后以蔣婉主持大局,蔣婉去世后,又讓費祎接替他的位置,在他們二人的努力下,蜀漢國力逾加強大。費祎為相之后,更是主張休養(yǎng)生息,盡量不動兵戈,使得蜀漢國力進一步提升。
外部原因
一、曹魏內(nèi)部動亂
諸葛亮死后,對于前線曹軍來說,是一件極好之事,終于不用擔心來自諸葛亮的攻擊了,而曹睿的壓力頓減,也開始了享受生活??上Ш镁安婚L,曹睿英年早逝,只能無奈托孤。曹睿死后,托孤大臣曹爽和司馬懿為了奪取權力明爭暗斗,剛開始曹爽占據(jù)優(yōu)勢,成功擊敗司馬懿,逼得司馬懿賦閑在家,可是司馬懿并不甘于失敗,只是一直在隱忍著。
終于,當曹爽出城打獵時,司馬懿使出致命一擊,成功擊敗了曹爽,將曹魏大權給奪了過來。不過曹魏內(nèi)部一直不太平,很多人對司馬家篡奪權力一事十分不滿,一直明爭暗斗,甚至在曹魏東邊,有人直接起兵反抗司馬家。司馬家為了徹底掌握大權,解決掉這些反對者,不得不減少對蜀漢的進攻,將大部分精力用在魏國內(nèi)部。曹魏內(nèi)部的動亂,無暇西顧,使得蜀漢獲得了極為難得的和平發(fā)展機會。
二、東吳對曹魏的牽制
其實但凡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三國之中,蜀漢國力最為弱小,魏國真正最強的競爭對手是東吳。而為了對付東吳,魏國也將大量精銳部隊部署在東吳邊境,這樣的軍事部署,自然是給蜀漢減輕了不少壓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的國力增長迅速,最終還是超過了吳蜀兩國之和,滅蜀之戰(zhàn)也隨即到來了。
總結
諸葛亮對于蜀漢,完全是定海神針一般的人物,沒有諸葛亮,蜀漢早就滅亡。而在諸葛亮死后,蜀漢之所以還能維持29年,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諸葛亮挑選的繼承者十分優(yōu)秀,把蜀漢打理得井井有條。另外,魏國內(nèi)部不穩(wěn),司馬家爭權奪利和東吳對魏軍的牽制,也是蜀漢能夠堅持這么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