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是,宋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宋朝經(jīng)濟過度發(fā)達。由于宋朝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因此才引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南下抄掠,也因此宋朝最終才滅亡了。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相關(guān)的史料記載,金國的皇帝完顏亮因為看到了柳永寫的《望海潮》里面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一句,非常羨慕,于是率領大軍南下侵略宋朝,想要把宋朝給吞并,獲得宋朝的大好河山。
那么,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辨別一下,金國皇帝完顏亮南下侵略宋朝,是不是因為看到了柳永的詞,羨慕南宋的“物華天寶”。
因為這件事只是記載在野史里面,因此,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無法判斷這句話的真實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完顏亮南下,不僅僅是看到了這句詞,或者說,就算是看到了這句詞,這也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事實上,完顏亮之所以南下,是由于他通過政變,殺掉原先的皇帝,自己當了皇帝以后,猜忌別人,因此進行了殘忍的宮廷廝殺,造成了整個朝廷的白色恐怖。再加上完顏亮本人荒淫亂政,不滿他的朝臣越來越多,讓他感覺危險隨時隨地就在身邊。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一方面他想轉(zhuǎn)移國內(nèi)矛盾,另一方面或許也想開辟一個新的生活天地。只有開辟了新的生活天地,他才能解除威脅。
最終,完顏亮遭遇了南宋虞允文的有力阻擊,他不但沒能解決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大,最終被部下給殺害。
不過,假設完顏亮最終獲得了成功,把南宋給滅了,他會不會搬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地方來生活呢?
應該說,這種可能性是不大的。我們就以遼國的耶律德光為例子來說明。當年耶律德光趁五代亂世,南下中原,把后晉給滅了。但是他并沒有坐鎮(zhèn)南方,而是很快就遷移到北方去了。在遷移回去的路上,因為內(nèi)亂被害,所以后漢得以復國。再說忽必烈,他滅掉了南宋以后,也沒有生活在中原地區(qū)和南方,而是北遷到北方生活。
事實上,雖然北方少數(shù)民族一直在抄掠南方,但是他們不到萬不得已,其實是不會打的。為什么?因為打仗是要死人的。歷史上,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常常在南方稻熟時節(jié)或者麥熟使節(jié),南下抄掠,搶割麥子和稻子。而他們也常常會遭到南方邊關(guān)軍隊的沉重打擊。也就是說,為了偷一點水稻活下來,很可能早上還歡蹦亂跳的,下午就變成了尸體。有時候被同伴抬回去,有時候就棄尸荒野了。
但是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又不能不采用這個辦法去抄掠。因為他們沒有能種莊稼的地方。沒有這樣的地方,種不出莊稼了,也就只剩下抄掠這一步了。
但如果北方少數(shù)民族有了這樣的地方,或者說有了有保障的糧食來源的話,他們就很少冒著生命危險南下抄掠了。
拿遼國來說。遼國當時一直大舉進攻,一直打到澶州。他們?yōu)槭裁匆@樣打,就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宋朝試圖把燕云十六州收回去。這個燕云十六州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他們生產(chǎn)莊稼的地方。一旦被奪了回去,他們就沒糧食吃了。所以他們要大舉進攻。不過,后來當他們和宋朝簽訂了“澶淵之盟”,確保了燕云十六州不丟失,并且宋朝還每年給予他們一定的錢糧以后,他們就不會再打了。實際上此后,遼宋基本上沒有再打過仗,直到遼國被金國滅掉。
拿西夏來說。一開始西夏也和宋朝打個不停。但最終宋朝答應開放邊境,開設榷場以后,西夏可以和宋朝做生意,買宋朝的糧食的時候,他們也不打了。
金國一開始虎視眈眈,打下了宋朝的一大片地盤,整個中原地區(qū)都落入了金國的手里。但是此后金國就沒有繼續(xù)打了,并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沒有“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也是讓南宋在南邊扎下了根。這是怎么回事呢?顯然就是金國已經(jīng)獲得了中原地區(qū)一大片好河山,他們有地方種莊稼了,日子也過得比較舒心了,因此就不想再繼續(xù)打下去了。
從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因為宋朝富有,才打宋朝的。宋朝剛剛建國之初,他們就已經(jīng)開始打了,而那時候宋朝還一窮二白。后來南宋最富有的時候,他們甚至也沒打。他們之所以打,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有穩(wěn)定的生活。他們之所以不打,是因為生活安定,不想再去送死了。
宋朝最終之所以失敗,其實是遇到了蒙古崛起。蒙古崛起,四處征伐土地,把全世界的土地變成他們的牧場,成了他們的一種信念。也就是說,對于大多數(shù)蒙古人來說,打下南宋,其實是為了開發(fā)更多的牧場而已,并非因為南宋富裕。只不過忽必烈這個人有漢化意識,因此才沒有把良田變牧場。但這已經(jīng)是打下南宋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