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是古代東北亞的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大國。位于我國的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是一個由扶余人和濊貊人構成的國家。從公元前37年建國,到公元668年滅亡,前后延續(xù)了700多年。在4-6世紀曾經(jīng)盛極一時,和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兩國,并稱“三國”。隋代,隋煬帝曾三次舉傾國之兵征討高句麗,搞得“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百姓因為戰(zhàn)事,苦不堪言,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結果是高句麗還在,而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到了唐代,高句麗進攻南方的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御駕親征,給高句麗重大打擊,但由于糧草不濟,唐軍被迫撤退。野史傳聞,唐太宗在征討高句麗戰(zhàn)役中中箭受傷。唐軍回師后不久,唐太宗即駕崩。
上圖_ 唐征高句麗百濟之戰(zhàn)
唐高宗即位后,繼續(xù)對高句麗用兵,攻滅了百濟,打跑了日本援軍??傉略辏?68年),“二月戊午,遼東道破薛賀水五萬人,陣斬首五千余級,獲牲口三萬余人,器械牛馬不可勝計,”九月,唐軍長驅(qū)直入,攻克平壤,生擒高句麗王高藏,東北亞強國高句麗才宣告滅亡。
高句麗,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大國,人口百萬以上,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么在大廈傾倒,山河破碎之后,他的百萬國民都何去何從了呢?
上圖_ 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遷入唐朝內(nèi)地
唐太宗征伐高句麗后,就擄掠了大量的高句麗人去中原?!短茣肪砭攀濉陡呔潲悺份d:“凡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內(nèi)地,前后七萬余人。”《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未經(jīng)旬月,即拔遼東,前后虜獲,數(shù)十萬計,分配諸州,無處不滿?!?/p>
到了唐高宗攻滅高句麗后,為了防止高句麗人復國,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工作,將東北和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人遷往內(nèi)地。《舊唐書-高宗本紀》說:“總章二年,五月庚子,移高句麗戶二萬八千二百,車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頭,馬二千九百匹,駝六十頭,將入內(nèi)地,萊,莒二州般次發(fā)譴,量配于江?!薄缎绿茣?高句麗傳》記載,“總章二年,徙高句麗民三萬于江淮?!薄度龂酚?新羅本紀第六》:“于是英公以王寶藏,王子福男、德男、大臣等十余萬口回唐。”
在不同史料中,時間人口略有出入,但是可以看出個八九不離十,唐高宗在滅亡高句麗之后,把高句麗人2-3萬戶,十多萬人,拉到了內(nèi)地。
上圖_ 吉林集安高句麗族三室墓壁畫甲騎具裝戰(zhàn)斗圖像
在遷移到內(nèi)地的高句麗人中間,對于那些高句麗的原先的王公貴族,唐朝本著優(yōu)待俘虜,統(tǒng)一戰(zhàn)線,安定人心的想法,給了他們很好的待遇。投降唐朝的高句麗末代王高藏“思平太常伯”,權臣泉男產(chǎn)授司宰少卿,起義投誠的泉男生“授使持節(jié)、遼東大都督、上柱國、玄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只有誓死不降,抵抗到底的泉男建等人,才被流放。
至于一般的平民俘虜,就沒有那么好運了,多半被帶回作奴作婢,唐太宗征高麗時,“攻陷遼東城,其中抗拒王師,應沒為奴婢一萬四千人,并先譴集幽州,將分賞諸將士?!备咦跍绺呔潲惡?,應也采取相應原則,授予將士功臣為奴者。運氣好一些的,還是自由民身份,但是卻也得背井離鄉(xiāng),開荒種田了。
自然還有在亡國之后,為求生計,謀出路,主動來到中原的,其數(shù)量也較為可觀。
上圖_ 靺鞨族與渤海國圖
到了鳳儀二年(677年),唐朝廷把高藏放回高句麗故地,“授藏遼東都督,封朝鮮郡王,以安余民?!闭l知道,高藏和靺鞨勾結,想要復國,結果“事覺,召還,配流邛州”,于是,唐朝又將一部分追隨他的高句麗人,“譴散河南、隴右諸州”。
在長安洛陽,上世紀以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許多高句麗遺民的墓葬,高慈、高性文父子墓、李他仁墓、李隱之墓等。查看墓志銘,第一代的高句麗遺民,還懷著故國遺恨,思念家國之情。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對故國感情逐漸減輕,他們的后人,就融入了中華民族中了。
為大唐鎮(zhèn)守西域的著名將領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之后。他父親高舍雞就在高句麗滅亡之后,徙家來到中原,坐上了武官,高仙芝自幼在軍營長大,弓馬嫻熟,熟悉兵法,之后成長為一方都護。
上圖_ 高句麗時期的石雕
融入新羅
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和高句麗政權長期對抗,高句麗人或有叛逃歸附新羅,或有被新羅俘虜掠奪入籍的。
到了新羅和唐朝聯(lián)合滅亡高句麗后,新羅獲取了原屬高句麗的大片土地,《三國史記》載:新羅占郡縣160多個,這些郡縣的居民,自然也變成新羅人了。新羅武王隨同唐軍攻滅高句麗時,“所俘高句麗人七千”。
高句麗行將滅亡,土崩瓦解時候,拉家?guī)Э?,帶著屬民,投降新羅的,也不在少數(shù)。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麗人泉淵凈土“以城二十、戶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來投?!笨傉露辏ü?69年)春,高藏的庶子高安勝,“率四千余戶投新羅?!?/p>
鳳儀二年(677年),高藏回到高句麗,企圖復國被鎮(zhèn)壓后,也有不少高句麗人南逃新羅,“貧者留安東城傍舊城,往往沒于新羅。”
上圖_ 高麗王朝
唐開元年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朝將浿江(今朝鮮大同江)以南的五個州的土地,賞賜給新羅,這些地方的高句麗人,約三萬多戶,也就成了新羅人。
新羅國在9世紀后衰落,國家分裂,朝鮮半島進入了后三國時代,最后王氏高麗(打著高句麗旗號,其實和高句麗關系不大)重新統(tǒng)一了半島。到了元末明初,新羅司空李翰的后代李成桂建立了李氏朝鮮,李氏朝鮮即為現(xiàn)代朝鮮韓國國家的前身。不少韓國人說高句麗是古代韓國人的國家,其實不然,現(xiàn)在的韓國絕大多數(shù)為新羅人之后,但是現(xiàn)在韓國人也確實具有一點古代高句麗人的血統(tǒng)。
上圖_ 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
進入渤海國
公元698年,靺鞨人大祚榮在東北建立渤海國,其時,距離高句麗亡國不過三十年,渤海國的很多地方是高句麗故地,唐朝遷走了一大部分高句麗人,但是還要相當多的留了下來。渤海國成立后,其地的高句麗人也便成為了渤海國人?!杜f唐書-渤海靺鞨傳》記載,“高麗余燼稍稍歸之”。
投奔突厥
突厥在唐初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余萬,北狄之盛未有也?!备呔潲悳缤鰰r,突厥汗國也經(jīng)過大唐的打擊,突厥瓦解,但是突厥各部仍然活躍在北方草原,后來還整出了后突厥汗國。高麗遺民多有投奔其中者?!杜f唐書-高麗傳》載,“自是高麗舊戶載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者。”《舊唐書-突厥傳》里面記載,開元年間,受到突厥部重用的高句麗流亡貴族有高文簡,高拱毅等人。
上圖_ 白江口之戰(zhàn),亦稱白村江之戰(zhàn),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lián)軍與倭國、百濟聯(lián)軍于白江口發(fā)生的水戰(zhàn)
東渡日本
高句麗很早就和日本有交往,日本早期移民中的“渡來人”中大多來自朝鮮半島,其中來自高句麗者,亦非少數(shù)?!度毡緯o》記載高句麗有僧人惠便、慧慈、僧隆、云聰、曇征、法定等人來日本弘法,和尚來傳法者尚如此。去謀生的俗人就更多了。日本的民俗文化、稻作技術、陶器制作,都有受到高句麗的影響。
唐進攻高句麗時,高句麗曾經(jīng)叫來日本的救兵,結果日本人在白村江口被唐軍大敗,從此退出朝鮮半島。但就此看出,高句麗末年,高句麗與日本關系已經(jīng)十分緊密,在國家破亡之時,逃往日本的高句麗人自然也不少?!度毡緯洝酚涊d:“高麗人一七九九名遷于武藏國”,又云“高麗、百濟二百志卒。。。給復終生?!惫?84年,投靠新羅的高句麗人發(fā)生叛亂,新羅朝廷派兵鎮(zhèn)壓,不少高句麗遺民又從新羅逃亡日本,686年,日本在常陸國專門劃地安置這些難民。
綜上,高句麗在亡國之后,其民流亡四方,融入了周邊的民族,現(xiàn)在的漢族、朝鮮族、滿族乃至于中亞西域的民族,海上的日本民族中,都可能混雜著當年高句麗人的血統(tǒng)。故而簡單地將一個古代政權,說成是現(xiàn)代單一某國的前身,是不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