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之一,前后共60年,因不想打破乾隆在位61年的記錄,在位60年的時候,退位做起了太上皇,將皇位傳給了嘉慶皇帝。
不過前三年,乾隆并沒有放權,那個時期嘉慶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一直到乾隆死后,嘉慶才開始親政。
親政的嘉慶,第一把火就把大貪官和珅給除掉了。借著又開始整飭吏治,改革官風,一時間大清似乎換了一副模樣,讓人看到了希望。
嘉慶本人也是一個勤政圖治的君主,并非一個昏庸的皇帝,可是,他統(tǒng)治下的清朝為何還是衰敗了?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看。
首先,乾隆給他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乾隆晚期清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當時的國庫已經入不敷出了,國家根本就沒有錢。
貪官橫行,吏治腐敗,外憂內患接踵而來。內部起義軍不斷涌現,外部列強頻繁騷擾,雖然不像鴉片戰(zhàn)爭那樣,軍事入侵,但是邊疆倍感壓力。
最關鍵的是各地官員奢靡成風,已經是痼疾了。
其次,嘉慶本身能力有限。沒有人說過嘉慶是一個昏君,但不是昏君,不見得就一定是明君,只能說嘉慶是個守成之君,讓他改革是有難度的,如果只是縫縫補補,已經無濟于事了。
很多東西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點嘉慶是做不到的。
在他心里,只要祖宗說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zhí)行貫徹。
很多人怪嘉慶而非道光,其實是因為嘉慶在位二十多年,在很多人眼里,大清還是有機會改革的,還是有機會可以和國際接軌,不至于一步步淪落下去。
以至于到了道光年間,想改革都沒有時間了。
可其實,就算是乾隆的時候,他也因為一點小事就沒有和英國人合作,沒有打開國門,與外國交流。他的改革,也是延續(xù)在雍正的前提下,并沒有什么出色的地方。
大清之所以沒有自己走上富強之路,其實原因是很復雜的,并不是某一個皇帝可以改變的。
當然了,嘉慶畢竟是一國之君,如果我們不指望著皇帝,這個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嘉慶對大清的持續(xù)衰落是有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