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杰”這個名號,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他們是西漢建立的開國功臣,秦朝末年為劉邦觸摸畫冊、領(lǐng)兵打仗,最終助劉邦奪得天下。這三個人就是:張良、蕭何、韓信。
同時漢初三杰,而這三人的結(jié)局卻是天差地別:韓信最慘,被蕭何騙,命喪長樂宮鐘室。若是根據(jù)史載的一些故事來說,韓信落得如此下場似乎都是自己招來的。但是,也有不少學(xué)者反對此種說法,因為,這其中有很多故事壓根就經(jīng)不起推敲。
先來說說劉邦為何有了防備韓信之心。
若要追溯源頭,那得從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開始說起。這一年,可以說是決定了韓信以后的命運走向。當(dāng)時,齊地被平定后,韓信帶話給劉邦,意思是:齊人多狡詐,為了防止他們出爾反爾,應(yīng)該在此地設(shè)“王位”,你就讓我做這個“假王”吧。
當(dāng)時,劉邦困在滎陽,本想著韓信會派兵前來解困,結(jié)果,卻等來了此話,劉邦能不大怒?對此,一旁的張良和陳平就勸劉邦,先應(yīng)了韓信的話。這事在劉邦看來,韓信已有了“自立”之心。不久,韓信做了齊王,在垓下大破項羽,最終,結(jié)束了楚漢之爭。
公元前197年,有人告發(fā)韓信謀反,劉邦采納陳平的建議,假裝游云夢抓了韓信。這期間,其實,還發(fā)生了兩件事,若是韓信當(dāng)初能從中捕捉到危險的信號,沒準(zhǔn)還能躲過殺身之劫。
第一件事是沒了兵權(quán)。
在項羽自刎烏江邊后,天下大勢基本定局,而劉邦首先考慮的是:不能讓韓信擁兵自重,所以,只能先將他封為了楚王。
第二件事是韓信接納了項羽的將領(lǐng)鐘離昧。
都知道,劉邦不是一個大度之人,對于鐘離昧極有恨意,一心想要將其除去。當(dāng)聽說鐘離昧在楚國后,就下令讓韓信捉了他?!顿Y治通鑒》這么評價韓信:“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币苍S時間隔得久了,有些事反倒看的更明白。
其實,在項羽和劉邦講和之前,武涉、蒯通就勸說韓信自立為王,不過,被韓信拒絕了。韓信若是那么想“做王”,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沒準(zhǔn)“三國鼎立”會提前幾百年。按照史料的說法,當(dāng)時的楚王韓信有了謀反之心,接到劉邦通知他去陳地相會時,他很是猶豫。后來,韓信聽了他人的建議,提著鐘離昧的人頭去見劉邦,結(jié)果自己被捉了。
若是韓信真有謀反之意,不必真的殺了鐘離昧。試想一下,韓信處處提防劉邦,怎會讓自己這么輕易被拿下?如韓信后來聽了蕭何的話,入朝進賀反而送了性命。通過這兩件事都可說明,韓信雖然知道自己不受朝廷的“待見”,從楚王降為淮陰侯,但是,他還是一直恪守臣子的本分,不然哪能如此相信他人的話。因為,韓信兩次被抓,都是被騙的。
要知道,韓信可是著名的軍事家,戰(zhàn)場上的那些詭計他太熟悉不過了,怎么在對待自己的命運前途上就會犯糊涂呢?這無法說服眾人,只能說,韓信和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將領(lǐng)一樣,一旦選定主人,必定以“忠義”相待。
那么,韓信“謀反”有實證嗎?
現(xiàn)今能看到的文字,都是說“有人舉發(fā)”。不過,倒是韓信曾經(jīng)的部下陳豨謀反,而他最終被殺也是因為此事。說:韓信和陳豨串通準(zhǔn)備假傳詔旨,釋放那些囚徒和官奴去襲擊呂后和太子。不過,卻是被韓信門客的弟弟給告發(fā)了。
其實,看看歷史上那些造反事件,沒有兵怎么能成事?講故事的人也太自以為那些囚犯真能抗衡宮中的禁衛(wèi)了?還真以為陳勝、吳廣的事情能再上演一遍?陳豨謀反,劉邦親征,韓信抱病不出,給了眾人一個理由:如果他沒有反心,為何不隨高祖上前線?
這其實應(yīng)該是韓信做人的原則,當(dāng)年他能收留鐘離昧,是因為他愛才,而他此刻抱恙不愿意去打陳豨,應(yīng)該是因為他珍惜和原部下的友情。可是,韓信不明白,在君王手下干活,是不能考慮自己感受的,必須以君王的想法為唯一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
若是韓信能如當(dāng)年殺了鐘離昧一般去對陣陳豨,也許還能壽終正寢。但是,當(dāng)年的他提著人頭卻換來了囚禁,已經(jīng)讓其對劉邦失去了信任感,于是,這一次他決定“袖手旁觀”。
只是,劉邦能讓他就這么輕易脫身事外嗎?
呂雉和蕭何沒有劉邦的授意,就可以這么輕易的斬殺一位功勛?而且,還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審判”,等于直接動了私刑。這可以說,他們壓根就沒將韓信當(dāng)做一位朝官來看,他不過是劉家的一個“奴”罷了。更有甚者,在劉邦等人看來,部下都造反了,那韓信一定有此心。
那么,韓信是不是死的很冤?
是挺“冤”的,若是韓信能如張良那般,兩袖一甩過著云淡風(fēng)輕的日子,何來這些禍?zhǔn)拢慨吘?,古代的那些君主們,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天下有幾人能明白呢?看看和韓信同期的那些異姓王,不是被誅,就是反了。
其實,劉邦想要的是一個人的天下,而韓信卻以為他能如史上的那些帝君們一樣,與大臣們和睦相處。因此,最終換來的就是至今未能定論的“是否該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