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一些武將,沒有戰(zhàn)死沙場,反倒因各種原因,被自家人給砍了,所以,自然會有后人替他們洗冤。就如三國時期的魏延,是劉備很器重的一員大將。但是,在諸葛亮死后,蜀兵回撤時讓他斷后,他卻很是不滿,于是,便招來了殺身之禍。
若是只讀三國演義,那對此人的印象,應該就是書里說的那些話,“天生反骨”。而此話還是諸葛亮說的,因為魏延腦后長了“反骨”。其實,這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看人先相面,面善者自然心地善良。
后來,楊儀踩著魏延的腦顱,很是得意的說了一句話:“看你還敢再作惡不?”這句話似乎和當年諸葛亮對魏延的評價,形成了一個呼應,坐實了魏延“反賊”的形象,讓大家覺得魏延就應該被斬。那么,歷史上的魏延真是這樣嗎?
再看看陳壽筆下的魏延。
其實,劉備是相當欣賞魏延的,單從這一點來判斷,魏延應該不存在“謀反”的想法。要知道,劉備可是久經江湖之人,從南到北,自己組建過團隊,也依附過他人,沒有幾下識人本事,怎么可能建立蜀國?當年,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魏延的功勞很大,最終拿下了漢中。
而漢中可是一處要地,自然要派信得過的人去鎮(zhèn)守,還得智勇雙全。就如荊州,一直都是關羽在看著。因此,大家都以為劉備會留下張飛時,他卻親點了魏延,還封他為“鎮(zhèn)遠將軍”。
當然,魏延也非常珍惜這個機會,當著大伙的面,向劉備表忠心說:“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并了他?!?/span>
可見,魏延一定能守護好漢中。
若魏延真有反心,這可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帶著漢中投奔曹操,曹操不得樂壞了。魏延可是在劉備處“服役”了20多年,難不成他覺得諸葛亮病逝,蜀國大勢已去,想趕緊給自己再找一個東家,那他后來帶著子孫逃亡時,沒有奔曹營或者東吳,而是選擇了漢中方向?
說到底,這事只能怪魏延自己。
來看看魏延最后的一段經歷。
諸葛亮臨終前對楊儀這么說,讓魏延斷后,如果他不從命,楊儀可以自行處理。諸葛亮是擔心自己的病逝,會引起軍心不穩(wěn),沒準會引發(fā)諸多意外,于是,就決定回撤??梢姡T葛亮想得很是周全,就連斷后的人選都給出了:先魏延,次姜維。
魏延可是屢建戰(zhàn)功之人,先是在平定益州作戰(zhàn)時有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后晉級為鎮(zhèn)遠將軍,再后來封侯。在魏延看來,我一介將軍,怎么會落得斷后的地位呢?還是聽從楊儀的指揮?看來,魏延覺得這不是他該做的事,他認為此時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的死亡就改變作戰(zhàn)計劃。
魏延認為諸葛亮的去世,并不會帶來太多的干擾,他可以繼續(xù)作戰(zhàn)。其實,魏延本來就是個很自信的武將,并在幾次重大的戰(zhàn)役中取得了不錯的佳績。更重要的是,魏延對于諸葛亮的一些作戰(zhàn)計劃,就曾表現出了不滿。
在跟著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總會向諸葛亮討兵,他要從子午谷攻打關中,但被諸葛亮給拒絕了。
如今,諸葛亮去世了,也許在魏延看來,他可以實現自己的一些想法。但結果,卻是諸葛亮想到了他的前面,班師回撤。所以,此時的魏延心里肯定很憋悶。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楊儀。楊儀也很有性格,做事雖然不錯,但是心胸不太開闊。
當時,他最看不慣的就是魏延,從不給他好臉色看。正所謂冤家路窄,魏延才不屑理會楊儀的安排,直接帶著人跑在了撤退大軍的前面。更嚴重的是,為了阻止大軍繼續(xù)前行,魏延將棧道燒了。但這哪是楊儀的安排,這是諸葛亮的遺囑,再嚴格說,是軍令。按照軍規(guī),魏延抗了軍令,就應該被斬首,于是,楊儀派了馬岱去追殺魏延。
但是,楊儀給魏延冠了“謀反”的罪名。當時,魏延的做法,是讓人懷疑,堵了大軍的路,還燒了前行的棧道,怎么看都不像好好講話的架勢,楊儀自然要懷疑他有“反心”。而魏延只是想繼續(xù)作戰(zhàn),如今沒有了諸葛亮的束縛,他好好展示下自己的能力,結果又跑出來了個楊儀,偏偏還如此討厭。于是,魏延一念之下的舉動,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其實,魏延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是挺冤的。雖然他無心反蜀,但卻做出了傷害蜀國利益的事情。當時,他帶人攔截大軍時,王平就罵他,諸葛亮的尸骨未寒,你就如此做,究竟意欲何為?試想,魏延帶著一隊人馬,攔著自家人,搞得像兩軍對陣一般,這不是擾亂軍心嗎?
所以說,魏延死得并不冤,只是自己的沖動,將自己這么多年的功勞,一下子就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