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呂雉和戚夫人,最著名的便是人彘事件了,因為此件事呂雉還招來后人無數(shù)的謾罵和譴責(zé),背上了“毒婦”的罵名。那么,這件事僅僅是呂后的不對嗎?小編認(rèn)為戚夫人也是存在很多問題的。
第一,戚夫人得劉邦寵愛也可以,但不要求專寵。
在劉邦征對定陶,獲得戚夫人以后,戚夫人就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獲得劉邦無限的寵愛。后來劉邦建國當(dāng)皇帝以后,這種寵愛依然沒有改變。而且?guī)缀跬瑫r,劉邦對呂后從此不聞不問。
我不是說戚夫人不該追求劉邦的寵愛,畢竟那是每一個妃子都祈求的東西。但是她至少應(yīng)該勸劉邦到呂后那兒去住一住。其實最安全的,就是到呂后那兒去住。畢竟呂后年老色衰,劉邦不可能再重新對她產(chǎn)生興趣,最后劉邦還會大部分時間回到她戚夫人身邊。這樣一來,戚夫人既討好了呂后,又不危險,還可能獲得劉邦更大的寵愛。
第二,戚夫人讓劉邦封兒子劉如意為王可以,但不要封為趙王。
這個趙王本來是張敖擁有的。張敖是呂后的女婿。劉邦對他這個女婿實在是薄情寡義,劉邦去張敖那里,張敖對他非常恭敬,他反而對張敖非打即罵。劉邦這樣搞,其實就是要逼張敖造反。結(jié)果張敖?jīng)]造反,張傲的部下造反了。張敖受牽連,他這個趙王就給拿下了。
張敖的趙王被拿下以后,劉邦就封給了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
我不知道劉邦封劉如意為趙王,是不是戚夫人這么要求過。如果她這樣要求過,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這明顯得罪了呂后。如果她沒有這樣要求過,是劉邦自覺的行動。那他也應(yīng)該勸說劉邦別這么干,以免結(jié)怨呂后。
第三,戚夫人想改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也可以,但不能只求劉邦。
古代的嬪妃,誰都想讓自己的兒子當(dāng)皇帝。畢竟自己的兒子當(dāng)皇帝和別人的兒子當(dāng)皇帝,那待遇是千差萬別。有些人指責(zé)戚夫人不該動這個念頭,我反而覺得這一點無可厚非。
但戚夫人沒做好的地方在于,她只是一味地去求劉邦,向劉邦哭鬧。這有什么用呢?劉邦又不是不同意。劉邦是同意的,關(guān)鍵是大臣們反對。如果戚夫人想把這件事做好,她就應(yīng)該去拉攏大臣。
戚夫人并不是不能做到這一點。他一直在劉邦身邊,劉邦又很聽她的話。她從劉邦那里給大臣們撈點兒好處,讓大臣們感激她,這對她來說并不是難事。
如果能有幾個大臣勸劉邦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要想做好這件事,阻力就會減少很多。
戚夫人不這么做,只一味在劉邦面前哭鬧,讓劉邦身上的壓力非常大。他雖然是皇帝,總也不能一意孤行吧。
看看人家呂后是怎么做的,人家請商山四皓來給劉盈助陣,而不是只在劉邦身上死纏爛打。這就是智慧,這就是差別。
第四,戚夫人被呂后罰去做苦力,發(fā)牢騷可以,但別拿自己兒子來發(fā)牢騷啊。
那時候劉邦都已去世,劉盈已經(jīng)當(dāng)了皇帝,呂后權(quán)傾天下。你戚夫人這時候就是砧板上的魚肉,你最好的就是什么也別說,悶著頭,把余生渡完就算了。而且,只要能熬到呂后去世,你還是有再出頭的時間的。
可是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還唱歌發(fā)牢騷。發(fā)牢騷也可以,但你別拿自己的兒子來唱歌啊,說什么兒子在外面當(dāng)王,我當(dāng)娘的在里面干苦力。你這不是提醒呂后,讓她趕緊把劉如意給殺掉嗎?
顯然,戚夫人是一個有過分欲望,但又不夠聰明的女子,她最終走到非常悲慘的境地,確實,自身也有不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