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曹操帳下諸多名將,曹仁無疑是其中頗為耀眼的一位。他是曹操從弟,中平六年(189)便跟隨曹操在陳留起兵,而后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有趣的是,在三國時期,曹仁號稱“天人將軍”。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實上,曹仁之所以號稱“天人將軍”,其實主要與周瑜有關(guān)。眾所周知,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zhàn)失利后,便撤回北方,而令曹仁鎮(zhèn)守南郡江陵城。東吳名將周瑜則趁機率軍攻奪江陵,在此情況下,江陵之戰(zhàn)爆發(fā)。
江陵之戰(zhàn)持續(xù)一年左右,在此期間,曹仁和周瑜之間互有勝負(fù)。在其中的一次具體戰(zhàn)役中,由于曹仁表現(xiàn)英勇,獲得了“天人將軍”的稱號。根據(jù)《三國志·曹仁傳》所載:
瑜將數(shù)萬眾來攻,前鋒數(shù)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zhàn)。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dāng)也。假使棄數(shù)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yīng),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shù)十騎出城。去賊百馀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dāng)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沖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馀眾未盡出,仁復(fù)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shù)人,賊眾乃退。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
由此記載,可知曹仁之所以被稱為天人將軍,與他英勇援救部將牛金及其士卒有關(guān)。當(dāng)時周瑜率軍數(shù)萬人意欲奪取曹仁駐守的江陵,吳軍前鋒數(shù)千人已經(jīng)到達(dá)江陵城下。曹仁見此情況,招募了三百勇士交予牛金,令其前去迎敵。
由于眾寡懸殊,牛金很快就被吳軍團團包圍,情況十分危險。身為主帥的曹仁,見此情形非但沒有退縮,反倒要前去援救牛金。于是乎,曹仁披甲上陣,率領(lǐng)幾十個精銳騎兵出城救援牛金。
曹仁武力過人、勢不可擋,很快就沖散了敵軍的包圍圈,成功將牛金救出。然而,牛金的部眾還有一些尚未脫離敵軍的包圍,曹仁于是再次發(fā)起了沖鋒,成功將牛金的這些部眾也救了出來。
周瑜的前鋒軍本就是水軍為主,自然不敵曹仁的精銳騎兵。見到曹仁如此英勇善戰(zhàn),周瑜的前鋒部隊很快就撤退了。曹仁安然無恙地回到城中后,部下陳矯等人大為驚嘆,盛贊曹仁為“天人”。至此,曹仁“天人將軍”的稱號傳遍魏軍乃至整個三國。
事實上,在當(dāng)時那種十分險惡的形勢下,曹仁以超乎常人的勇氣和魄力,毅然營救自己的部將,本就令人慨嘆。又加之曹仁最終成功地以寡敵眾,不僅救出了牛金,而且擊退了吳軍,這更令人佩服。故而,陳矯稱曹仁為“天人將軍”可謂是實至名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曹仁在后人眼中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無論是軍事才能和個人武力,曹仁都是魏國名將中的佼佼者,特別是曹仁往往能夠獨當(dāng)一面,類似于蜀漢的關(guān)羽、東吳的陸遜。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