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十二本紀按帝王世代順序記敘各朝興衰,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八書是有關(guān)經(jīng)濟、文化、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世家主要是貴族世家的歷史,列傳是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物傳記。
有沒有例外?有。項羽雖然沒有做皇帝,但他是秦漢之際主宰天下的人物,漢惠帝雖然當了幾年天子,但是實際話是人為呂后,所以兩個人都被列入本紀??鬃記]有侯爵,陳勝自立為王,他們在司馬遷的心中歷史地位堪與王侯相比,因此列入世家。可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司馬遷評價人物有自己心中的一桿秤。
劉邦建立漢朝時,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還是像西周一樣實行分封。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張敖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韓襄王的后代封為韓王,把英布的岳父吳芮封為長沙王,臧荼造反后封為燕王。九個同姓王:庶長子劉肥(封齊王)、二子劉盈(即孝惠帝)、三子劉如意(封趙王)、四子劉恒(即文帝)、五子劉恢(封梁王)、六子劉友(封淮陽王)、七子劉長(封淮南王)、八子劉建(封燕王),吳王劉濞.
其中,在這些諸侯王當中,除韓信以外,彭越、韓王信、等都是入了列傳,他們最終都是因為謀反而死,因此也沒能入世家。但是怎么沒人疑惑為什么他們?nèi)氲氖橇袀鞫皇鞘兰夷??原因就在于韓信功勞太大、死得太冤。
劉邦有次大宴群臣,高祖問:"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群臣議論紛紛。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因此,史家稱蕭何、張良、韓信為"漢初三杰"。
蕭何,劉邦老鄉(xiāng)。曾對劉邦有恩,因此劉邦多分封給蕭何二千戶食邑以報答當年蕭何在自己要去咸陽服役時多送的二百錢。楚漢戰(zhàn)爭時,他留守關(guān)中,使關(guān)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zhàn),漢初又協(xié)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功高震主,劉邦不懷疑他?當然懷疑。蕭何很幸運,身邊有人提點他,每次劉邦對蕭何起疑心使都有人為蕭何出謀劃策,蕭何出錢、出人、甚至不惜故意搞臭自己的名聲,終于躲過一劫又一劫。
張良,帝王之師。劉邦最尊敬的人,愛說臟話的劉邦永遠都尊稱張良"子房",并且漢朝建立時,劉邦要給他的封地是最多的。但張良拒絕了,只要"留"這塊地方,而"留"是劉邦張良初識之處。這樣的張良,劉邦絕不忍心殺。
韓信,軍事天才,用兵如神。當初,蕭何月下追韓信,使韓信得到劉邦重用。楚漢戰(zhàn)爭的最后時期,韓信兵力最多,他支持誰誰就能稱王。武涉勸韓信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但是韓信不愿意背叛劉邦,項羽被滅。
所謂"兔死狗烹",劉邦仍視韓信為心頭大患。韓信剛建國時被封楚王,后來因為有人舉報他要謀反,被降為淮陰侯。很明顯謀反的證據(jù)不足,否則直接就殺了,何必只是降級。之后蕭何和呂后合謀,在劉邦不在宮中之時,把韓信騙過來殺了,誅殺了韓信三族。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代英雄就此隕落。
李長之先生曾經(jīng)談到,司馬遷"所深深禮贊的,是一種沖破規(guī)律,傲睨萬物,而又遭遇不幸、產(chǎn)生悲壯的戲劇性的結(jié)果的人物。"《淮陰侯列傳》多處暗示,韓信其實并沒有想謀反,只是君和臣的利益向來是沖突的,君臣博弈,總有一死。司馬遷雖然敬佩韓信,但由于其謀反者的身份,只好將其列入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