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和唐朝有諸多巧合,或某種冥冥的暗合。比如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都曾先立長子為太子,隋朝是楊勇,唐朝是李建成??墒墙Y(jié)果呢,這兩位太子都沒有做上皇帝。是這兩位太子無能嗎?非也,反而在民間或部分史家的評述里,這兩位太子的評價還算挺好的。可惜的是,這兩位評價不錯的太子,卻都被自己的二弟被扳倒了,楊勇是被二弟楊廣,李建成則是被二弟李世民。唯一的區(qū)別是,結(jié)果都是死,前者楊勇是被做了皇帝的楊廣賜死,后者李建成則是被自己的二弟李世民斬殺。
楊廣殺楊勇,乃是形勢所迫,做了皇帝的楊廣,自然是無法留著前太子楊勇的存在。對帝位而言,這畢竟是一股潛在的威脅。因此,楊廣賜死楊勇,只能是政治需求的結(jié)果。
雖然楊廣賜死楊勇之行為,也不是多高尚的事,但比及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彎弓射箭、一箭射死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而言,楊廣的殘忍倒變得和善或溫和了許多,反倒是李世民的殘忍狠辣更加醒目。
不管從哪種程度來說,楊廣和李世民的皇帝之位都可謂是來路不正。名不正則言不順,那么怎么辦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正名??墒菞顝V和李世民在登基為帝后,都曾經(jīng)積極采取措施為自己正名,然為何最終李世民成功了、而楊廣卻失敗了呢?一個成了千古明君,一個則成了千古暴君,還是亡國之君?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看楊廣和李世民的正名方式:
第一方面是稱帝后,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這一點上,楊廣和李世民是不同的。楊廣繼位之后,他的內(nèi)心是不踏實的。這種心虛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假隋文帝詔書賜死了前太子楊勇。
第二個層面是搞各種大工程項目,甚至發(fā)動戰(zhàn)爭,其目的是什么呢?難道是楊廣真的喜歡搞工程策劃嗎?顯然不是,他是想通過這些政績來為自己正名,顯示自己作為一個皇帝的豐功偉績,以征服臣民之心,獲其擁戴。
其實說白了,楊廣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為自己正名,讓人們忘了或忽略了他奪帝之位的黑暗內(nèi)幕。
可是楊廣這種做法的結(jié)果是“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越想為自己正名,反而效果越差,究其原因是他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何為擺正位置呢?第一點是既然已經(jīng)稱帝,那么就該踏踏實實坐在龍椅上,自己先認(rèn)可自己,這是一種自信。其次,要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虛心納諫,善待臣民。第三是要比老爹隋文帝更勤政,畢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更值得人們贊揚的。
但是反看李世民就不同了,他剛好是把楊廣犯的問題基本都避免了。比如心虛,李世民也心虛,但不能心虛就好高騖遠。李世民做了皇帝后,該霸氣的時候毫不留情,該謙虛的時候謙卑無比,很快就獲得了臣民的擁戴和稱贊。李世民為何能取得這個效果?首要因素就是他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快速從奪帝陰謀的暗影中走出來。他走出來,是要努力做一個明君的,所以他就照著明君的標(biāo)準(zhǔn)來貫徹執(zhí)行,結(jié)果效果立竿見影。
第二方面是如何做皇帝。
針對如何干好皇帝這份工作,楊廣和李世民的方式是不同的。
楊廣的側(cè)重點是希望通過大的政績來彌補奪帝之位的隱形錯誤,所以他就擔(dān)任起了帝國的大設(shè)計師的角色,先后設(shè)計了兩個大項目,一個是建新都洛陽,一個是建大運河。尤其,大運河是楊廣的傳世杰作。因此,有人認(rèn)為,要理解隋煬帝楊廣,就必須弄懂他的這兩大手筆,即洛陽和大運河。也就是說,弄懂了洛陽和大運河,也就是徹底明白了楊廣是如何做皇帝的,以及他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但反看李世民,卻沒有什么這類浩大的工程。李世民是怎么做皇帝呢,他直接來了一個“貞觀之治”。這是很了不起的。所謂的“貞觀之治”主要是指貞觀年間在政治、軍事、農(nóng)經(jīng)、文教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成績最為突出,這個方面又主要分為三塊:
第一塊是開創(chuàng)了三省六部制的帝國管理模式。
第二塊是納諫,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出色之一的表現(xiàn)就是善于納諫,從諫如流。因此,李世民時期的唐帝國開啟了一個非常清明和寬容的帝國政治環(huán)境,也誕生了以魏征為首的一大批諫官,他們?yōu)樘频蹏姆€(wěn)定發(fā)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成績。這幾乎是貞觀之治最為值得稱道的成績。
第三塊是李世民非常重視法治,廢除了很多殘酷的刑罰,故此組織人員編制了《貞觀律》。
《貞觀律》是唐帝國的國家法律寶典,是帝國辦案的依據(jù),是社會清明和人民能夠有序生活的保障之一。這個意義是不能忽視的。
此外,貞觀之治在軍事等方面,也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績。
但是兩人相對比,我們就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別了。楊廣做皇帝后,是一直在折騰大項目,為了實現(xiàn)這些大項目的實施,他動輒百萬民夫征調(diào),不顧百姓疾苦,雖然成就了大運河,但是也把老百姓徹底拖入生存的低谷。兩極分化,從來都是危險的。最終楊廣迎來的是老百姓的反抗和不斷起義,而隋帝國也基本是在各種起義的催逼下,最終“無可奈何花落去”。
但是李世民則不同,他沒有搞大項目,而是在做具體的事情,甚至是小事情,比如納諫,比如整治吏治等,當(dāng)然也有軍事方面的成就,不過貞觀之治的魅力,仍然主要表現(xiàn)在李世民如何在做一個善于納諫的好皇帝。
第三方面是如何對待私生活。
楊廣在做皇帝期間,除了喜歡搞大工程和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之外,在私生活方面,也是頗為奢靡。最為爭議的便是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多次到南方旅游,讓原本利在千秋的大運河似乎成了他的享樂之河。據(jù)說更有甚者,楊廣曾下令選出千名美人,讓她們身著白色衣裳,扮作纖夫拉自己乘坐的龍舟??傊?,在此期間,楊廣極盡豪奢之風(fēng),影響極其之壞。另外,楊廣在晚期好色、驕奢無度,稍有姿色之宮女,也常為其覬覦。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dāng)⊥鲆?,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隋煬帝……咸貪財好色,沉湎于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p>
皇家無私事,所以皇帝的私生活怎么樣,其實也是衡量一個皇帝昏庸或圣明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但是反看李世民,情況則不同了。
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最為值得稱道的是他和長孫皇后之間那令人稱贊的感情。李世民做皇帝后,以善于納諫,深得臣民之心,但有一次他卻和魏征發(fā)生了矛盾。這事,讓長孫皇后知道后,長孫皇后沒有正面勸諫丈夫,而是換了一種方式,換上正式的朝服,出來跪在丈夫面前,恭賀丈夫。說恭喜丈夫能夠有這樣敢于直言的諫臣。李世民頓時怒氣消失,不再遷怒魏征,反而更加重用。
但是楊廣的蕭皇后卻沒有長孫皇后這樣的好命,蕭皇后本人也是非常賢惠稱職的,可是早年的時候,蕭皇后幫助、輔佐丈夫,甚至在丈夫有過失的時候,進行規(guī)勸,楊廣還會聽從,可是到了晚期之時,楊廣變得十分殘暴,動輒殺人,蕭皇后已經(jīng)不敢直面勸諫,因此曾寫了《述志賦》進行婉轉(zhuǎn)的勸戒,但是效果依然甚微。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楊廣和李世民的區(qū)別,楊廣為了給自己正名,除了折騰大工程之外,幾乎沒有什么成果,反而使得自己的名聲更加殘暴。但是李世民在不同,他不但在軍事、政治等方面作為很大,就算小到私生活,他也處理得十分得體。
因此,楊廣和李世民雖然都屬于帝位來路不正,甚至可以說李世民的帝位來路更加黑暗,但是因為在稱帝后,李世民會為自己正名,結(jié)果李世民反而成了一代明君。而楊廣卻因正名的方式不對,把自己給硬生生搞臭,弄成了一個亡國的暴君。可以說,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猶如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