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滿清入關主政后,清朝歷代帝王很注意吸收大漢文化,他們幼時即受到嚴的格教育,全面學習書法、作文、禮儀、治國、歷史、科學等方面知識。下面,小編整理出清朝歷代皇帝的書法,從他們的書法筆力看他們氣魄,康熙、雍正、乾隆的書法筆力雄渾,瀟灑勁??;嘉慶、道光則筆力較弱,中規(guī)中距。
順治帝書法勁健而古樸 線條頓挫明顯
《行書王維詩》軸,綾本,縱140.5cm,橫50.5cm。
釋文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此作落款“庚子冬日書”,未署名款?!案印睘轫樦问吣辏?660年),福臨時年23歲。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他天資聰穎,讀書勤奮,吸收先進的漢文化。他的書法大致可分為三類:習字帖,佛家錄語,臨寫諸家詩文法帖。這件作品書王維詩《竹里館》,其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心境。書法用筆縱肆直率,相互間隔錯落,線條頓挫明顯,整篇書法勁健而古樸,顯示了順治皇帝書法的獨特風格和筆勢特點。
康熙帝書法精熟流暢 引領書風走向
《趙北口詩》軸,紙本灑金,行書,縱135.5cm,橫57.1cm。
釋文 趙北時巡至,燕南古戍聞。人煙生曉市,橋影漾晴云。浴鳥迎船出,垂楊隔浦分。中流清賞洽,簫鼓陋橫汾。趙北口作。
此幅作品為玄燁所書其本人作五律一首,題為《趙北口》。趙北口位于直隸(今河北境內)任丘縣北五十里,又稱唐興口、趙堡口,為諸淀之水所匯。舊有堤、橋,通南北孔道,橋上題“燕南趙北”??滴趸实墼谥俅海ㄞr歷二月)在此閱水圍。他岀巡趙北口時見燕南古鎮(zhèn)一派太平景象,遂生感慨,賦此詩為紀。此幅書法精熟流暢,筆墨飽滿。
《仿董其昌書》軸,絹本,行書,縱186.8cm,橫85.3cm。
釋文 菡蓞迎秋吐,拓搖映水濱。劍芒開寶匣,峰影寫蒲津。下照參差荇,高辭苒弱蘋。自當巢翠甲,非止戲頳鱗。莫以時先后,而言色故新。芳香正堪玩,誰報涉江人。唐陳至詠芙蕖。仿董其昌。
本幅錄唐代詩人陳至《賦得芙蕖出水》七言詩一首(參見《全唐詩》卷四百八十四)。書法結字寬綽舒展,筆畫圓勁秀逸,氣質清新閑雅。玄燁款識自稱“仿董其昌”,而董其昌早年學書從顏字入手,后泛學晉、唐、宋諸家,晚年仍歸入顏真卿。此作應為玄燁早年學董之作,顏字特征比較明顯。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清圣祖康熙皇帝,順治皇帝第三子。他自幼受到系統(tǒng)嚴格的漢文化的啟蒙教育,對漢傳統(tǒng)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他不僅大力倡導漢文化,本人亦飽讀詩書,好學敏求,學習書法便是其重要的功課之一。萬機余暇,他常與臣下觀摩古人墨跡,切磋書藝,以翰墨陶冶情懷。歷代書家中,玄燁對董其昌的書法最為崇尚,刻意模仿,功力漸深,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董派書家,并直接影響和引領了當時的書風走向,使清初書壇彌漫著董派的流風余韻。
雍正帝書法氣韻貫通 筆墨飽滿勁健
《行書五絕詩》軸,綾本,行書,縱133.2cm,橫46.9cm。
釋義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此幅作品書法端莊流麗,豐腴飽滿,用筆爽快,點畫厚重。結體自然,給人一種按捺不住的激情。
《行書夏日泛舟詩》軸,絹本,縱140.3cm,橫62.2cm。
釋文 殿閣風生波面涼,微洄徐泛芰荷香。柳陰深處停橈看,可愛纖鯈戲碧塘。夏日泛舟舊作。
此作錄雍正御制《夏日泛舟》七言詩一首,作品草、行相間,筆墨飽滿勁健,氣韻貫通,其圓熟之體勢可與館閣體高手相頡頏。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即清世宗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第四子,深受其父影響;雍正帝亦喜書法,遠師二王及晉唐諸家,近法董其昌及館閣體,真、行二體頗入規(guī)矩,是清代皇帝中書法造詣較高者,他擅長楷書、行書、草書,晚年行書作品,中鋒運筆,行筆穩(wěn)健流暢,骨骼清秀,給人一種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
乾隆帝書法縱逸勁健 兼容趙董風貌
《麥色詩》軸,紙本,行書,縱75.7cm,橫94.8cm。
釋文 過河逢麥色,寒暖北南殊。因憶尤教喜,入詩兼可圖。未成風擺浪,已自露貫珠。賴此青黃接,絕勝看綠蕪。麥色一首。壬午仲春月上浣御筆。
本幅為乾隆皇帝自作并書五律一首,名為《麥色》(參見《御制詩集》三集卷十九)。早春二月,北方乍暖還寒,而黃河以南卻已是麥色喜人,充滿生機。據款署可知,作品書寫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乾隆皇帝52歲。書法縱逸勁健,頗富氣勢,從中可看出弘歷對趙孟頫書風的研習和對祖父康熙皇帝書法的摹仿,因此作品兼容了趙、董二家的風貌,表現了弘歷盛年時成熟的書法造詣,是其大字行書中較為出色的作品。
《臨王羲之禊帖》軸,灑金箋,行書,縱76.2cm,橫42.2cm。
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皇帝,寓意“天道昌隆”。他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嘉慶帝書法筆墨沉厚 功力扎實有個性
《讀杜詩》 軸,紙本,楷書,縱77.8cm,橫36.2cm。
釋文 古訓詩言志,無邪著魯論。有唐傳格律,子美得根原。警句忠清露,雄詞風雅存。探尋通治道,豈獨擅文園。讀杜詩。嘉慶甲子孟春月御筆。
《楷書五言詩》軸,絹本,縱138cm,橫68cm。
釋義 髫齡即居此,承恩又三年。昕夕叨訓政,倏度如云煙。感深未由報,考澤筆莫宣。已臻五十紀,兒孫繞膝前。斯宮誠福地,前修益慎旃。己巳孟冬月中澣作御筆。
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820年)即清仁宗嘉慶皇帝,原名“永琰”,乾隆帝第十五子,1796年至1820年在位。他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發(fā)號施令,嘉慶帝并無實權。乾隆帝死后才獨掌大權,懲治貪官和珅,肅清了吏治。颙琰自幼也受到了系統(tǒng)的書法教育,雖難與康、雍、乾三帝比肩,但筆墨沉厚,功力扎實,頗具個性。
道光帝書法似館閣體 嚴正而且規(guī)矩
《觀瀑詩》軸,絹本,楷書,縱89cm,橫52cm。
釋義 飛瀑注千尺,驪珠萬斛懸。聲雄撼石竇,溜急破林煙。玉戛瑤琴奏,簾垂赤鯉穿。觀瀾懷有本,川上契心傳。
《黑龍?zhí)镀碛暝姟窓M幅,紙本,楷書,縱59cm,橫152cm。
釋義 雩祭已逾旬,朝朝望澤頻。龍?zhí)队跽迅?,神宇敬躬親。連畝禾生侯,盈疇麥秀辰。恐成風旱象,亟叩上天仁。敬詣:黑龍?zhí)洱埳耢羝碛?。道光甲申孟夏之月下澣,御筆。
本幅作品以御制上好松煙墨書于手繪云龍宮廷特制蠟箋,紙張金碧輝煌,字跡烏黑發(fā)亮,甚為壯觀。
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1850年),即清宣宗道光帝,原名“綿寧”,即位后改為“旻寧”(滿語,穆麟德:min ning)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他的書法似館閣體,黑重而濃茂,嚴正而規(guī)矩,有很深的功力。道光帝在位期間,清朝積貧積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jié)儉,勤于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統(tǒng)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咸豐帝書法干凈勻稱尤愛歐楷成代表
《楷書七言聯(lián)》軸,絹本,縱173.5cm,橫34cm(單條)
釋義 六府星輝承玉座,兩階文德應珠躔。
此幅對聯(lián)無明款,鈐印為“陶冶性靈”“咸豐御筆之寶”。咸豐的書法乃是歐體風格,這與當時的書壇風氣有關。一方面,清代以來帖學逐漸衰落,碑學迅速興起,道、咸之際是彼此消長的轉折點,之后碑學成為書壇的主流,而且以唐碑與漢碑、北碑相結合,尤其是以歐、顏、柳為基礎,成為晚清書法的一個特色。另一方面,受此風氣影響,嘉慶、道光都喜歡歐體字,道光帝尤愛歐楷,他喜歡的是“干凈勻稱,以避謬訛”的實用歐體,使得他的繼承者咸豐帝也是歐體楷書的代表性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1850年-1861年)即清文宗咸豐帝,為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在位11年。在位期間,中國處在內憂外患的動蕩年代。在咸豐即位不久,于咸豐元年(1851年)元月就爆發(fā)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咸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接下來的火燒圓明園,天地會的起義注定在位僅僅十一年的咸豐皇帝落寞的一生。國家的衰落動蕩,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咸豐皇帝自已無暇翰墨,因此留下的墨寶很少。但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漢文化教育,使得他在書法方面具有一定的修養(yǎng)。
更多精彩: 《凱風智見: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