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在國人的心目中,文房用品最主要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chuàng)的書寫工具,傳統(tǒng)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yōu)點,用它書寫出來的線條可柔可剛、可粗可細、可潤可枯,變化之多,為任何硬筆所不及。它主要選用野生動物或山羊的毛作為材料,或純毫或兼毫,可以做成不同類型,來適應(yīng)各種需要。其品種之繁,在筆類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顯單一,卻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效果,借助于這種獨創(chuàng)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shù)意境才能得以實現(xiàn),且歷經(jīng)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滄桑歲月,仍然字跡清晰。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曾經(jīng)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tǒng)的手工紙依然體現(xiàn)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fā)著獨有的光彩。如安徽涇縣所產(chǎn)的宣紙,潔白細潤、易書易畫,吸水性能極好,能長期保存,有“紙壽千年”之譽。
硯,是與墨配套使用的工具,要求其細膩滋潤,容易發(fā)墨,并且墨汁細勻無渣。硯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chǎn)的端硯和安徽產(chǎn)的歙硯。特別是一些雕硯,造型古雅,圖案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我們都知道,筆墨紙硯是中國書房里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寶,但你可知道,古代書房里并不只這四樣寶貝,以下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的書生們,在自家的書桌上都擺了些什么,它們長什么樣子,各自有什么用途吧!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一、印泥
印泥,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簽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根據(jù)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fā)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時的印泥是用黏土制的,臨用時用水浸濕,當時稱封泥。到了隋唐以后,社會的進步有人研制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diào)組朱砂于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diào)和朱砂,之后便漸發(fā)展成我們現(xiàn)代的印泥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二、鎮(zhèn)紙
鎮(zhèn)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zhèn)尺、壓尺。最初的鎮(zhèn)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zhèn)紙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fā)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zhèn)紙。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三、水滴
又名硯滴,為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也稱水滴、水注。最早磨墨往硯里注水的工具叫水盂。“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fù)磨,故有水盂?!睆膫魇榔泛统鐾疗魑飦砜矗幍蔚某霈F(xiàn)不晚于漢代,最早為銅制,后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zhì)。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chuàng)新。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古樸渾厚。熊形玉硯滴,為一張口卷舌,背有雙翅,右前肢托一靈芝,呈蹲坐式的飛熊。其雕工粗獷,為東漢時期器物。飛熊的傳說,古代極多。
魏晉時蛙龜?shù)惹啻沙幍屋^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小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輕扶左膝,神情專注。頂部有孔為注水口。
南北朝時期水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青瓷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畫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從紋飾上看,為南北朝時期的典型器物。
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制品外,還有銅制品,如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硯滴,為一條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有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瓷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yè)高度發(fā)達,硯滴自是爭奇斗妍,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期器物別有風(fēng)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zhì)細。左上留白地內(nèi)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硯滴以象生形居多,做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致,左邊一片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nèi)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
在文房用具中硯滴(水滴)傳世品較少。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四、筆筒
筆不用時插放其內(nèi)。材質(zhì)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驁A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其他形的。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chǎn)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于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逼渌f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泵魑恼鸷唷堕L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惫视泄P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皆世無其匹?!彼坪豕P筒的年代應(yīng)起碼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疇,故這里不加以論述。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五、筆洗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有花葉形或其他形狀。各種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yǎng)性,陶冶情操。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六、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臂擱多竹木、象牙質(zhì)地,上有紋繪雕飾,十分精美多趣。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七、墨匣
墨匣主要用于存放墨錠,起裝飾和保護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烏木、豆瓣楠木為材料,并鑲有玉帶、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圖紋,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制成漆匣的。據(jù)說,清代道光年間,阮文達回京城,“以旗匾銀制墨盒,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huán)內(nèi)?!笨烧f是出類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當數(shù)京城“萬禮齋”。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八、筆簾
筆簾是攜帶和收存毛筆的工具,主要用途:
1、把毛筆卷入其中,不會像裝在鉛筆盒里來回碰撞損壞筆頭。
2、筆簾通風(fēng),可使毛筆很快干爽。
3、現(xiàn)在的都是35厘米×33厘米的居多。
4、這樣的筆簾,一次可以卷幾十支毛筆,方便攜帶。
5、主要是為了:有急事,需要帶毛筆出去,但是因為剛使用過,沒干。可以用筆簾一卷,帶出去。不會發(fā)霉,也不會弄臟書籍等物。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九、筆架
筆架亦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中在構(gòu)思或暫息時借以置筆,以免毛筆污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從樣式來看,一般有掛式與擱式兩種,分別稱筆掛與筆擱。筆掛是用竹木制成的架子,兩邊有柱子,高一尺余;上面有橫木,寬亦一尺有余,可以倒懸筆管,做晾筆用。筆掛也有制成圓柱形的,圓頂,筆掛在圓頂周邊上,很方便。筆擱是擱筆之物。根據(jù)不同形狀,亦稱筆枕、筆山,也有稱筆床,清朝還出現(xiàn)了筆船。
其實,文房用品還有很多,明代文人屠隆在《考槃余事》一書中,一共列舉了45種文具,可謂是集當時文房清玩之大全了,包括筆格、研山、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硯匣、墨匣、印章、圖書匣、印色池、糊斗、蠟斗、鎮(zhèn)紙、壓尺、秘閣、貝光等45種文玩,如果再加筆墨紙硯,總數(shù)就達49種之多。這不僅在明代,也是古籍中記載文房用具最多的典籍,成為后人研究與引經(jīng)據(jù)典的重要出處。
更多精彩:
《凱風(fēng)智見:靜默與荒誕中走出的八百年衛(wèi)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