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波
中國古代官場上,有不少關于“哭”的軼事。
《古夫于亭雜錄》中記載:董訥由御史大夫改任江西總督,一個同事向他辭別,“甫就座,大哭不已”,董訥非常感動,安慰對方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那個同事擦去眼淚,走到另一個房間遇到同僚卻哈哈大笑,對方問他為何如此?這位先哭后笑的官僚說:“拔去眼中釘也?!痹瓉硭目蓿窍矘O而泣也。
唐朝有個唐衢以“善哭”成名,他是落榜進士,他的哭聲每使“聞之者莫不凄然泣下”。白居易有詩句這樣描述過,“賈誼哭時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饑。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太尉擊賊日,尚書叱盜時,大夫死兇寇,諫議謫蠻夷。每見如此事,聲發(fā)涕輒隨?!笨磥?,唐衢的哭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對政事的激憤。這種盡情地發(fā)泄,激起了白居易的共鳴。他還曾賦詩云:“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為?不能發(fā)聲哭,轉作樂府辭?!币粫r傳為佳話。
韓愈是愛哭的。方勺在《泊宅編》統(tǒng)計,“韓退之多悲,詩三百六十,言哭泣者三十首?!睋?jù)說,有一次和朋友登華山,因“攀緣極峻,而不能下”,上去了卻下不來,韓愈則“發(fā)狂慟哭”。在給張徹的信中,韓愈也談到這次“哭泣”:“洛邑得休告,華山窮絕徑。倚巖睨海浪,引袖拂天星……悔狂已咋指,垂誡仍鐫銘?!?/p>
《巢林筆談》中,記有張景州的一首《長歌行》:“君不見華山絕徑退之哭,高處須防一失足?!彼@樣闡釋韓退之的哭:提醒身居高位者,那些想做或做了壞事的人,如果不及時覺醒收手,將來真心懺悔、哭泣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