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自己有句名言:“大丈夫當死中求生,禍中得福!”事實上,這也是這們名臣曲曲折折一生的真實寫照。表面看似風光的曾國藩其實一生都是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度過的,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挫折面前,他曾有過三次自殺的行為。那么,他經(jīng)歷了什么,為什么他會選擇自殺呢?
不愿接受失敗,萬念俱灰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很快,這支由農(nóng)民組成的起義軍迅速席卷江南。然而,此時清政府迫于外國析侵略無力應付,只好命令各地官員組建兵團,就地阻擊太平軍。湖南的曾國藩就是這這個時候創(chuàng)建湘軍。
三年后,經(jīng)過操練,湘軍已具備一定的作戰(zhàn)能力。此時的曾國藩更是躊躇滿志,認為建功立業(yè)的時機到了。1854年,曾國藩親率水陸兩軍萬余人,大張旗鼓,誓師出征,準備一舉剿滅太平軍。然而,得到錯誤情報,當他率領水軍戰(zhàn)船到達靖港時,由于輕率冒進結過被太平軍打得是落花流水。
兵敗如山倒,這些湘軍戰(zhàn)士由于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見勢不妙后,就紛紛棄船逃命。在逃亡過程中,由于互相踐踏造成的傷亡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戰(zhàn)船被焚,輜重盡失,出師不利的曾國藩羞憤交加,覺得再也沒臉回去了,于從座船上一頭扎進水中一死了之。后來,他又被部下救起。
走投無路,消極逃避
1855年,曾國藩再次率水師進軍江西湖口。然而,太平天國采用誘敵深入之計,將湘軍100多艘輕便小船誘入鄱陽湖內(nèi),然后封鎖湖口。湘軍戰(zhàn)船被分隔成兩部分,大小戰(zhàn)船不能互相配合,戰(zhàn)斗力銳減。停在長江的大船沒有小船支持,機動性和靈活性大打折扣。而困在鄱陽湖的小船,失去了大船的依靠,幾乎喪失戰(zhàn)斗力。
后來,曾國藩的湘軍水師又遭到偷襲死傷無數(shù),船只大多被焚毀。曾國藩的座船被太平軍團團圍住,左沖右突無路可逃,最后連船上的管駕官、監(jiān)印官都陣亡了。遭此大敗,曾國藩眼看在劫難逃,仰天長嘆一聲,縱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自殺。幸好,這次他又被部下從水中救起。
不過,這次遭此慘敗,曾國藩不再像上次那樣意思消沉了,他反而斗志昂揚,積極東山再起。
面對失敗,視死如歸
1860年,由于對搞太平軍有功,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處于作戰(zhàn)需要,他把兩江總督府遷到了安徽南部的祁門,這在軍事上卻是極大的冒險。祁門地勢形同釜底,只有一條大路與外界相通,一旦被封鎖就成死地。幕僚們曾苦勸曾國藩另選新址,但他堅持己見。
幾個月后,為了拔掉兩江總督,太平軍以湘軍10倍的兵力發(fā)動了進攻。湘軍死守數(shù)日,戰(zhàn)死大半,漸漸不支。眼看大勢已去,曾國藩料定此役必敗無疑,于是先給朝廷寫了一份遺折,又給兒子寫了一封遺書。曾國藩死也不愿意成為敵軍的俘虜,所以安排好后事,他便手握短劍,靜靜地等待最后時刻的到來。
然而,危急的關頭,圍攻的太平軍卻突然退兵了。后來,一問部下才知道,原來是湘軍猛將鮑超領兵及時趕到解了圍。死里逃生的曾國藩,忍不住老淚縱橫。
曾國藩功成名就,位極人臣,榮耀無人能及,而他一生經(jīng)歷的艱難挫折,同樣無人能比。不難看出,曾國藩在失敗中不斷成長,越挫越勇,最終走向了人生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