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之間的感情非常的深厚。在關羽被東吳殺害后,劉備應該第一時間為關羽報仇??墒菫槭裁磩鋮s先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并沒有第一時間為關羽報仇呢?
在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zhàn)的勝利,并派遣劉封、孟達等占領上庸。就在這一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然而,占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于樊城。
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于公元220年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由此,對于劉備勢力來說,公元220年前后既是一個巔峰,也是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關羽被殺后,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為何不先替兄弟關羽報仇呢?
首先,劉備之所以第一時間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主要原因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正式篡漢自立,也即迫使?jié)h獻帝劉協(xié)退位,從而建立了曹魏,是為魏文帝。
由此,對于東漢王朝來說,在公元220年正式消失了。
對于打著匡扶漢室旗號的漢中王劉備,此時就比較尷尬了,如果沉默不語的話,顯然就是默認了曹魏對于東漢王朝的取代。
當然,劉備、諸葛亮等人顯然不會坐視不理。
為了繼續(xù)使用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勢力需要一位漢室的皇帝,在漢獻帝劉協(xié)當時生死不明的背景下,最好選擇自然是劉備自己稱帝了。
況且,對于拼搏了數十年,當時已經60歲左右的劉備,如果此時不稱帝的話,很可能就沒有時間來建立蜀漢。
由此,在諸葛亮等人的勸言下,劉備最終在成都稱帝。
另一方面,劉備為關羽報仇,自然需要和孫權的東吳兵戎相見。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下,東吳因為奪取了荊州之地,在整體實力絲毫不遜色于蜀漢了。
由此,對于劉備來說,為關羽報仇,也即討伐東吳顯然是一件需要從長計議的事情。
劉備不僅需要在益州挑選精兵強將,還需要準備糧草、攻城的器械等物資。凡此種種,無疑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在此基礎上,劉備稱帝建立蜀漢,也即以皇帝的名義來進行征調的話,無疑效率更高了。
并且,劉備先稱帝,再為關羽報仇,也是因為當時的劉備勢力需要通過稱帝來穩(wěn)定內部。
最后,公元220年前后,不僅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劉備不僅損失了關羽等將領,也失去了荊州之地。
除此之外,法正、黃忠等文臣武將,也在公元220年前后去世。由此,對于此時的劉備勢力,在實力上受到了明顯的削弱。
而對于益州本地的士族豪強,也因為劉備的根基不是太深厚,所以蠢蠢欲動。
這種背景下,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后,可以對益州的文臣武將進行封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蜀漢內部勢力。
并且,孫權當時還沒有稱帝,所以劉備以皇帝的身份親自征討東吳,無疑在名義上占據上風。
凡此種種,促使劉備選擇先稱帝,然后興兵討伐東吳,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從而為關羽報仇。
所以說,劉備先稱帝,并不是不忠不義,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為關羽巧妙的報仇,這種是一種長遠的計謀,由此可見,劉備是非常的機智的,他們之間也是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