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
清朝的是是非非中,總少不了要說起年羹堯,他為清朝的繁榮奠定一定基礎的,并且戰(zhàn)功赫赫是雍正的得力干將。
史書中對于年羹堯的記載頗多,也是因為他的妹妹,是雍正十分寵愛的妃子敦蕭皇貴妃年氏,也是之前熱播劇《甄嬛傳》里飛揚跋扈的華妃。
華妃與他哥哥年羹堯里應外合使得皇帝也得讓著幾分,皇帝雍正,在登基之初為了穩(wěn)固地位,對年羹堯也有一定忌憚,致使對華妃也百般遷就寵愛,朝堂和后宮的雙重夾擊使得皇帝暗暗萌發(fā)“兔死狗烹”的經典橋段。
在歷史記載中年羹堯和華妃的下場可謂是慘烈的。其實早在歷代朝代中這種“兔死狗烹”的經典橋段就反復上演,這也是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也只有通過這種辦法,才能使得古代制度朝代的不斷延續(xù)。
所以雍正一邊運籌帷幄的培養(yǎng)發(fā)展自己的軍隊勢力,一邊逐漸瓦解年羹堯的勢力,使其架空年羹堯。
雍正曾經對年羹堯說:“朕不做一個出色的皇帝,就對不起你如此地待朕;你如果不做英武超群的大臣,就不能回報朕對你的知遇之恩。但愿我們兩個能給后人做千古榜樣”。
雍正的一番話由此證明了雍正會成為一個為國為民的好皇帝,事實上雍正也做到了。
這番話也是對年羹堯的激勵,而年羹堯也成就了這番話,成為了一位優(yōu)秀的臣民,可以說他為清朝的繁榮奉獻其他的一生。
年羹堯的勢力在當時已緊逼皇權,年羹堯被解除兵權和后來被殺都已經是必然的了。
君權集中,上交兵權
皇帝要把兵權收回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當時那個時代,由于封建倫理道德中父父臣臣的復雜關系,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以及聲譽,必須做出妥當有效的安排。
由于古代制度發(fā)展到清代,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君權的集中,也為后期年羹堯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
從古代的封建制度的延續(xù)和思想上軍權神受的封建思想統(tǒng)治之下,使得有了一種不爭的說法那就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謂皇帝掌管著整個國家人民的生死大權。
雍正首先把年羹堯掌管重軍的職位調走,之后逐漸把軍權收回,其他一些官員大臣見勢,也紛紛順勢趁機彈劾年羹堯,面對大臣們的彈劾和皇帝的施壓,只能把軍權交回。
如若年羹堯不交回兵權,便是對皇帝的忤逆,有了造反的意圖,這樣勢必會把性命也就此丟掉,還會陷入于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惡名,這樣對身處后宮的妹妹也是施以難堪的境地。
年羹堯在面對種種之后,被解除兵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最后雍正也是一步步把年羹堯的兵權解除,使其年羹堯對皇帝失去了威脅。有的人認為雍正是當朝皇帝,權力至高無上,何必大費周折把兵權從年羹堯手中解除,這其實是一個古代封建倫理道德的問題。
雖然當時的是實行君主集中制,但制度在封建倫理道德面前是沒有力量的,封建倫理道德是當時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包括現(xiàn)在我們依然受古代社會文化的影響。
無視皇權,殺之后快
雍正已經把年羹堯的兵權收回,為啥還要還要把年羹堯殺掉,殺掉年羹堯看似意料之外,實則卻是情理之中。
這要從早年說起了,早年雍正和年羹堯的關系便非同一般,在年羹堯還在仕途之路發(fā)展的時候,年羹堯的妹妹就已經嫁給雍正了,但當時的雍正僅僅是一個王爺,后來雍正坐擁皇帝之后年羹堯才正式成為皇親國戚。
年羹堯的仕途之路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大家都以為年羹堯是靠雍正才有一定的成就的,對此不能說是完全沒有。
在后期是有一定背景原因的,但是早年的年羹堯并不是靠這層關系才有仕途上的發(fā)展的,而是年羹堯憑借自身的真才實學。
在年羹堯剛成年的時候,就已經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仕途才華,并在年羹堯三十歲左右就擔任了四川巡撫一職,由于才華出眾,在年羹堯四十歲左右的時候,又晉升為四川總督,年羹堯的仕途之路可謂一馬平川,幾乎沒有一點波折。
直到雍正即位年羹堯憑借之前十幾年的經驗和戰(zhàn)功、權勢,更是一路晉升,一躍成為撫遠大將軍,專門負責平定西北叛亂,在此期間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年羹堯手中的權勢也在逐漸增加,遠超當時的其他同等職位的將軍和總督。
從此年羹堯的大名威震四海,從此以后便成為雍正的得力干將及左膀右臂,順勢也成為雍正身邊的紅人。隨著年羹堯勢力的逐漸壯大,便對皇帝雍正的皇權產生了一定威脅,并在一定場合不注重自己的禮節(jié),逐漸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在入京城覲見皇帝的路上,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對他行跪拜之禮,可謂是僅次于皇帝之后第二個有如此大大權威與尊重了,不僅如此,年羹堯在面對這樣的尊重與權位,反而覺得是應該的,并越發(fā)肆無忌憚了,由著性子來。
在與皇帝之間的也完全忘記君臣的禮儀。
其私下與其他親王和皇子暗中勾結,收受一定賄賂,其種種表現(xiàn)使皇帝對他有恐奪皇位的防備之心。
再加上年羹堯早年仕途之路的平坦,沒有波折,使年羹堯在面對當下局勢缺乏一定的判斷,和對生活中人情世故的錘煉,造就他自視清高和他那飛揚跋扈的性格,正是這種性格的缺失,才導致了他最后被殺的悲慘命運。
雍正的即位在歷史記載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明爭暗斗才得以即位的,由此,雍正又如何使他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拱手讓人?
雍正在早期與其他皇子爭奪皇位明爭暗斗期間,使雍正本人對周圍的人猜疑防備心逐漸加深,可想而知,在面對年羹種種禮節(jié)上的缺失和他自認清高的姿態(tài),雍正怎能容忍?
對于年羹堯的奮斗幾經沙場來說,多少將士與他一同出生入死,雖然年羹堯已經沒有兵權,但從古至今,有多少農民起義,更何況還是久經沙場的年羹堯,還有多少與年羹堯一同戰(zhàn)斗過的士兵。
如若年羹堯有造反之心,也不未嘗是一呼百應,哪怕是已經沒有兵權的并且完全沒有造反之力的年羹堯,雍正也不會留他性命。
結語
斜倚畫闌嬌不語,暗移梅影過紅橋,裙帶北風飄。未嘗不是年羹堯內心的凄涼與孤獨的真實寫照。
在古代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下,所有人都的卑躬屈膝的活著,年羹堯的結局可以說是當時封建制度下的一個當時朝廷官員的縮影。
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只要違背了封建禮教,都會遭受到懲罰,由此看出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發(fā)展、成敗與否。
所幸我們守得云開見月明,如今的社會公正嚴明,讓我們不必再在皇權之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