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是現(xiàn)如今最受歡迎的電視劇之一,它由歷史改編而來,其中有些故事和歷史是相同的,但并不嚴謹,和歷史相差還是比較大,甚至還會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常識性錯誤,讓人啼笑皆非。
比如《康熙王朝》中昭圣太后的扮演者斯琴高娃有句臺詞是:“我是孝莊太后?!笨伞靶⑶f太后”是昭圣太后的謚號,人在生前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謚號呢?也更不可能會用。另外《大唐雙龍傳》中所描繪的大唐時代還有人拿著北宋時期才出現(xiàn)的交子做交易。
除此之外,廟號和謚號亂用,詞語褒貶不分,邏輯不通的亂象也都十分嚴重,更別說丞相和宰相兩者之分了。相信很多對古代官職制度并不了解的人是將丞相和宰相劃等號了,畢竟影視劇為了圖方便,也都是將宰相、丞相混為一談。
我們一聽到丞相或宰相這個兩詞一定會同時想到“百官之首”、“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等詞語,但實際上這兩者卻是兩碼事,其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丞相才是真正的官職名,而宰相只是人們對輔佐君王處理政務且位高權重之人的習慣稱呼,我們可以按照時間線來分析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宰相”最初見于韓非子的《顯學》,意味主宰相禮之人,是對君主之下最高行政者的俗稱。而丞相之職也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在最初的時候卻并不是百官之首,而只是輔佐相國的官職。
也就是說在春秋到秦漢時期,相國才是君王之下最高的的職位,丞相則只是相國的副手,所以這個時期的相國才可被稱為宰相。比如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在建國后只是擔任丞相,后來幫助劉邦除掉了韓信,劉邦才晉升他為相國。
但是蕭何是除漢高祖劉邦之外,在百官之中權勢最大的一人,所以不管蕭何身居何職,他都是宰相。接下來,漢朝的皇帝們?yōu)榱藸恐葡鄧饾u提高了丞相的權位,丞相將相國的權力逐漸蠶食。
后來漢朝時期的官職制度又經(jīng)歷了幾次變遷,等到漢朝末年,丞相才變成真正的百官之首。比如三國時期,曹操曾在公元208年自立為漢朝丞相,而諸葛亮也是蜀漢的丞相,且他們也都可以被稱為宰相。
隨后丞相之職在魏晉南北朝之間消失了,可被稱為宰相的官職也一直在變化,比如尚書令、侍中、將軍等等都可被成為給宰相,其中職權最大的是錄尚書事。隋唐時期,三省制正式確立的時候,也是沒有丞相這個職位的,三省的中書令、長官侍中、左右仆射才能被稱為宰相。
直到713年,唐玄宗將尚書省的左右仆射改為左右丞相,丞相官職才算是得到了恢復。但是這些丞相的權力顯然已經(jīng)被分化,不足以被稱為宰相,只有在朝廷上取得最大的威懾力的人才能獲得宰相之稱。
宋朝時期,丞相的變遷也和唐朝差不多。北宋時期也是沒有丞相的,南宋1172年才有了左右丞相之位。而元朝對家臣一點也不提防,唯一的宰相機構中書省中的丞相的權力達到了最大。
所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中書省丞相的警惕和厭惡大家也都看到了。胡惟庸成為了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的“工具人”,他也是歷史上最后一任中書省丞相。不過丞相之位雖然沒有了,宰相還是能叫的。
比如明朝后來著名的權臣張居正、于謙、嚴嵩等人就可以被稱為宰相。所以,明朝自胡惟庸之后的確沒有丞相,但權勢熏天的宰相卻是不少。等到了清朝時期,軍機大臣又成為了新宰相;等到了晚期,新誕生的官職“總理”也是宰相。
此外北京大學的??偙蠼淌谶€專門對宰相下過定義,他祝先生認為,只有同時擁有和皇帝商議事務的“議政權”以及監(jiān)督和督促百官執(zhí)行政務的“執(zhí)行權”的人才能夠稱為宰相,兩者缺一不可。
所以,丞相和宰相是完全不對等的兩個概念。而且當丞相的權利被牽制和分化的時候,也是不能被稱為宰相的。希望大家在看完后能解除對丞相和宰相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