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諺語,大意是說:勝利者是不接受任何譴責的。
崇禎皇帝是一個失敗者,那么,他就必須承擔所有的譴責、非議、挖苦和嘲弄。
比如提問這個問題的題主,內(nèi)心深處一定是對崇禎帝充滿鄙夷和唾棄:該!長了個豬腦袋,活該你吊死!明明李自成向你討封王,愿意為你去和滿清拼刀槍,這不天掉下的好事兒嗎?你的牙口都不肯松一松,一根筋屈到底,弄得整個大明江山做你的陪葬,真是你死了也不能同情你!
從來今人笑古人,不知后人又復(fù)笑今人。
的確,如果是老天真掉下這樣的好事兒,而崇禎都不知道珍惜,那不是豬腦袋是什么?
但問題是,這件事根本就沒發(fā)生過,而您卻百分之百地信以為真,也許,長了豬腦袋的人其實就是您。
記載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向崇禎討封的,是《甲申傳信錄》。
該書記載事件經(jīng)過是這樣的:
李自成在城外狂轟猛炸持續(xù)了一天,看見北京城墻高大,進展甚微,次日在彰義門外設(shè)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監(jiān)杜勛朝城上喊話,但聲音嘈雜,聽不清楚。
于是,負責守城的襄城伯李國楨提出要求:讓一個人下城為人質(zhì),有什么話,由杜勛進宮與崇禎帝面稟。
李自成答允后,杜勛被城上軍士縋入城,跟隨大太監(jiān)王承恩一同去見崇禎。
見了崇禎,杜勛轉(zhuǎn)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順“割地講和”,即議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并犒賞軍銀百萬兩,此后可為朝廷內(nèi)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制遼藩,但不奉詔覲。
崇禎不置可否,讓杜勛出城答復(fù)李自成:“朕計定,另有旨?!?/p>
就是這樣一條記錄,卻記錄了如此重大的事件,其他諸如《甲申核真略》、《甲申紀事》、《小腆紀年附考》均無記載,僅見于《甲申傳信錄》一書,則事件本身的真假就存疑。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這件事是真,如果崇禎還聽信李自成的話,就更是豬腦袋了。
李自成是什么人?
他玩詐降的次數(shù)還少嗎?
李自成最著名的詐降事件是《明史紀事本末》所記:“六月,總督陳奇瑜圍李自成于漢中車箱峽。會連雨四十日,賊馬乏芻,死者過半,弓矢俱脫,賊大窘。自成乃自縛乞降,奇瑜許之,各給免死票回籍?!?/p>
結(jié)果怎么樣?一出了車廂峽,馬上復(fù)叛。
想那李自成力盡勢屈,尚且不肯真心伏降,現(xiàn)在兵臨北京城下,操控局勢的主動權(quán),還肯真心伏降嗎?
這種話如果都信,是您是豬腦袋還是崇禎是豬腦袋?
我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有很多這樣的言論,大致的意思是:崇禎真傻,李自成和張獻忠鬧得這么兇,他怎么不會從中挑撥李、張之間的矛盾,讓他們鶴蚌相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呢?又或者,為什么不效仿宋徽宗招安宋江,用宋江平方臘,讓他們兩敗俱傷?又或者,崇禎太不知轉(zhuǎn)變了,當時只要遷都南京,讓李自成和滿清打,坐山觀虎斗,讓他們雙方都消耗實力,然后一舉反撲,天下大定。
似乎,李自成和張獻忠,甚至大清,都是任由擺布的棋子,可以聽從崇禎帝隨心所欲的安排似的。
殊不知,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是浸泡江湖已久的老油條,他們不玩弄您,您就可以阿彌陀佛了,您還想算計他們?
大家都很喜歡看《明朝那些事》。
關(guān)于張獻忠等人的詐降,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曾經(jīng)在圖書館翻過半個月的史料,查詢張獻忠先生投降的相關(guān)問題,我知道他是經(jīng)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經(jīng)常到這個份上。簡單地說,他的投降次數(shù),用一只手,是數(shù)不過來的,兩只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頻率也很高。有一次,從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幾天。這是難能可貴的。一般說來,投降之后,也得履行個程序,吃個飯,洗個澡,找個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個把月。但張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咂舌?!?/p>
想想看,像張獻忠、李自成這種說話如放屁、投降如脫衣的行為,到底還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就算李自成真在北京城下表示出“封王服軟”的意思,也只是在玩弄貓戲老鼠的把戲,崇禎帝如果還傻乎乎地聽信,不過是自取其辱而已。
還有,一個很明白的道理擺在面前——當年光武帝劉秀收銅馬、敗赤眉,群臣勸進、勸劉秀早登帝位,劉秀搖頭拒絕。最后,大將耿純說了一句:“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追隨大王奔走于矢石之間,其出發(fā)點不過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平生之志。如今大王拖延時間,違背眾意,不正號位,我深恐大家望絕計窮,萌生退歸故里的念頭。彼時,人心盡散,就很難再聚合到一處了?!眲⑿懵犃耍贌o異議,馬上稱帝。
追隨李自成的文人將士、大小嘍啰,可不都是一直抱定了“攀龍鱗、附鳳翼”的心思?在他們心里,北京城朝夕可下,天下唾手可得,你李自成封王滿足了,哪我們怎么辦?!
所以,李自成城下討封,要不是一則歷史謊言,就是李自成自導(dǎo)自演的一出惡作劇,誰信誰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