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中記載:及武帝(司馬炎)受禪,陳留王(曹奐)就金墉城,孚拜辭,執(zhí)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p>
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魏帝曹奐被貶為陳留王,遷往金墉城。司馬孚前往拜辭,握著曹奐的手,淚流滿面,不能控制自己,忍不住說道:“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純粹的大魏之臣?!?/p>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司馬孚被很多人視為曹魏的忠臣,甚至是魏國最后一位忠臣。不過,在筆者看來,縱觀司馬孚的一生,顯然不是這么純粹的話。換而言之,在司馬懿家族和曹氏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司馬孚顯然會站到司馬懿家族這一邊。
首先,《晉書》中記載:及大將軍曹爽擅權(quán),李勝、何晏、鄧飏等亂政,孚不視庶事,但正身遠害而已。及宣帝誅爽,孚與景帝屯司馬門,以功進爵長社縣侯,加侍中。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齊王曹芳繼位。曹芳即位之初,是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zhí)掌大權(quán)的。但是,后來曹爽排擠了司馬懿,將其晉升為有名無實的太傅,這促使司馬懿和司馬孚,都選擇了低調(diào)蟄伏的態(tài)度。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guān)閉了各個城門,率兵占據(jù)了武庫,并派兵出城據(jù)守洛水浮橋;命令司徒高柔持節(jié)代理大將軍職事,占據(jù)曹爽營地;太仆王觀代理中領(lǐng)軍職事,占據(jù)曹羲營地。然后向曹魏皇帝稟奏曹爽的罪惡,并以郭太后的名義罷免大將軍曹爽的官職。
曹爽得到司馬懿的奏章,沒有通報曹芳;但惶急窘迫不知所措,于是就把曹芳車駕留宿于伊水之南,伐木構(gòu)筑了防御工事,并調(diào)遣了數(shù)千名屯田兵士為護衛(wèi)。 司馬懿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盡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并指著洛水發(fā)了誓。最終,曹爽放棄了抵抗,這促使司馬懿得以成功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孚和侄子司馬師一起屯兵司馬門,幫助司馬懿控制了曹魏都城洛陽,從而立下了大功?;诖?,等到曹爽被殺后,司馬孚因功進爵長社縣侯,加侍中。后來,司馬孚升任司空,又代替王凌為太尉。
由此,十分明顯的是,如果司馬孚是曹魏忠臣,不僅不能參加司馬懿的兵變,更應當阻止其起兵造反。不管怎么樣,司馬懿的行為都是對曹魏的反叛。
從這一角度來看,司馬孚參加高平陵之變,幫助其誅殺了曹魏大將軍曹爽,就已經(jīng)和曹魏忠臣的身份分道揚鑣了。
甘露五年(260年),曹魏皇帝曹髦不滿司馬昭篡奪大權(quán),率領(lǐng)宮中的侍衛(wèi)討伐司馬昭,于宮門處被殺。得知司馬昭弒君的消息后,百官不敢奔赴,司馬孚前往,首枕其股(將曹髦的頭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聲痛哭說:“讓陛下被殺是為臣的罪過?!鄙献嗾埱笞侥弥髦\者,正趕上太后下令以平民的禮節(jié)安葬曹髦,司馬孚、司馬昭同群公上表,請求改以王禮安葬,得到批準。
對于司馬孚來說,既然自詡為曹魏的忠臣,卻沒有阻止司馬昭弒君的行為。等到曹魏皇帝曹髦被殺后,司馬孚更沒有直接聲討司馬昭,僅僅上奏說要捉拿主謀者。而這,顯然不會影響到司馬昭篡奪曹魏大權(quán)的結(jié)果。對于司馬昭來說,僅僅是將成倅、成濟兄弟二人殺死,至于背后指使成倅、成濟兄弟的賈充,不僅沒有受到什么懲罰,反而成為西晉的大臣。凡此種種,都讓司馬孚的聲討非常蒼白,僅僅是為了平息曹魏文臣武將的不滿。
綜上,在筆者看來,司馬孚標榜自己是曹魏的大臣,甚至沒有直接參與司馬師、司馬昭廢立皇帝的計謀,體現(xiàn)出司馬懿家族兩面下注的目的。換而言之,在司馬氏沒有完全取代曹氏之前,司馬懿家族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同樣的道理,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兄弟三人,分別在魏蜀吳三國為官,也有分擔風險的意味。對于諸葛亮來說,在蜀漢擔任丞相一職,他的兄弟諸葛瑾是東吳的大將軍,至于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則是曹魏的征東大將軍。
《晉書》中記載:魏陳思王植有俊才,清選官屬,以孚為文學掾。植負才陵物,孚每切諫,初不合意,后乃謝之。遷太子中庶子。
早在曹操還沒有冊立太子的時候,司馬懿選擇輔佐曹丕,成為了曹丕的心腹。與此相對應的是,司馬孚成為曹植的文學掾。植恃才放曠,司馬孚總是誠懇地勸諫他,曹植開始并不接受意見,而后卻能向他道歉。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和司馬孚分別輔佐曹丕、曹植,自然能夠讓司馬懿家族立于不敗之地。不管曹植即位還是曹丕即位,司馬懿和司馬孚兩兄弟,至少會有一個受到重用。并且,在曹操冊立曹丕為太子之后,司馬孚不僅沒有受到曹丕的打壓,反而成為了曹丕的部下,這自然是司馬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等到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后,司馬孚繼續(xù)扮演著曹魏忠臣的角色,也有類似的目的。畢竟,在司馬懿篡奪大權(quán)后,忠于曹魏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一旦曹魏宗室奪回大權(quán)的話,司馬懿及其后人,必然會成為下一個曹爽。但是,司馬孚因為扮演著曹魏忠臣的角色,則具有回旋的余地,從而避免司馬氏全部走向覆滅的風險。
最后,淮南三叛,事情發(fā)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馬懿家族篡奪大權(quán),使得掌握曹魏重鎮(zhèn)壽春的統(tǒng)帥先后發(fā)生三次反抗司馬懿家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當然,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懿父子所平定。對此,在筆者看來,淮南三叛等事件的爆發(fā),促使司馬孚意識到曹魏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在此背景下,司馬孚聲稱自己是曹魏的忠臣,也能起到安撫曹魏勢力的作用,從而避免更多叛亂的爆發(fā)。
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孚標榜自己是曹魏的忠臣,其實和曹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獻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曹操來說,雖然把持了東漢朝廷的大權(quán),但是,在沒有完全取代東漢朝廷之前,曹操還是擔心漢獻帝劉協(xié)會奪回大權(quán)。在此背景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xié)之后,即便后者奪回大權(quán),也不會對曹操家族趕盡殺絕的。同樣的道理,即便曹魏從司馬懿父子手中奪回大權(quán),自然也不會對司馬孚趕盡殺絕。所以,司馬孚顯然不能說是真正的曹魏忠臣。